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酒、问,是李白离别诗中处理时间的三大主要模式.通过"天际流"之水、"且尽手中杯"之酒和"何时见"的追问,李白以体验现在时间、疏离当下时间和追问未来时间的方式,不仅表现了李白儒家文化观的时间意识,而且以道家对待时间的态度,展现了李白醉忘求生的一面,以及在焦虑追问中对两者时间意识的融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五蠹>一文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其中"麂裘"何解?查<说文>:"麂,鹿子也.""裘,皮衣也."合起来"麂裘"就是"用幼鹿皮制的皮衣服."再看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注:"小鹿皮做的袍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麂,幼小的鹿.麂裘,以麂皮制的裘."再翻翻目前通行的各选注本,亦无一不同上说.但笔者总有疑惑.  相似文献   

3.
"诗仙"李白,现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众多的学者所关注.李白诗文中文化内涵丰富,"月"作为一种文学意象,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透过诗情"月"意,解读李白的坎坷人生与"月"之情结明月情结,酒月情结,秋月情结,这对当代李白研究具有拓展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上官体"考辨二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为唐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风格称号,以"绮错婉媚"为特征的"上官体"虽曾"贵显"一时且衣被后代,对初唐宫廷诗风的流变乃至唐诗史的演进影响深远,然而从当代起即受到了众多的误解与责难.因此,广泛地勾稽索引,刮垢磨光,理清上官仪的生平履历,以见"上官体"生成的真实面貌;深入地辩证考订,拂尘去埃,重现以"绮错婉媚"为特征的"新变"诗风所体现的诗歌艺术演进内在趋势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豪放飘逸"的定型化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李白诗歌文本的解读.抛开先入为主的偏见,透析李白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悲怆.李白的诗歌是在"酒神"的狂舞中完成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恃才放狂,极度自负,并非如学界所言乃其本性,不过是一种无奈的姿态.科考制度的资格限定,主流文化的排斥,使得李白只能由"不能赴"转为"不屑赴",以外在的自负掩饰其内心的自伤自怜.对李白复杂性格的研究,有助于透视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饮中八仙"的演化与李白为"翰林供奉"的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索现存资料,知盛唐"饮中八仙"有两说:一无裴周南,一有裴周南,迄今仍没有为大家认同的解释。实际上,"饮中八仙"本来就不很固定,是盛唐俗传的结果,而人们乐道的长安会饮是不太可能的,李白开元、天宝间两入长安的史实也为"饮中八仙"的演化增一佐证。同时,"翰林供奉"与"翰林学士"分野于开元二十六年,及此年前后李白仍在长安为"翰林供奉"的史实表明:开元间李白确实到过长安,寓居时间在十年左右。准此,李白这段时间的作品就需要重新编年、重新研究,《新唐书.李白传》也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8.
李白一生中曾有过短暂的侍君生活,在待诏翰林时,他凭着自己那支生花妙笔而深得唐玄宗的恩宠,不仅被允许骑上飞龙厩里的“天马,还得到玄宗所赐的“御衣”,即他自己所说的“千金裘”或者“紫绮裘”,后人所指的“宫锦袍”。“骑马穿裘”便成为李白后半生念念不忘的骄傲;尤其是李白所得到的“御衣”,成为后人歌咏他时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诗经》写到"裘"的诗歌共有9篇,《诗经》中的这些"裘"既是蔽体、保暖之衣,又是身份、地位之象征,还是文化人格之体现。以裘为衣是对上古衣皮风俗的继承;裘为身份、地位之象征,其成因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羔羊比德,"羔裘豹饰",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既与盛唐强大的国力、广阔统一的疆土、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盛唐人普遍尚"胡"且多有"胡气"有关."胡气"就是大气、豪气、英雄气,其中当然也多少掺合着一点儿"蛮气".尚"胡"就是崇尚北方游牧民族的气调、气派、气度,包括他们的生活、习俗及其价值观.天才诗人李白无疑是"胡气"的典型体现者.李白那种雄视古今、狂放不羁、自然纯真的个性风采,"胡气"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7.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