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热”是一场时代色彩非常浓厚的学术讨论,然而,“文化热”遇到的困境也同样令人深思。“文化热”的主干由下面几个学术领域所构成,比较文化研究、文化史研究、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等。尽管它们各有侧重,但恰恰在方法论上都同时遇到了相似的挑战。 首先,“文化”这一概念,定义之多,令人惊叹,定义的分歧和多样当然造成了对等性讨  相似文献   

2.
《四川社科界》2006,(9):45-46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先后出现两次“文化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文化热,是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为号召的,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声势较大。这次文化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国学热”。有些人对此情有独钟,无限地拔高,到本世纪初,国学热更热得有点“水平”。例如创办宣传国学的报刊,评选国学大师,开设国学专题讲座,尽管听课费定得很高,报名听讲者仍趋之若鹜。这么多人热衷于国学,到底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思潮,这是值得世人认真思考的。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内,经常形成某些课题的“研究热”。仅近年来,在哲学、经济学、美学、文艺学、史学等学科中,就曾先后形成过“《手稿》热”、“异化热”、“经济模式热”、“美学热”、“方法沧热”等。不久前,又出现了“文化热”、。所有制改革热”。“研究热”的形成和转移有着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内在机制。各种“研究热”对诸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热”在中国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且不说本世纪初即有不少国内学者大力提倡文化研究,单单是近几年来国内的文化研究就几乎“热”到了令人发昏的地步。然而,研究得“热”不等于研究得“深”,国内的文化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中国式的“文化学”,没有自己的文化学理论体系,关于文化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如文化的本质、目的、任务、核心、研究方法等等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归根结蒂一句话,没有把文化研究上升到文化学研究的高度。正因为我们没有一套自己的文化学理论体系,我们的文化研究往往流于随感式的空谈,各人都从自己的一孔之见出发来谈文化,找不到相互交锋的共同理论支点,结果导致我们的文化研究不能  相似文献   

5.
“文化”这个词儿,时下不单是很时髦,而且使用的频率可能位列各种词汇之冠。它随处可见,什么都跟它挂钩,诸如水文化、鬼文化、性文化、厕所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它像万能的上帝一样,无所不在,主宰一切。似乎只要挂上“文化”二字,便有了文化品位,档次使高。殊不知这是把文化泛化、庸俗化,是在损害文化,糟蹋文化。到处是文化,到头来等于天文化。在“文化热”的浪潮里,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议论。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文化热”,虽有海外学人鼓吹“复兴儒学”,但就总体趋向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遭贬损,甚至是被否定的…  相似文献   

6.
似乎可以说,以1985年11月在湖南湘潭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的前后为标志,学术界对道家的研究逐渐“热”了起来,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长期存在的“德热道冷”现象为之一变.一批具有新意的论文和专著相继问世,且不乏精品.而这些新成果又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一个几乎可以不争的历史事实: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发是多源的,存在是多元的,发展是多维的.在历史长河滚滚波涛的碰撞中,儒、法、道三家之间.相反相成而又相辅相成,相依相黜而又互补互融.懦、法两家,先因苟况之兼主礼刑而开始合流,后因董仲舒等之“杂霸、王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最后 2 0年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展开 ,在学术界掀起了“文化热”和“国学热”。从 2 0世纪后 2 0年中国文化研究的基本表征看 ,“文化热”与“国学热”标示着中国当代文化思潮演变的基本脉络和轨迹。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 ,“文化热”与“国学热”并未背离从近代到“五四”文化论争的主题 ,即都是围绕中西文化关系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而展开 ,仍然是这种文化论争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但就理论探讨和学术价值乃至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而言 ,这 2 0年的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化史中是一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三国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三国文化历史走向》评介谈观《三国文化历史走向》是一部别开生面、内容新颖、融学术与应用研究为一炉的好书。近几年来,梅内外学者着力于三国文化研究,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三国热”,使三国文化研究视野逐渐拓展,然而一直没有出现一部古...  相似文献   

