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网络影视喧嚣、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当下,路遥的小说之所以依然深受读者喜爱,与路遥小说创作对和谐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路遥坚定于"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的和谐创作观,执着于营造真善美统一的和谐艺术世界。有意识地分析路遥小说创作中蕴含的和谐元素,必定会对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某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学成之为文学是因其具有审美功能,在读者脑海中激起鲜明的艺术形象,评价文学翻译时应考虑作者和译文及读者的能动接受。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读者接受对评价诗歌、散文及小说等文学翻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的小说依然深受读者喜爱,这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中国当代读者认同机制中最普遍、最恒定的元素:“硬汉”的励志传奇、道德视角的“底层叙事”、纯洁爱情的理想化书写。路遥小说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是因为它们总能在纯净而又温暖的氛围中给读者以勇气、温暖和希望。  相似文献   

4.
“读者期待视野”和“结构召唤性”是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讨论了福克纳在小说中运用的独特的、开放式的叙述模式和结构安排,并详细分析了小说结构召唤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的独特关系,同时也初步探寻了艾米莉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路遥是文学上的道德主义者。他的小说叙事,不追求建造美学的大厦,而是竭力构建道德的理想国。他以虔诚的道德热情、诚挚的生活关怀、深沉的苦难思考,以及史诗式的写作追求,形成了朗润和畅而又浩荡澎湃的艺术世界。他的小说,灌注着其道德信念、道德激情和道德理想,是"以道德完善为目的"的关爱人、教诲人、鼓励人、重塑人的布道式文学。因此,如何定位路遥小说的道德书写,阐释其道德空间,成为路遥研究中至为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伟 《东方论坛》2021,(4):46-58
路遥小说呈现的伦理书写与道德问题,具体表现为早期政治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伦理书写,社会历史背景下差异化的情爱伦理与唯美化的道德理想建构,新时期乡土道德的坚守与时代语境中道德异化的探讨,以此彰显文学的道德审美意向.路遥遵循艺术源于生活真实与情感表达真诚的创作原则,自觉地接受与追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坚守自我认同的伦理立场和文学理念.通过采取为普通大众而写作的文学立场,路遥的小说创作发挥了超越于时代审美的伦理价值,体现出当代文学伦理书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史上,接受美学占有一席特殊而重要的位置。接受美学与西方传统文论大异其趣,迥然有别。本文从三个层面对接受美学展开评析,指出接受美学弘扬了读者意识,开辟了文学新领域,倡导了文学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路遥小说文本的表层精神幻像掩盖了其真实的创作心理,导致以往的路遥本体研究难以深入.路遥在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形成了难以排遣的自卑情结,这成为其日后小说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为了在作家的"白日梦"中寻求对自卑的超越,路遥创作中典型的特征是自卑与自亢的互见.这造成作品中凡是存有路遥自我精神投射的男性文学形象均呈现为"高大全",而其他文学形象,尤其是女性文学形象,只能沦为其超越自卑的符号.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林译小说增减改翻译策略的新视角。以读者关照为主旨,从文化视野、文学视野的角度举例论证林译小说中的部分有意误译本质是为达成翻译目的在当时特定时代、面对特定读者群的有益之举。  相似文献   

11.
“文化批评”是鲁迅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及美学创新。即他的小说并不局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现象作直接的单一的平面化的批评,而是力图以此为起点,对它背后所潜藏的更为隐秘的“社会-文化”结构进行艺术性的多层面的立体化的剖析、怀疑及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小说不仅秉承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与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美学特质,而且更进一步发展为拥有新质的“文化批评”小说。它的“新”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活所作的整体性文化反思及批评上,这正是鲁迅小说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悬念是叙事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其审美视角具有两重性:其一,从读者角度而言,悬念契合读者阅读的心理需求和期待,充分调动读者的欣赏兴趣和激情,让读者在体验和破解悬念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和审美愉悦;其二,从叙事文本层面审视,悬念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悬念能有效提升叙事文本的可读性,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其美学效果来源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路遥小说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价值判断等方面,这一方面根源于陕北特殊的历史及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与路遥的经历及现实主义精神的追求有关。路遥与农村农民的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决定了小说中的民间叙事成分,而对现代文明的接受又使其具有了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复调小说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人的存在和意义、道德和人性的基本事实,思考有关现代性和永恒相关联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的生存根基。复调艺术能够就独白立场的艺术把握所无法企及的人的一些方面进行复杂对话,它因此成为鲁迅组织结构小说和传达世界的诗学机制。鲁迅复调小说是人学与诗学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对于儿童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强调译者和读者对原作的积极解读,同时要求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选词和逻辑两个方面探讨了儿童文学《杨柳风》的译者是如何实现原作者与儿童读者“视野融合”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整体上给人的阴冷、深沉而刚健的审美体验缘于其深层的“黑暗情结”,它以人物的不确定性及其阴暗心理、环境的黑暗性和阴冷性、叙述语调和聚焦视角的悲剧性呈现出来,由此充分实现了他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启蒙意图,传达了他对人生悲剧性和生命悲凉感的真切体认,使作品获得了传诸久远所必具的生命因素,创造了中国悲剧性艺术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路遥对现实人生一直怀有深深的爱与感悟。爱情作为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路遥小说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意识到现实人生的不完美,也就敢于直面爱情的缺憾。路遥笔下的爱情主体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差距,这些差距就是导致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但路遥不只是展示悲剧,就像他想通过笔下的"奋斗"给读者以激励一样,他还想通过爱情悲剧以及对悲剧的抗争传达给读者一种对现实人生的担忧。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作家,路遥长久以来都亲身感受着陕北民歌深厚的艺术魅力。陕北民歌历练了路遥的心志、陶冶了他的性灵,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路遥小说人物塑造过程中,陕北民歌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写照人物生存境遇、映显人物内心世界、品评人物是非曲直。由于陕北民歌的运用,路遥的小说具有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