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争霸战争和变法改革,是战国时期两大社会主题。与之相适应,各诸侯国的军制、兵制也进行了改变,并体现出两大社会主题的特色。齐国作为当时的一个强国,在军事领导体制、兵制、征兵等方面也独具特色。齐国的军事领导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军事领导权高度集中、将军临战受命以及武官系统的独立性等。在兵制和作战编制方面,齐国兵种和作战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兵种有步兵、骑兵、车兵、舟兵。战场上齐国军队的步、车、骑三大兵种常同时出现。战争规模扩大,形式变化,齐国的作战编制、军阵、兵役制等也发生了变化,并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车战是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手段,除南方水道纵横的楚国。吴国时有水战之外,中原诸国基本以战车作为进行战争的主要武器。当时人们习惯以一国拥有战车的数量作为衡量这个国家武装力量强弱的标准。《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灵王说:“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在这里,楚灵王就是以数量众多的战车来炫耀自己武装力量的。就连持重老练的晋国政治家叔向也被晋国四千乘强大的兵车阵容所陶醉,居然狂妄地宣称:“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左传》昭公十三年)可以想见,春秋时期的人们对战车和车…  相似文献   

3.
老子其人其书尚无定论。这里不妨认为《老子》的某些基本思想来自春秋时期的老聃,而《老子》的成书则是战国时期的事。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矛盾尖锐复杂。面对当时的社会动乱,诸子百家皆提出了自己的济世之方。在政治思想方面,儒家主张礼治、德治和贤治;墨家反对礼治,但也主张德治和贤治;法家则反对儒墨而主张法治。同诸家相对立,《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在于人们的智巧太多(“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欲望太甚(“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而智、欲的根源则在于物…  相似文献   

4.
杨晓杰 《探求》2009,(3):25-31
1931年的“9·18”事变,是日本向美英的亚洲霸权进行全面较量的起点,它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面对着日本的侵略和咄咄逼人的争霸行动,在当时已经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美英等国缘何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研究并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在冷战后的今天新的世界形势下,深入探讨战争与和平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韩梁 《东西南北》2012,(21):28-29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火与战争的密切关联,决定了国际军火贸易本身就是调整政治关系、推行对外战略的特殊杠杆。这样看来,俄美之间的军售争霸,无疑有了更多的含义。一场军火之王的巅峰对决正在全球上演。  相似文献   

6.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篇言"十二诸侯",实际上却记叙了十三个诸侯国的盛衰大事。对于其"篇言十二,实叙十三"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或是认为没有把吴计入在内,或是认为忘记更改篇名,或是认为没有把鲁计入在内,或是认为没有把秦计入在内。其实"十二诸侯"是有特殊来历的,司马迁是用"十二诸侯"来代称表中的"十三诸侯"。"十二诸侯"这个固定概念的得出是与司马迁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观紧密相连的。"十二"之数和《史记》各篇数目一样,体现了儒家的一种天道观,有一定的象征,寓含着天道运行之意。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积极从事封建兼并战争,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实现天下统一,都高度重视对军队的建设。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的军事制度比春秋以前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变化,各项严密峻酷、日趋完备的军事法规应运而生,是其中的显著特色之一。一、军功爵制的普遍颁行所谓“军功爵”,其实质含义便是奖赏军功,鼓励杀敌求胜。它是新兴地主阶级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士兵争取更高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当时诸侯列国实行的爵秩等级便是进人封建社会以后一种新的阶级差别的形式。早在春秋晚期(公元前483年),晋国赵简子…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并分析了黄巢起义以后唐末藩镇的情况和特点,认为唐末藩镇有四大特点:1.藩镇首领跋扈多,忠顺少;2.藩镇拥兵自立或依强藩所命为使者多;3.藩镇皆“惟力是赖”;4.诸藩镇皆想争夺天下或争夺一区。这些特点是唐末动荡时代的反映,也是藩镇争霸野心的暴露。  相似文献   

9.
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有偏见地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许多问题,首先是具有社会政治性质和哲学社会学性质的问题。属于这类问题的有:关于战争的起因和祸首、关于反希特勒联盟各国对消灭法西斯韵贡献、关于战败的原因和胜利的根源、关于人民群众和统帅在战争中的作用等问题。他们在一些带有总结性的著作中伪造历史真相的趋势比较明显。在研究战争的个别问题时,他们通常对事实的阐述都比较详细准确。但是,在这种细节准确的背后往往也掩盖着倾向性。  相似文献   

