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昭 《经营与管理》2010,(12):62-63
学术界关于领导者理论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关注于领导者对组织的正面效应,而对其负面效应或者阴暗面的研究却不够深入,如领导者的自恋、破坏性领导行为、对下属的惩罚等,都可能给组织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领导者自恋人格特质具有正负二元维度,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也存在着双重影响,任性、自利的负面维度能够削弱组织公民行为,自主、魅力的正面维度则能强化组织公民行为。情感事件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心理授权在二者关系中的正向调节作用,而主动性人格在自恋型领导通过心理授权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过程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基于此,应辩证地评价自恋型领导,通过强化积极作用、削弱消极作用的方式发挥自恋型领导的有效性,并对员工实施强化心理授权和差异化管理策略,提升其组织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3.
领导对下属的负面评价,既影响下属的工作绩效,还影响其社会公民行为。领导负面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领导的个体特征、下属特征和组织情景三个方面,这些因素会对下属绩效、社会公民行为以及下属心理等产生影响。为降低领导对下属负面评价产生的不良后果,促进领导管理良性健康发展,应运用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营造和谐的组织环境,提高政治技能水平,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4.
反馈寻求行为对员工与组织均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但过度的反馈寻求行为也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如何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之内便成为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目标设置理论与角色清晰度理论,通过443份有效样本,探究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向上级反馈寻求行为与向同事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前者为倒U型关系,后者为正向关系.员工目标承诺在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反馈寻求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目标清晰度正向调节变革型领导与员工目标承诺之间的关系,过程清晰度则负向调节员工目标承诺与员工反馈寻求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有助于为员工反馈寻求行为的管理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5.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和变动不居的时代,领导需要积极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应对,这就促成了变革领导的应运而生. 一、领导因何而变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国际环境剧变,尤其是石油危机对国际环境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领导理论开始关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组织如何应对变化和掌控危机.变革理论的产生既有其时代背景,更有其理论渊源,展开来说,变革理论的主流是多种理论支流的汇合处,是它们共同支撑和积极推动的结果. (一)从常态理论到变革理论 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情境理论关注的重点是常规情况下的领导和稳定状态下的领导活动,但是,组织在由一种稳定状态演化到另一种不同质的稳定状态时,既可能是连续的渐变,也可能是非连续的突变.组织发展过程中不同层次上的各类系统活动,同样存在着非连续性的突变.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和约翰·科特的《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等论著的出版,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逐渐成为领导学的显学.  相似文献   

6.
谦卑领导行为与下属工作投入: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谦卑领导行为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广受研究者和管理实务者关注的领导主题,其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有待更多实证研究的深入探讨.基于自我概念衍生理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375份员工数据,在检验共同方法偏差和问卷信效度的基础上,通过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检验程序,考察谦卑领导行为对下属工作投入的影响,并探讨下属组织自尊的中介作用和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谦卑领导行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下属的工作投入;下属的权力距离在谦卑领导行为与下属工作投入关系间发挥有中介的调节作用,对于高权力距离的下属,谦卑领导行为对其工作投入的积极影响更强;下属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通过下属组织自尊的中介实现,当下属权力距离较高时,谦卑领导行为通过下属组织自尊的中介对其工作投入产生的积极影响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公司情境的和谐管理领导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大刚  席酉民  何方 《管理学报》2009,6(4):427-431
在回顾有关领导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管理领导力应具备3种特征:组织影响力、内在控制点的个性特征和管理技能.同时,发展了相应的测度和研究量表,通过对中国公司样本的研究,对比了环境、组织、战略与领导4个要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效果,用实证结论支持了和谐管理领导力的观点,即在中国公司情境下,与环境、组织和战略因素相比,领导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并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领导学范畴内负面人格特质与领导决策行为、领导下属互动行为都有着很强的相关性。总的来说,负面人格特质与领导决策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分别论述了取悦特质、自恋特质、善变特质对领导决策的负面影响。在领导下属互动行为方面,兴奋、争议、自制、谨慎特质与领导下属互动行为呈负向关系;尽职、自恋特质与领导下属互动行为呈正向关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应继续丰富和完善研究内容,从而为组织管理提供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魅力/变革型领导理论一直是最活跃的领导研究领域之一,理论界有美化魅力/变革型领导的倾向,将其作为"有效领导"的代名词。