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以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作为其整个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通过对内在价值范畴的创造性发展,罗氏建立起了一种有别于传统价值观的新型价值观.并通过运用生态--整体论和系统论方法具体论证了自然价值的内在性、创生性和客观性.把自然的价值论地位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这种对自然价值的论证逻辑体现价值事实化的致思路径.同时表现出明显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倾向.罗尔斯顿自然内在价值理论对自然价值的肯定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其客观价值论立场又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100多年前就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预警人类的生存危机,马克思则提出了根本的解决之道:包含生态文明与人的生存关怀在内的人化自然。面对着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文明与人的生存关怀缺失,中国更应该从意识、规律、建设方面,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展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与人的生存关怀。  相似文献   

3.
人作为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者,其生存方式是在与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展开,井反过来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的生存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从人的生存方式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生态文学与生态美学研究界,存在着有关“生态”“环境”孰优孰劣的辨析与争论.从生态语言学批评的角度对这种辨析与争论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生态”优于“环境”一词的原因,以及对“环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评的诸种可能.当今的“生态”与“环境”之辨对于生态话语构建和生态观念确立有着重要作用.生态语言学批评作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一种主要范式,它通过对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中的生态或非生态因素的批评分析,为语言的深生态化进程,并最终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或解决做出努力.生态语言学批评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批判考察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因此可以为我们分析当今的“生态”与“环境”之辨,为我们反思生态文学、美学理论话语自身的生态或非生态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任何实践都会伴随着相应的心理活动,风水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地生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存观念。透过风水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思维习惯,还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建筑在环境、造型、装饰方面美学追求形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庄子精神的本质是拒斥对社会现实的价值介入并在这种拒斥中走向自然的永恒存在.因此,庄子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生存观与生态观的二重合一,这种二重合一主要体现在:用大生态观言说人类的自由本性;这种大生态观的实质是对人类精神生态的保护与开掘;庄子哲学生存观与生态观的二重合一突出体现在《庄子》一书的叙事方式上。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论语》中没有提出“生态”的概念,但在他的言论中包含着丰富而鲜明的生态意识,并在后来的儒学中得到发展。《论语》中的生态观是作为“乐”的前提条件,通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达出来的。同时它也是儒家“仁”与“和”的哲学思想现实层面体现。  相似文献   

8.
生态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起着指导作用。文章分析了华兹华斯的生态观,从生态学的角度试图揭示华兹华斯语言有机生态的原因,指出华兹华斯把自然优先绝对化是形成其语言生态的主要特征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提出逆置、顺置、虚置等生态环境概念实证了其语言的生态有机性。  相似文献   

9.
《狼图腾》给我们奉献了一本绝妙的生态学教科书,它讲述了生物、人、狼、自然之间的故事。狼不仅是草原人民的图腾,也曾经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古老图腾之一。《狼图腾》所反映的严酷的现实使人们感悟到,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生命现象"的哲学,是一种表达着人的存在不是现存的,而是生成的。人的存在是自我意识到的存在。人的本性是人的生存活动中自我创生的本性。它总是向未来、向新的可能开放,而不会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在时代、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张爱玲以一种个体生命的悲观情绪书写了人类处境的悲凉之感,进而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下人性生存的困境,为当代人性世界的研究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镜子。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存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这种界定淡化了社会存在的过程性,消解了其实践性,没有凸显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不同于旧唯物主义之处,从而使其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和对人们的说服力,消解了社会存在理论的现实意义。根据马克思的思想逻辑,社会存在指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是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主张以有为性是王夫之人性论的显著特征。文章从即气说性、即自然说性、即人的形色说性、即人欲说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发,指出它不但与佛、道哲学的人性论相迥异,也有别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人性论,历史地成为近代中国人性启蒙的理论先声。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对其"科学性"、"人文性"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首先通过分析"科学性"与"人文性"二者的内涵,再分别从哲学角度、实践角度及党建角度阐述二者的统一,最后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求实现的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名篇《过客》演绎了"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由模糊的时间背景与断裂的时间动态构成的时间形式体现了个体此在的非历史性。"路"和"门"物理空间的并置规定了两种可供反应参照的存在的价值取向。依靠聆听和解释,主体让受遮蔽的存在之真敞亮。面对着存在的悖论,主体绝望的选择脱离了日常逻辑经验理性,也扩充和获致了常人所不能得到的对存在意义的质询。  相似文献   

16.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的自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来源于自然界 ,人属于自然界 ,人依赖于自然界。  相似文献   

17.
"技术化生存"与"生命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革命力量。我们在今后的许多世纪里,仍然要处于“技术化生存”之中。反科技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技术带给人类的究竟是利还是弊,取决于研究、应用、管理技术的人。因此,我们提倡一种关怀人的生命本质的绿色新型技术,而这种技术存在的适宜的人文环境有待全人类共同营造。  相似文献   

18.
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可以改造人。作为人类一项重要的创造性活动,设计始终贯穿于人的生产、生活当中。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思考当代设计,旨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语境里有更多人来关注中国当代设计的文化生态问题,使设计在世界趋同中更具深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卢卡奇在总体性问题上基本符合马克思的思想,但在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上,却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窠臼。这样导致他在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中总有失偏颇,像一个钟摆,时而摆向自然,时而摆向社会,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1)早年提出了“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2)晚年强调“自然存在对社会存在”的基础作用。文通过马克思的自然、人化自然、自觉自由活动来阐明自然-人-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0.
移民迁移不仅是居住地理位置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播化与交流。纵观历史,并非所有的移民文化都能在迁入地存续与发展,影响移民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是其能否得到同质文化的持续补给。研究发现,"移民文化补给"的方式主要有移民迁出地人口再迁、文化圈辐射、迁入地主动引入等,这些方式增强了移民文化的生命力,使之独立于迁入地主流文化或发展成为迁入地主流文化。正是由于文化补给的影响,各种优秀的移民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人类社会异彩纷呈、五彩斑斓的多元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