9.
韩剧的热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大学生追逐韩剧、崇尚“韩星”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韩剧热,我们要科学、理性地对待,以宏观的文化视野,宽容的文化心态去认识它、研究它,既不简单否定,也不能任其泛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策略、途径上应有所创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王威孚  朱磊 《江淮论坛》2006,(2):190-192
人们对“文化”一词并不陌生,但是,要给“文化”这个使用率颇高的概念下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定义,却非易事。随着研究的深化和文化热的几起几落,人们对“文化”的定义的分歧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了。据美国文化学家A·克罗伯和C·克拉克洪统计,由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精神病学家以及其他学者对“文化”一词下的定义已达160多个。当然,本文不可能穷尽这160多个定义,仅试图综述一些有代表性并被绝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同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在经久不衰的“文化热”中,对冰雪文化的研讨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在研究中人们的视点多倾注于冰雪民俗、冰灯艺术等专项理论研究,而对于一般冰雪文化理论研究较少,尤其是从大尺度的文化视角来透视冰雪文化更不多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王德伟最近推出的《冰雪文化》一书(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通过宏观大尺度文化视角,以清新的风格勾勒出冰雪文化的轮廓,揭示出冰雪文化的深刻内涵,展现了冰雪文化的社会价值、总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该书从大尺度视角对冰雪文化的内涵、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2.
在器物文化中,鼓当属有鲜明特征的一种文化形式与类别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是欢乐之声;“小子鸣鼓而击之可也”,鼓是正义之声;“大丧则诏太仆鼓”,鼓是悲哀之声;“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鼓”,鼓是战神之声;“腊鼓”、“社鼓”,鼓是祭祀之声;等等。鼓器与鼓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关于鼓的书籍微乎其微;而对鼓进行文化体认,更可谓凤毛鳞角了。令人高兴地看到,在时下的文化研究热中,出现了一本由严昌洪、蒲亨强先生著,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鼓文化研究》新著,十分耀眼。…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史的视野看方志与方志编纂袁国友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兴起这样两门显学:一门是文化学,有所谓“文化热”和“文化史热”之说;一门是方志纂修学,人们常以“盛世修志”一语来概称之。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文化史学”与“方志纂修学”之间有极为广泛的密切的关系,这...  相似文献   

14.
高扬起再塑赣文化的大旗──试论赣文化的研究对象郑克强近一年多来,“赣文化热”成为江西文化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从1994年年初开始,首先由一批中青年学者发动,进而得到一些老专家学者的襄助和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在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围...  相似文献   

15.
从“五四”运动时期的“东西方文化论战”到80年代所谓的“文化热”,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话题。反省百年来这两场文化讨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是其共同的特点,文化只是工具,不是目的,文化讨论不是为了建构一种新文化,而只是...  相似文献   

16.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李宗桂(1952~)教授,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文化哲学研究领域内颇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以中国古典哲学、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三个研究方向为阵地,着力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问题,努力摸索当代中国新型文化体系的创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和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如果说《中国文化概论》是在文化“热”中的“冷”思考,《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是在文化“冷”中的“热”展望,那么,以上两部个人专著典型地凸现…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前夕尤其是近代以降东西文化大交会中创生出来的汉字新语。一直是中、日、韩、德、意、美等多国、多领域学者为之倾心致力的研究对象。近年来的研究,更超越了传统语义学范围.获得了“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学术定位。2006年12月16~18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文研)在武汉大学举办了“历史文化语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学者,从历史学、文化学、语义学等角度。对“自由与平等”“科学”“人民”“政党”“国会”“新闻”“哲学”等关键术语、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并对“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理论构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老庄故里及文化归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故里及文化归属考辨孙立从几年前的“文化热”开始,学术界在地域文化研究中便有人把老庄看作南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创始人,认为他们的学说与《楚辞》共同形成了与代表中原文化的孔孟儒家思想大异其趣的南方文化。其立论的逻辑是,老庄是楚国人,楚人是南方人;南方山...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热”的掀起,区域文化亦备受青睐,尤其是与“楚文化”、“巴蜀文化”交相辉映、相提并论的“吴越文化”更为引入注目。“吴越文化”自从本世纪三十年代由历史学家卫聚贤首倡,经半个多世纪的步履瞒跚,有关的论文不可谓少,然缺憾的是,尚无一本较为系统而完备地研究吴越文化的专著。最近,浙江省社科院董楚平先生的《吴越文化新探》(以下简称《新探》,1988年10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率先填补了这一空白。笔者近水楼台,在该书付梓印行之际,有幸拜读了三校样书,获益匪浅,在此略作评介,如有不当之处,敬祈教正。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研究所1988年由原吉林大学中文系(文学院前身)创建,现为校属院管的实体研究机构,专职研究人员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现任所长张锡坤教授。该所宗旨是:打破人文学科彼此封闭的界限,寻求文学艺术、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拓宽文学艺术研究的视野,作多侧面、多角度和更深层次的探索。创建之初,即以“确立重点、形成优势、发挥特色、打造精品”为追索目标,多年来勤奋钻研,在“中日近现代文学(文化)关系比较研究”、“鲁迅研究”、“《周易》美学研究”、“佛禅文化与诗学研究”、“汉代铜器铭文研究”、“汉代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