事实却是,魅力领导存在阴暗面,可能会对组织和下属的长远发展构成危害。尽管有国外少数几位知名领导学家呼吁对公/私权魅力领导的区分,但仍然没有引起重视。本研究在区分魅力领导的"公权"、"私权"动机之框架基础上,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探索了组织中公权和私权魅力领导对下属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基于388名领导和下属的配对样本,研究发现公权魅力领导能够促进下属的内部动机,而私权魅力领导削弱了下属的内部动机,下属内部动机分别中介了公权魅力领导和私权魅力领导与下属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工作自主性加强了公权魅力领导与下属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工作自主性越高,公权魅力领导与下属内部动机之间的正向关系就越强。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组织中各类冲突频发的现实,学者们运用多种理论从心理契约破裂、管理欺凌和反生产行为等角度展开了针对性的研究,但依然难以解释组织、管理者和员工3方的负面行为之间冤冤相报的连锁现象.运用社会学习理论和两个配对样本从组织层面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证实了组织、管理者和员工3者之间负向行为的连锁效应,并发现组织政治和管理者负向互惠信念对组织心理契约破裂的影响后果,员工内外控性格和市场流动机会对管理者欺凌行为的影响后果具有调节效应.最后从组织、团队和个人3个层面探讨了组织中冤冤相报现象的预防策略,以及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唐汉瑛  龙立荣 《管理科学》2019,32(1):91-100
  员工建言虽然有益于组织发展,但是对员工个人却并不总是有利,建言行为对员工自身发展的影响取决于管理者对建言的态度和回应。这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有限,并且更多研究探讨忽视和负面评价等消极领导因素在员工建言积极效应实现中的阻碍作用,而较少探讨谦卑领导这样一种积极领导因素对员工建言积极效应发挥的促进作用。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群体卷入模型的视角,探讨管理者的谦卑领导行为在员工建言与工作绩效关系间的调节作用,并检验组织自尊在其间发挥的中介作用。收集湖北省和江苏省多家企业的367对有效的上-下级配对数据,采用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检验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①谦卑领导在员工建言和工作绩效的关系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作为建言对象的管理者谦卑领导水平越高,员工建言对工作绩效的积极影响越强;②谦卑领导在员工建言与组织自尊的关系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管理者的谦卑领导水平越高,员工建言对组织自尊的积极影响也越强;③组织自尊在谦卑领导与员工建言交互影响工作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员工建言既可能出于对组织利益和发展的关心,也可能出于对自身群体身份和地位信息的寻求,而具有谦卑领导特征的管理者更可能对员工建言持开放态度并给予积极回应,有助于向建言者传递组织对其努力和价值的尊重、重视和认可等有关群体身份和地位的重要信息,增强建言者的组织自尊,进而激发其后续努力工作的动机并做出良好绩效。此即“谏者有为”效应实现机制的一种解释。         探讨谦卑领导在员工建言与工作绩效关系间的调节作用,既是对近年来研究者呼吁探讨领导反馈在员工建言效应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已有研究的有益拓展。研究结果可以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启示,提醒管理者应重视建言行为在员工激励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鼓励和引导员工积极建言,还要对员工建言进行积极倾听和回应。  相似文献   

12.
夏福斌 《管理评论》2020,(1):187-196
组织公民行为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现有研究主要以"好公民"为视角,探讨了组织公民行为的前因与后果,至今少见从第三方(旁观者)视角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对旁观者而言,他们可能对"好公民"的组织公民行为本身、动机以及结果形成负面认知,因而可能做出伤害"好公民"的不道德行为。为系统探讨组织公民行为的这种不道德旁观者效应及其机制,本研究提出了在"认知-情感-行为"框架下研究"旁观者不道德侵害好公民"之问题的新思路,分别依据社会比较理论、情感事件理论以及归因理论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和过程机制。这一前瞻性的探索工作,不仅剖析了旁观者为什么以及如何对"好公民"做出不道德行为,而且也为研究"组织公民行为的黑暗面"探究了一种新的可能方向,推动了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企业丑闻和商业不道德行为的频发,使领导者的责任和道德行为受到广泛关注。责任型领导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打破了传统的领导-员工二元关系,在应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等重大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引起了学界和商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责任型领导被世界各级组织和学界广泛呼吁,是对传统领导理论的新发展和新超越。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国内外责任型领导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采用CiteSpace 5.8.R3c和VOSviewer1.6.18对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6篇相关文献数据构建知识图谱,通过引文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内容分析,对责任型领导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未来研究前景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责任型领导的前因有个体、情景、组织、社会和超国家因素,但前因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较少。随着责任型领导概念的不断发展,近期的研究更关注责任型领导的后果。在组织内部,主要关注责任型领导对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作用结果。在个体层面,责任型领导可以促进员工的创新行为、绿色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等积极行为,降低缺勤和不道德行为等消极行为;在组织层面,责任型领导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组织绩效、道德氛围等呈正相关。在组织外部,责任型领导能够提升组织的社会绩效和社会资本。在作用机制方面,责任型领导通过心理和知识两种路径产生影响,心理路径包括较高水平的信任、对组织的心理所有权和对组织的承诺,知识路径包括选择、创新和知识共享。目前对不同情景下责任型领导的异同、责任型领导的多重作用结果和前因的实证研究较少,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责任型领导的研究进行梳理,厘清了责任型领导的发展现状、前因、后果和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情景因素、内在机制、多层互动、动态变化和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积极的领导风格,授权型领导的积极作用会有临界点,到达临界点之后,授权型领导与结果变量之间会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产生"过犹不及"效应。