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之脉     
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得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相似文献   

2.
小夫妻     
一个六岁男孩儿告诉他的父亲,他要娶住在街对面的那个小姑娘。父亲是一位教师,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经验。他并没有笑话孩子。他说:“这可是个大事情,你们俩认真地考虑过了吗?”“当然!”男孩儿回答道:“我们俩在我的房间住一周,下一周住她的房间。两家只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尊老     
1943年,有个进步学生要到延安去,他的父亲闻讯赶到重庆送行,但儿子已起程,未能如愿。老人说:“如果能见到大名鼎鼎的周副主席,就不枉此行了。”周副主席知道这一消息后,赶到招待所对老人说:“我就是周恩来。”老人一下子站起来,激动地拉住周副主席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当周副主席知道这位大爷60多岁时又说:“您和我父亲年岁差不多大呀,您应该是我的父  相似文献   

4.
正同事大成从德国进修回来,我们到机场接他。上车后,他突然对我说:"大张,你原来不是农民吗?我觉得你不做农民太可惜了,如果是在德国,你肯定想做个农民。"我白了他一眼,说:"我好不容易离开了农村,再叫我回到农村做农民,我才不高兴呢。"大成听后,不急不慢地说:"如果你在德国,想做个农民还做不到呢。我在德国进修的几个月里,感觉德国农民是最幸福的。"我听后不由得苦笑。我家祖上几代人都是农民,一年四季繁重的农活压得一家人都透不过气来,收入也得不到保障,哪里还谈得上幸福可言?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下狠心凑足钱把我送进城里  相似文献   

5.
父亲     
父亲下岗了。其实,父亲本不会下岗的,全厂百余号人,谁不知道父亲“李能手”的大名呢?然而他确实下岗了,这都怨他那“不开窍”的脑筋。早在减员前,主任就曾透风给他:“年纪大了,有希望干几年吃个退休金。然而现在又在减员增效,很难说呀……”那意思很明显,只要父亲开窍些,给主任些好处,下岗断然不会落到他的头上。我刚一提及这事,父亲大怒:“拍胸口问问良心,咱办事得光明磊落!”生活的重担压弯了父亲的脊梁,但没有压弯父亲的信念;生活的困苦熬白了父亲的双鬓,但父亲那颗跳动的心依然鲜红。为了生活,父亲又忙碌起来。整个下午,父亲都在修理那…  相似文献   

6.
在乔治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就是瘸着一条腿走路的,他的一切都平淡无奇。所以,他总是想母亲怎么会和这样一个人结婚呢?他总觉得,父亲那条瘸腿,带给自己的是耻辱。一次市里举行中学生篮球赛,他是队里的主力,他找到母亲。说出了他的心愿:他希望母亲能陪他同往,在赛场上,只要看到母亲的目光,他就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母亲笑了,说,那当然,你就是不说,我和你父亲也会去的。他听罢摇了摇头,说,我不是说父亲,我只希望你去。母亲很是吃惊,问这是为什么。他勉强地笑了笑,说我总认为,一个残疾人站在场边,会使得整个气氛变味儿。母亲叹一口气说,你是嫌弃你…  相似文献   

7.
那年我升入中学,父亲请来了木工为我做了一张精巧的带书架的写字台,作为我考入重点中学的褒奖,我知道,这更是一种鼓励,一种期望。从此,这张写字台与我日日相伴,我伏在它的上面汲取知识的营养,倾吐对生活的热爱;更难忘记的是,在这张写字台前,父亲给我讲解几何题,教我诗朗诵,耐心地看我的作文,并提出意见,还给我讲立意,讲词意,使我受益匪浅……在这张写字台前,倾注了父亲多少心血,又寄托了父亲几多厚望!爱心的浇灌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终于,我的文章发表在《少年文史报》上。欣喜之余,我对父亲说:“爸爸,你怎么不写点东西呢?”在我的心中,才华横溢的父亲应该有他自己的成就。作为医生的父亲怅然了,过了一会儿,他说:“是呀,我也应该写的。”可是,父亲的心力都放在了我们身上,为我  相似文献   

8.
一位父亲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的未成年的孩子们要求看一部“少儿不宜”的电影,因为电影的主演是他们最喜爱的演员,而且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说电影拍得很好。电影之所以“少儿不宜”,是因为片中有极少量性和暴力的场面。但父亲一直都不同意,他甚至并不跟他们摆理由讲道理,而是摇摇头说一个字:“不!”那天晚上,父亲问孩子们是否愿意尝一尝他制作的馅饼。他说,这些馅饼采用的是他们最喜欢的馅料,另外还添加了一些新的东西。孩子们问添加的是什么东西。父亲语出惊人地答道:“苍蝇。”不过,他很快安慰孩子说这只是一只很小的苍蝇,其他馅料则是绝对新…  相似文献   

9.
光阴少一寸     
崔永元 《可乐》2010,(8):37-37
齐含笑大我一岁。他父亲是军医,家里自然医书成架,这让他有了骄傲的资本。一个下午,太阳晒人,我们钻进他的小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几句。他忽然发问:“男生女生有什么不同?”我答得飞快:“女的头发长。”他仰天大笑。笑声没停,他就捧来医书,说:“你自己看吧。”天哪,我就这么启蒙了。上高中后,我每天放学照例去找他玩。  相似文献   

10.
正新换了一家公司,老板是一位台湾人,我正感叹老板虽然年纪大,却对工作兢兢业业,任何事都还亲力亲为时,一位同事故弄玄虚地问我:"你猜,我们老板多大年纪了?"看他再婚后的两个孩子,比我才小几岁,估计他应该跟我父亲是同辈,便说:"60多岁吧。"同事笑嘻嘻地回答:"何止,你别看老板还能开奔驰,走路虎虎生风,他都87啦!"87?我眼珠子都快跳出来了。看他身板硬实、声如洪钟的样子,哪像快90岁  相似文献   