10.
在如何看待清初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农民军联明抗清的问题,洪焕椿先生最近认为由于“社会性质,阶级关系和政权的阶级实质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仍是阶级矛盾(至于农民军的抗清仅“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的色彩”)基于此,农民军的联明抗清是犯了斗争策略上的错误①。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它抹煞了清初、乃至我国整个封建社会 (除却明末的反倭斗争与郑成功的驱荷斗争)民族矛盾与民族英雄存在的客观事实.抹煞了历代农民军联合当时封建王朝反抗其他兄弟民族中统治阶级侵扰的斗争策略的革命性质。 一、怎样看待清初社…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5,(3):134-139
在春秋时期,"师保"是"傅"和"师"的通称,从职位上分为傅、少傅,师、少师;从来源上分"君命"和"私属"两类。诸侯太子之外,庶子亦可有师保,但一般出身低微,甚至等同宾客。师保与所傅者,属君臣关系,命运休戚相关。诸公子争位带来杀戮,迫使师保开始反思旧有的君臣关系。管仲认为,师保当以社稷为重,不应为君主一人殉身。师保为社稷之臣,而非君主之奴仆。在礼崩乐坏之际,身为师保,当具刚正之气,谏诤违礼,又当谦柔礼让,以礼自防。叔向和晏婴为师保,大量引《诗》、赋《诗》,是礼乐文化的传承者。春秋时期的师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帝王师形象,对社稷百姓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朝觐礼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杰令 《求是学刊》2002,29(3):116-120
朝觐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邦交礼仪 ,它对于巩固周代初年的统治和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进入春秋以后 ,虽然“礼崩乐坏” ,但朝觐礼仪却为春秋诸侯所继承 ,并成为霸主控制与盟诸侯的手段之一。它一方面提高了霸主的地位和权威 ;另一方面则将众多的诸侯控制在霸主之下 ,对邦交秩序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关于朝觐的礼仪 ,历来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排比爬梳 ,钩沉发微 ,试图勾勒出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朝觐礼仪。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代的战争是最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之一。据孔子的《春秋》一书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42年间,大小战争竟有483次之多。此时战争次数之频繁、战争规模之宏大、战争绵延时间之久远都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由于无法克服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终于陷入一场深重的危机之中,并因而激发了持续数百年之久的社会大震荡。此起彼伏的战争正是这一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一、霸权主义战争观的兴衰 翻开中国的史册,战争冲突史不绝书,但是不同时代支配人们战争行为的主导思…  相似文献   

14.
翻开近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和其他经济资料,关于计划调节是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调节方式,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是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实现的观点比比皆是。然而,这种观点既在理论上经不起深究,也不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因此,笔者不能苟同。我认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一计划调节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调节方式 经济运行调节方式的产生和选择,主要不是由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形式决定的。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制度虽然有本质的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讲,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  相似文献   

15.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他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呢?我认为他接受了孔孟的先王观和性善说,主张仁政,而在忠君问题上又显得比孔孟保守,本文仅就这些问题略陈管见。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重要的政治活动家。他在二十二岁至三十岁之间担任了楚国地位仅次于令尹的左徒职务。在内政上他主张改革,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抗秦,要辅佐楚王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他曾数次出使齐国,这时的齐国是齐宣王在位。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威王即位,任用邹忌等贤士,“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宣王即位后继承父业,继续任用贤能,曾用田忌、孙膑战胜魏国,国力强盛。他在国都临淄的稷下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他们讲学议  相似文献   

16.
军赋是春秋时期国家军队赖以存在的物质保障。军赋制度是当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春秋时期,我国的奴隶制社会走上了下坡路,社会内部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之下,为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军赋制度不能不随之变革,而这种变革反过来又给予社会以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军赋制度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但是,时至今日,在研究者之中对此仍存在着一些分歧的意见。本文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教于对此有兴趣的同志。 春秋时期是“兵农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军事制度、行政制度和土地制度结合…  相似文献   

17.
汉代儒道的力命之辨黄铭力命问题作为天人关系的一个层面,先秦诸子曾展开过争论。孔子鉴于当时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的局面,力图通过主体自觉,恢复周礼以致社会稳定、他一生游说各国,栖栖遑遑,最终不得不承认有自己所无可奈何之命的存在。此后,无论是孟子的"立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奴隶社会何时结束,封建社会何时开始,学术界历来分歧很大。本文考察了自西周至明清各个阶段的奴隶制状况,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西周、春秋时期奴隶制虽有各种表现形式,但在社会生产中居于次要地位,当时已进入以封建生产方式为主的封建社会;战国、秦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奴隶制残余在封建社会内又出现畸形增长;魏晋至明清时期一直遗存许多奴隶制残余,其中北朝、元代和清代奴隶制还一再有所强化。它深刻地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一个新的杜会制度诞生后,旧制度总要顽强地残留下来。本文从探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奴隶制状况着手,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的发展作了宏观的辨析,它充分揭示了社会变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世卿制是卿级高官由父子世代相袭的制度。这种制度始于何时,它是怎样形成的,后来又为什么发生变化以致消亡,学术界历来有很多争论。为了弄清历史的真相,本文拟对世卿制的兴衰过程及其原因作一细致的探讨。 一、春秋时期世卿制兴起的趋势 自周平王东迁,由于王权衰落,诸侯纷争,王室和诸侯下属的卿大夫势力逐渐壮大。这些卿大夫专横跋扈,控制国家政权,世袭其位,成为当时一种不可遏制的潮流。 先从周王室来看。春秋初年已有“(郑)武公代父为周司徒”(《通鉴外纪》卷四),渐见世卿制的端倪。不过在当时,周王易卿尚有一点微小的权力,《左传·隐公三…  相似文献   

20.
举世瞩目的科索沃战争在经历了北约78天的狂轰滥炸之后,终于平息下来。科索沃战争刚刚结束,人们便普遍开始对这场危机进行反思。因为科索沃战争本身就是个谜。在科索沃没有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没有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没有任何一个北约盟国在那里受到威胁。那么为什么美国甘愿冒弃联合国安理会于不顾的巨大国际舆论压力,甘愿支付巨额的军费开支进行这样一场战争?美国的经济利益又怎么会与科索沃战争有关?让我们拨开战争的迷雾,看看隐藏在战争后面的经济利益是如何左右战争的。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是密切的。战争和一定社会集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