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查兹(1893—1981)是本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本文旨在考查他的作者心理经验论。理查兹倡导了后来美国的新批评派所极力推崇的“细读”式批评。他认为作品只不过是读者进入作者心灵的窗口。由于读者文学水准的高低不一,所以,读者的看法不能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理查兹把作者的心理经验看成是衡量读者“期待视野”的标尺。理查兹对绝对标准的关注,使其理论带有明显的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色彩;同时他对心理因素的兴趣也使他的理论具有人文主义和心理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理查兹的隐喻理念、隐喻功能和工作机制,探究了理查兹对隐喻研究的贡献.隐喻不只是产生文体效果的修辞格,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是促进理解的主要方法.一切语言基本上是隐喻的,隐喻通过抽象发生作用.从一个所指意义中借用一种特点把它连接到另一个所指意义上是形成隐喻的抽象过程.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存的世界是荒谬的.在加拿大作家理查兹的第二部米拉米希三部曲中,各色人物面对人生的荒谬境地做出了不同选择,从而有了不同的结局,产生了异殊的力量.文章通过剖析小说人物面对虚无时的各种态度,展现了理查兹作品所表达的存在主义式的意志自由和对生命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评论家A. G. 斯蒂芬斯在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他向澳大利亚国内介绍欧美同时期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他提携了国内众多的作家.在其大量的编辑手记和专栏评论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澳大利亚文学创作的问题,如澳大利亚文学的创作标准和文学民族化以及文学经典等.他对这些问题的创见性认识奠定了他在20世纪初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界的地位: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5.
1998年12月19日,中国文学天空上的云彩被享有“学界泰斗、文化昆仑”之誉的作家、学者钱钟书先生驾鹤仙去带走了一大片。一年过去了,这一年里到底有多少人写了多少怀念他的文章,恐怕一下子难以统计。然而,这种热闹非他所愿,先生在生前要比他死后寂寞的多。 钱钟书先生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城内一书香世家。父亲钱基博先生曾任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国立蓝田师范学院等校教授,是一位学富五车、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国学大师。钱钟书从小受到家学的  相似文献   

6.
"什么的平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不少著名学者都明确地给出了他们认可的平等物,如罗尔斯的"基本益品"、德沃金的"资源"、阿内逊的"幸福机会"。针对这些人的主张,G.A.科恩从他对平等主义的理解出发,提出了他的旨在"消除非自愿的劣势"的"优势获取平等"的主张。由此出发,他深入分析和批评了德沃金的"资源平等"主张中的三个问题:只对资源缺乏进行补偿而不对幸福缺乏进行补偿,没有把无责任作为正当补偿的必要条件,把个人"希望他不拥有"的那些嗜好视为其有权要求补偿的残障。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小说对新文学的杰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史上不乏兼有学者和作家美誉的天才,如鲁迅、胡适、郭沫若、茅盾、闻一多、沈从文、钱钟书等,他们对中国文化都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多年来,文化界对其中有些人的研究尚不充分(忽视、贬低、拔高),如钱钟书,大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对他未予以应有的重视。本文拟就他的小说来探讨钱钟书对中国新文学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纠错     
苏洁 《老友》2015,(2):9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自小就爱看书,尤其是《西游记》,不知看过多少遍。他的记忆力非常强,读书过目不忘,乃至任人从《西游记》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诵出来。20世纪50年代,钱钟书被调到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参与翻译《毛泽东选集》工作。一次,在翻译中,钱钟书发现《毛选》中有段文字说孙悟空钻进庞然大物牛魔王肚里去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继承传统,在小说、戏剧和诗歌等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中大量地使用了方言;他的方言有辨别人物的功能,是人物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的标识,能做场景介绍,还有伪装的功能.他创造性地发挥传统,让方言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他用方言与标准英语的相对来表现男女相对的哲学思想,他还用方言讴歌人类原始的性爱.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与杨绛 ,是当今中国文坛上最具人望的一对文学伉俪。之所以如此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与他们在作品和人生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幽默肯定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联。智慧与幽默在他们 ,不仅是表达的策略和技巧 ,而且也是内在性情的自然流露 ,是他们有关文艺乃至宇宙人生的一种理念。说到钱钟书和杨绛智慧与幽默的形成 ,其成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 ,但与英国文化的濡染显然有关。一、从林译小说到牛津岁月钱钟书十一二岁的时候 ,开始接触英国的文学作品。他发现了商务印书馆当时发行的两箱“迷人”的《林译小说丛书》 ,于是开始了“反复不…  相似文献   

