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分化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相对于事实的收入不平等而言,公众对收入不平等的感知与态度更能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整合与稳定。以国际比较的方式研究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结果表明:中国公众所感知到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要低于多数市场转型国家,人们所能容忍的收入不平等却高于多数市场转型国家,与其他市场转型国家和传统的市场化国家一样,人们所能容忍的收入不平等随着感知到的收入不平等的增加而增加;中国公众对收入不平等的态度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社会位置的影响,但高等教育的作用则相对明显;中国公众所能容忍的经济精英的相对收入优势与其他市场转型国家和传统的市场化国家相比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差异,而对政治精英相对收入优势的容忍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直把自由市场作为理论的重要起点之一,亦影响到我国经济改革的私有化和市场化走向。另一方面,却是国家在国企垄断和诸如楼市调控中显示出来的强势计划性市场倾向。本文从人类学的经济学或说文化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上述经济改革中的两难困境:自由市场还是计划性市场?本文由文化群体动力学的信号灯法则引出问题,论证了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应以私有化和自由市场为方向,也不能回归计划性市场,而应寻找自由市场和计划性市场两端中间的合适平衡态。(1)本文首先指出了自由市场和计划性市场的原初逻辑均是来自人类初民社会,把自由市场归为资本主义或把计划性市场归为社会主义因而争论主义的思维模式存在误区;(2)通过论证广义科斯定理,探讨了自由市场和计划性市场两端论的观点,强调了产权表达的公平秩序是市场的本质。产权改制的核心不是私有化和自由市场之类,而应该是公平配置共有产权(民权基础)和个有产权(人权基础)、合理安排自由市场和计划性市场两端中间的平衡状态。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意识形态争论是一个伪问题。(3)由两端论的观点讨论了国家角色,指出国家既不可能超脱于自由市场之外,亦不应操控计划市场。它应该正视自己是市场的一部分并为其在国企转制和市场改革...  相似文献   

3.
在国有企业如何改革问题上,产权关系调整的建议被一些人看作是主张私有化。本文试图从产权关系安排与所有制关系入手说明,同一产权可以在极不相同的所有制或所有权关系中存在,产权关系调整不一定等于所有制或所有权关系的改变。产权关系的安排是一种社会工具,它通过调整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责权利关系使社会经济活动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社会契约理论:霍布斯与洛克之不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在如下八个方面展现了各自的不同点:霍布斯没有区分,而洛克区分了“社会”和“国家”这两个政治学概念;在自然状态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霍布斯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狼的关系,处于战争状态,而洛克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和自由的,处于和平状态;在自然状态下的价值目标问题上,霍布斯关心的是人的生存,而洛克关心的是人的自由;在国家建立的目的问题上,霍布斯认为,国家建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过和平的生活,而洛克认为,国家建立的目的是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权;国家建立时,霍布斯认为,人们转让了自己的全部权力,而洛克认为,人们只是转让了惩罚罪犯和要求赔偿的权力,而仍然保留了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权;在拥有人们转让的自然权力的国王或主权者是否是社会契约的签约人,是否需要遵守社会契约的规定问题上,霍布斯持否定态度,而洛克持肯定态度;霍布斯否认而洛克肯定人民拥有反抗和革命的权力;在理性王国的政治形式上,霍布斯主张君主专制制度,而洛克主张君主立宪制度。  相似文献   

5.
产权理论与中国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各种不同的经济体系用产权配置的模式加以定位 ,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国家各种主要的经济改革策略 ,并用这一构架来分析我国的经济改革与产权重构。在中国的产权改革路径中 ,对于国有部门 ,市场社会主义因不能够硬化预算而改革绩效有限 ;对于非国有部门 ,私有化和隐性私有化带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经济活力。私有化的程度对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有重大的影响 ,但是私有化的意义在于硬化预算  相似文献   

6.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人们之间由于物的占有而引起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总和中一种最重要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特征就不能存在,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近几年,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下,有人声称公有制限制生产力发展,公有制与改革开放矛盾,主张国有资产私有化.这种国有资产私有化的主张,无疑是对社会主义制度"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当前我国若真实行国有资产私有化,改革开放必然走上邪路.  相似文献   

7.
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重要突破。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虽然在正确认识与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但不是这一问题探索的终结,而是把这一探索、研究引向深入。历史上,市场经济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迄今,世界上的市场经济.一般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包括前苏联与东欧一些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也是以私有化为前提的。唯有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认识与处理?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本文试图在简要  相似文献   

8.
在发展私营经济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主张:一种是为补充公有制经济的不足而鼓励发展私营经济;一种是为推行私有化而发展私营经济。这两种主张,由于从形式看都赞成发展私营经济,所以一提批判私有化思潮,就难免对鼓励发展私营经济产生怀疑和动摇。有的认为,鼓励发展私营经  相似文献   

