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实践的思维方式理解价值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江凌 《江汉论坛》2001,1(2):42-4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蕴含着对实践本身、对人的本质、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科学的理解,是研究价值本质问题的重要方法。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价值本质,就应该从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去理解。  相似文献   

2.
孙晶晶 《理论界》2014,(7):108-110
价值问题,即科学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价值立场与研究结果客观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韦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不知所措、也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韦伯方法论范畴的核心,这一问题贯穿着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始终。韦伯认为价值关联是社会科学研究可能的前提,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客观性追求,而韦伯将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分为"科学外"和"科学内"两部分将二者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麦克道尔从心灵哲学与知识论融合的视角提出世界概念化的主张,以此化解心灵(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一现代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他将经验的概念化与第二自然的相关立场运用于道德价值的本质、道德事实的客观性等元伦理学话题的讨论中,结合对麦基道德价值的怪异性论证的批判维护道德属性的客观实在性。麦克道尔诉诸概念论立场展开的对道德价值和道德事实的思考,既可以消除关于价值本质的过度主观化的认知,又与道德投射主义拉开距离,成功规避客观价值主义者坚持的直观主义路径,为当代道德实在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人性价值立场的缺位与将"道德形而上主义"抱持为惟一价值立场的错位,使张光芒重构"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的理论诉求导向了一种新的精神陷阱.这种精神陷阱就是"道德形而上主义"对人的建构所必然导致的"自杀"、"杀人"与"被杀".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邓晓芒批评牟宗三在<会通>中误读了康德,这一批评是正确的.牟宗三没有恰当区分先验与超验、经验性与经验.其误读之源在于误解与误译.他的误读对康德哲学是致命的.先验观念论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立场.在批判哲学的背景下,这一立场同时意味着经验性实在论.康德提出先验观念论的目的是要面对休谟去捍卫经验的实在.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哲学美学理论,介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间,是种非常健康的审美理论。康德审美论的非本质主义面孔,展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反思判断在康德那里,带有独断论性格。反思判断遵循范导原理,表现出两种特点,其一是非对象性,其二则是不确定性。马克思倡导的"莎士比亚化",与它相符合。它能在审美艺术与认识、道德之间,划开坚硬的逻辑界限。二是康德的审美分析,选用了复合论方式。审美活动的丰富,审美类型的多样,促使康德对审美,作出了多重界定,而且能上升到"二律背反"境地。老子对道的矛盾提示,孔子对仁的随点即是,这由康德便有了重大价值。以康德作为参照,中国当代美学,隐藏着复合论的演进线索,它有效地维护着理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杨桂森 《中州学刊》2005,(2):142-144
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人性的一种张力,而现代哲学对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消解,是对价值的一种破坏.绝对价值具有客观始源性,其客观实在构成主体的精神存在的根据,从而绝对价值获得拯救的意义.价值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开显相关,由此获得人类解放的意义;绝对价值的道德主义的非人道化与相对价值的非道德主义的人性化共栖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8.
形上价值基础论把价值基础归结为形而上的存在,表现出强烈的科学主义倾向,并造成价值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脱节.培里的价值本质论立足于经验的社会生活,从经验事实概括出一般价值,并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把作为主体心理因素的"兴趣"转换为可以观察的经验事实,实现了价值基础从形而上向形而下、从先验向经验的转换,一定程度克服了形上价值基础论的缺陷,显示出更大的合理性.但培里的经验价值基础论没能提供主客体关系价值本质说的依据,同时也存在泛科学主义的倾向.要克服培里经验价值基础论的缺陷,只有建构实践价值基础,实现价值基础的实践论转换.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人们对科学知识客观性追求的焦点逐渐由自然科学领域转移到社会科学领域,在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这种追求中,实证主义的社会研究者采取的是简单明确、直截了当的价值中立的方法论原则,而马克斯·韦伯则汲取了新康德主义者价值关联的思想,其方法论原则是一种价值关联的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原则是复杂的、深刻的,同时又是矛盾的、暧昧的,由此也就导致了他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追求具有一定色彩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10.
侯丽岩 《北方论丛》2016,(3):147-153
管理工具“价值中性”观代表了对管理工具研究的一种科学理想,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基于工具主义认识论和实用主义方法论,从管理工程学视角建构的技术中性物。这一在技术本质主义立场上对管理工具的单向度的诠释,实证了“价值中立”观的合理性,但又陷入“价值中立悖论”的困境。从哲学的角度审视,管理工具不是价值中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