授权型领导被定义为领导者将权力授予下属、团队或组织,让其进行自主管理、自主决策的一系列行为。关于授权型领导的"过犹不及"效应的研究主题包括工作态度、角色认知、工作行为、工作绩效,其理论基础包括资源保存理论、角色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双重任务加工理论,其边界条件可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进行总结。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分析领导者授权行为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从辩证的视角分析过度授权为何以及如何对团队和组织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回答如何授权才最有效的问题;从个体特征、领导—成员交互视角、文化因素等方面对授权型领导"过犹不及"效应的边界条件予以拓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和自我验证理论,构建"情感型领导—领导信任—建设性变革责任感—创新行为"链式中介模型,探讨情感型领导对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情感型领导对科技人才创新行为显著正向影响;领导信任和建设性变革责任感是情感型领导影响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关键路径,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同时,领导信任、建设性变革责任感在情感型领导与科技人才创新行为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即情感型领导通过领导信任水平的建立影响建设性变革责任感,进而影响创新行为。为此,管理者应重视情感型领导的积极影响,主动关心科技人才的情感变化,提高科技人才的领导信任水平和组织认同感,营造支持型组织氛围,为科技人才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16.
依恋理论认为,组织中的员工会对领导者产生依恋感,如果领导者能够积极回馈员工则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否则,就会激发员工的负面情感与行为。避风港式领导正是在组织依恋情境下为员工营造安全心理氛围并鼓励员工挑战的领导风格,安全与挑战是这个领导类型的两个核心维度。避风港式领导能够通过增强心理安全感、提升自我效能感、弱化负性人格特质对员工创新行为起到促进作用。鉴于此,领导者应重视组织依恋,主动转向避风港式领导风格,同时强化对员工创新的激励与引导,以差异化管理实现关爱与挑战的平衡,促进员工发展,提升组织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7.
组织公民行为对非正式组织行为的引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正式组织广泛存在于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中,非正式组织行为对正式组织发挥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组织公民行为与非正式组织行为二者的比较,来分析如何有效引导非正式组织行为,使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2名员工的调查,采用路径分析法验证了领导-成员交换、心理所有权、对同事的信任、组织主人翁行为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领导-成员交换通过心理所有权、信任同事对组织主人翁行为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组织主人翁行为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为基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提出的管理概念——组织主人翁行为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家长式领导三元理论的观点,研究了家长式领导与组织学习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获得711份有效问卷.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仁慈领导对组织学习的6个维度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除开发式学习外,德行领导对组织学习的其他5个维度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威权领导对团体学习、组织层学习、组织间学习和利用式学习4个维度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仁慈领导和威权领导对开发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都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德行领导和威权领导对利用式学习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这些结果启发我国企业领导者需要表现出高仁慈、高德行和一定水平威权的领导风格.  相似文献   

20.
张桂平 《管理科学》2016,29(4):104-114
员工在工作场所从事非伦理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有利于自己,也可能是为了报复或伤害组织和同事。根据这一逻辑,已有研究就职场排斥诱发的员工非伦理行为都是建立在利己动机的假设基础之上,而对于员工的利组织动机的非伦理行为研究不足。实际上,面对职场排斥,员工很可能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对人际关系进行主动修复,其中从事亲组织性质的非伦理行为就是一个重要的修复行为。基于道德自我调节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以道德推脱为中介变量,以组织认同为调节变量,检验职场排斥对员工亲组织性非伦理行为的内在影响机理。采用SPSS 18.0和AMOS 18.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上下级配对调查的方式,收集来自武汉和上海5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职场排斥对员工的亲组织性非伦理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道德推脱在职场排斥与亲组织性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3)组织认同在职场排斥与道德推脱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4)组织认同在职场排斥与亲组织性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理论界较为忽视的亲组织性非伦理行为,检验了员工亲组织性非伦理行为的发生机制和高度的组织认同的调节效应,证明员工在遭遇职场排斥时通过亲组织性非伦理行为来应对是一个重要的理性选择,组织认同度较高的员工在面对职场排斥时更容易发生道德推脱问题和亲组织性非伦理行为,验证了组织认同的"阴暗面"。研究结论为组织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权变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提醒管理者警惕职场排斥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建立科学的组织制度,鼓励高组织认同的员工采取符合伦理规范的行为回报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