11.
过失与责任     
1920年,有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12.5美元是一笔不小的数日,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儿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的钱赔人家?"父亲拿出了12.5美元说:"这钱  相似文献   

12.
我8岁那年的中秋节,父亲扎着一条崭新的棕色牛皮皮带回来,与家人共度佳节。当时,父亲的皮带就像是一件稀有的宝物,使我非常着迷和好奇,我便鼓足勇气走到父亲面前恳切地说“:爸爸,您的皮带能让我扎一下吗?”“你喜欢就送给你好啦。”父亲不假思索地说,并索性将皮带解了下来递到我的手里。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感到了父爱的无私与厚重,我感到了父爱的温暖与真诚。我两眼泪花半天说不出话来。因为我的亲生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现在的父亲实际上是我的继父。继父来到我们家时间还不太长,可这条皮带却把我们的父子关系拉到了零距离。…  相似文献   

13.
父爱永远     
在我们兄妹六人中,父亲最心疼的是我,从小我就是父亲的“跟屁虫”,几乎天天跟在父亲后面,不论父亲下地干活,还是去串门,我都是他的影子。父亲人很随和,大家都愿意跟他开玩笑,尤其是我跟着他的时候,大家都逗他“你捡来的儿子长得真俊啊!”父亲总是憨憨地笑,并不多搭言,而我呢,当时听大伙夸长得俊,也就特满足,高兴的时候,冲人家使劲地笑,夸张地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于是又有人说:“老付啊,你这老疙瘩是小子吗!咋长得这么好看”。父亲听了总是乐呵呵  相似文献   

14.
刘锴 《社区》2012,(14):55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是到过德国的人,对这个国家的共同印象。在德国,读书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民日常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一种生活习惯,整个国家都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因此,有人评价说:"德国,是一个阅读的民族!"在德国公出的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感受着这个国度所散发出的浓浓书香。德国人爱书、读书,几乎到了痴迷  相似文献   

15.
父亲     
父亲为使哥哥能在城里早些买到一套好住房,竟然把他自己大半生的积蓄也拿出来了。“孝忠!”父亲把整整齐齐的9捆人民币放到哥哥面前,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我给你的9万块钱,你只要再加上两三万元人民币,就可以在城里买到一套新住房了!”看着父亲那热切期盼的眼神,哥哥激动得几乎要流出眼泪来。他急忙双手拿起桌上的人民币,给父亲递了过去“:这个钱,我不能要!“”为啥不能要?”父亲很吃惊地问。“你和母亲都老了,这钱应该留着让你们自己用呀!”哥哥实事求是地说“,买房子不着急,再过几年,等有了钱,我自己会买的!“”孝忠!”父亲动情地又把那9捆…  相似文献   

16.
《北方人》2006,(10)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会懂得。”  相似文献   

17.
吴周文同志对杨朔散文颇有研究,曾发表几篇有相当质量的研究文章。但读了他最近发表的《杨朔创作简论》一文,大失所望。该文态度之草率,立论之武断,我们不能不加以指出。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发觉吴周文同志在介绍杨朔生平事迹时,大都是道听途说,主观臆测。其中有些虽然属于枝节问题,但为了防止以讹传讹,我们一一列条加以订正: 1.吴文说:“杨朔不满五岁”父亲就去世。这是根据他的胞弟杨玉玮的回忆,其实不可靠。据杨朔的胞姊杨毓璞来信说,杨朔六岁时父亲才去世。为这事我去信问杨玉玮同志,他这样答复:“父亲死时,我不满两周岁”,“家姊说的当然更确切些”。看来  相似文献   

18.
老父九十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我的老父亲今年90岁了岁月荏苒。90年的风霜染白了父亲的头发和胡须。他的背佝偻了,腿也弯了,走路不再大步流星。但他一点儿也不服老,偏要做出一些让我们又好气又好笑的事儿来。比如说,他听力差了,却偏爱接电话。一次学校的一位老师打电话找我,父亲抢着接电话问:“你是谁﹖”对方答:“我是中学。”父亲便唤我说:“一个姓宗的人找你”还有一次有人打电话找我,我明明就坐在房间里,父亲却说我不在。我从房里跑到客厅接电话时,他已经把电话挂了。原来他听错了名字,以为别人找我妹妹。这样的事多了,我们就不让他去接电话,他…  相似文献   

19.
1978年12月,我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回北京探亲,到中央民族学院教职工宿舍看望费孝通先生。此时父亲已去世11年了,这是自“文革”劫难后我第一次见到费先生。我们都没有谈及十几年来的遭遇,记得费先生直截了当地问我:“你能不能回来整理潘先生的遗稿?”并专门谈及父亲去世前摘录的近万张民族资料卡片。这件工作对我来说感到很突然,一是我缺少文科的基础训练,对父亲的专业研究工作不很了解;二是担心我的工作单位内蒙古农牧学院不放我走,当时“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刚开始,我参加了为“内人党”平反落实政策的工作。但在费先生的努力下,我不久被借调…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德国人及犹太人的创作题材中出现了“奥斯维辛”,这种由于历史缘故造成的影响促使了双方共同思考。纳粹屠犹的结果是,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并对心灵深处进行探讨;犹太人的传奇经历,对他们驾驭政治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种“奥斯维辛”留下的心灵创伤不仅波及了犹太民族,而且也对德国民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