11.
E.E.肯明斯是美国著名的先锋诗人。他的诗歌形式变异,语言分裂,在世界诗坛独树一帜。多年来,一些学者主要从他的语言和形式上探讨他的诗歌,认为他过分追求诗歌的形式,难免在主题上缺少应有的深刻度。但笔者认为,与其说肯明斯是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与世界对话,倒不如说他标新立异的诗句正是他灵魂的投影,内心的独白。本文将依据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肯明斯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基督教社会主义学者,R.H.托尼从对基督教社会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对资本主义"贪婪社会"的批判出发,提出了"伙伴关系"、"功能性社会"等平等思想和建设民主经济和推广文化教育等平等措施。尽管托尼的平等思想中存在着许多不切实际的成分,但是,他的思想仍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对20世纪英国的社会改革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传统天命观的批判,是钱钟书学术思想与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儒学传统历来有所谓经学与纬学之分。五四以后,纬学传统似乎显示出比经学传统更为强韧的生命力。但钱钟书却采取了与传统纬学彻底决绝的态度,主“力命”而(?)主天命。特别是他指出纬学与封建时代依赖性人格的关系,为前人所未发。钱钟书的天命批判一方面具有传统史学因对封建政治残酷性的直觉体验而产生的对天命的怀疑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另一方面则更多地反映出西方古典文化的精神影响。本文还就钱钟书的天命批判对他本人的小说创作的复杂影响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4.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自首部小说《幽暗之地》问世到最新小说《凶年纪事》发表为止,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着创新实验。这些跨越30余载的小说充满着他性的辉光,不断地给读者带来惊喜,为深化小说样式内涵、拓展小说外延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当代小说创新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霍夫曼作品中出现的自动玩偶或者以预言者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是角色欲望的反映,或者有着造人与人造身份的转换。自动玩偶的功能多重性反映了它们的伦理困境:似人而非人。霍夫曼以他的方式回应了自动机这个时代主题:对待这些理性的产物,人类也需要理性对待,全力以赴地盲目崇拜或是不假思索地沉迷其中,必然带来自我的分裂,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意象为何?怎样认识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关系?这两大问题是时下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尤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 J. T.米切尔的论述影响最大。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米切尔在其系列著述中系统讨论了图像转向、意象与图像、意象X文本、元图像与生物图像、语象叙事的冷漠-希望-恐慌、视觉文化与意象科学等概念,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答。图像转向强调的是在读图时代应抛弃意象研究的语言学模式,以使意象回归现象学研究的本质,是一场深刻的认识论范式变革。他强调一切媒介皆为混合媒介,因而语言与意象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在借鉴皮尔斯符号学三分法的基础上,米切尔提出了意象X文本的概念,它与恐龙、多利羊、世贸双塔、金牛犊类似,是关于图像如何成为图像的元图像。在米切尔看来,图像是意象的物质载体,意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来自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将事物类比为它物的本能,具有超越自身的可被人的意识加工的富余价值。语象叙事从本质上讲是一切意象文本的共性,它其实也是一种元图像,在其混合媒介的内部产生了类似主体与他者遭遇时的冷漠-希望-恐慌的三个认知层次。米切尔先后使用过的图像理论、批判图符学、视觉研究、视觉文化和意象科学等术语,说明他理论的实质是反理论、去学科的跨界研究。  相似文献   

17.
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大多关注现代文明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其中不少是关注女性的命运。在此通过解读其中有代表性的六篇作品,剖析了作家对于女性在出走和回归间如何选择的思索,并结合作家本人的婚恋经历探寻了他的思想发展路线及其对他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中西现代文学交流,T.S.艾略特不可忽视.本文首先梳理了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情况,澄清了一些学术问题,然后对中国现代诗人接受艾略特的影响进行辨析,论述了中国诗人接受艾略特的学理逻辑.文章认为: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国诗歌对艾略特的接受过程,就是艾略特的"中国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人向来钦佩钟书先生,但对二十世纪以来"钱学者"的立论不敢苟同,因为一方面违背了钱钟书本人的意愿,二是对钱钟书的定位超过了他的实际贡献.从而认为应该替钱钟书"卸装".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派诗歌之父"的T.S.艾略特,同时亦是"宗教上的英国天主教徒","现代的"文学理念与"保守的"宗教信仰之间关系如何?艾略特认为文学与宗教彼此独立又紧密相连,他反对混淆宗教与文学的界限.他反对把宗教定位为一种文化的看法,因为在他看来宗教关注灵魂、指向彼岸的意义与价值远在这种定位之上;同时,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尊重文学的独特性,反对说教的文学,认为如果"宗教文学"存在并且要实现其存在的意义的话,应该是一种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表现宗教思想感情的文学,而不是一种故意地和挑战性地为宗教辩护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建立宗教的尺度、神学的立场,以挽救文学的、乃至世界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