9.
村庄的大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的村庄是有实质性意义的农村社会单位;因此,村庄的30年转型集中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过程、特征与问题。本文把中国农村30年的变迁放在村庄与市场、与国家、与城市社会三大关系转变中加以考察,认为村庄正在经历从农业共同体到城乡社区衔接带之弱质自治社区的大转型;其主要涵义是指:(1)经济共同体转型——基于农业和农民半市场化、半受非市场化保护的政策环境,以及双层经营而农户经营实际上更受政策支持的经营环境,村庄从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大队,转向具有不确定性的社区经济共同体。(2)治理共同体转型——基于村民自治的制度安排和地方性实践突破,村庄从国家的基层治理单位,转向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的单位,乡土性公共领域得到初步生长。(3)村庄作为农民社区的转型——从传统农业社区开始转向城乡社区衔接带的弱质端。而中国村庄是否有前途,既取决于国家、市场、城市对农村的态度,也取决于农村和农民对国家、市场、城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罗默是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通过实施证券所有制将市场配王资源所体现的效率和社会主义的公平结合起来.由于缺少政治保证和实施的社会力量,"证券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可行性已被学者证明.即使在转型国家"证券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同样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证券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本身在运行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同时俄罗斯证券私有化造成内部人控制的先例也告诉我们这一模式并不可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集中讨论了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变化的关系问题 ,认为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资源分配的过程 ,但是 ,由国家主导的改良式变迁以及一系列制度性因素 ,决定了阶层间相对关系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重组 ,原有以阶层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关系模式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仍然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作者认为 ,社会分层模式的构成及变化 ,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机制或经济—技术理性的功能需求 ,而是同时在社会和政治的过程中被形塑 ,因而是特定制度环境和转型过程的结果。“市场”不仅由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所构成 ,还包含了社会、政治、文化的逻辑和权力的实施。经济—技术理性和经济机制都存在于特定的制度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界对社会关系在市场中的作用普遍持肯定态度,但社会关系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以何种方式参与市场的运作?本文认为,既有的市场观念,遮蔽了制度基础和文化环境对于市场秩序的塑造作用,致使对市场中社会关系的理论化努力陷入重形式而轻内容的误区。本文在检讨正统市场观念缺失的基础上,倡导一种深层的市场嵌入观念,主张将制度基础和文化环境纳入市场中社会关系的分析,并基于深层嵌入观对市场中社会关系的成因做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理论界一些人认为公有制必定带来低效益和生产的停滞,主张在我国搞私有化或私有民营。这种主张,不仅在我们国家行不通,就是在一些西方学者眼里也不是一条正确之路。科学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营经济和国营企业的作用,将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必然涉及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所有制转轨的关键,这决定了俄罗斯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的迫切性.俄罗斯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是私有化,并主要分为小私有化与大私有化两种方式进行.总的来看,俄罗斯私有化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而且也较为顺利地实现了私有化的目标:建立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俄罗斯在对城市的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的同时,也对农业进行了改革.农业领域的改革主要涉及农业土地私有化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改组等问题.尽管俄罗斯的农业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但随着俄罗斯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农业政策的调整,其农业已出现好转态势.  相似文献   

15.
论唐代国家的商业统制及其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国家商业统制,由前期刚性、直接转向后期柔性、间接,国家对商业的基本态度有了根本性改变,促成了商业流通和市场的繁荣。可知市场所固有的媒介者的经济机能,具有在更高层面上的促进社会分工的发达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贸易政策与汇率政策选择两个角度探讨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政策选择的一般规律,并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波动与出口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存在着由封闭走向开放、汇率制度由固定走向灵活调整的趋势。汇率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但对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的影响并不明显,其影响程度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和开放度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并无固定的模式,一切要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17.
社会责任对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影响。如今的跨国公司开始自觉而认真地审查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以及与周边社区的相处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令人关注和被人们所接受的标准。跨国公司不仅十分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而且也相当关注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此外,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和力量,其在构成对民族国家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无形中会与相关的国家间构成种种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解读分享经济的形成以及分享经济的性质。本文认为,分享经济发源于对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的回应。它是试图在不牺牲私有产权的前提下去修正私有产权所导致的负外部性。因此,它具有折中和融合的特征。可以说,分享经济是市场和社会之间,经济与文化之间,或理性算计与价值规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产物。它既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也不是纯粹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市场和社会相互折中和融合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分享经济是一种折中主义、改良主义或改良运动。分享经济是福利体系和慈善捐赠之后的一种新形式的再分配形式。它从使用权分享着手,突破了福利和慈善的边际增长的瓶颈约束,成为一种有助于实现市场效率和分配正义相统一的生活风格型再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的生产观与经济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伊斯兰所主张的企业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企业组织形式、伊斯兰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与激励机制等方面 ,分析了伊斯兰教的生产观 ,并将这种生产观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主张进行了对比后指出 ,伊斯兰教的生产观对穆斯林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有适应和促进的一面 ,也有不适应的—面 ,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国家的现代化的整合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理论界特别是经济理论界长期探寻的重大课题。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主张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主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主张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也有主张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然,这些主张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些主张往往缺乏对我国“三农”问题全面而深刻分析,或系经典理论的简单推导,因而未能也不可能深入触及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症结。最近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