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将事实与价值对立,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确立严格区分的鸿沟,这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传统。由于受这一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西方哲学家一直未走出事实与价值分离的困境。其实,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不但是一个逻辑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本体论问题。事实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来源于事实;价值高于事实,事实与价值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对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西方哲学界传统上是将二者对立,从而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确立严格区分的鸿沟.笔者认为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考察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即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是既有区别,同时又能够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统一起来,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关系的规定,只有关系才有和谐不和谐的问题。和谐作为关系的规定既可以从事实的角度看,也可以从感受的角度看。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应该兼顾和谐的事实与和谐的感受,而且应该和相应的社会角色与相应的量度相结合。社会是否和谐“作为事实”主要是指“扮演相应角色的关系方面”实际上是否被肯定;社会是否和谐“作为感受”则主要是指“扮演相应角色的关系方面”想不想、希望不希望以当下的状态或身份被肯定。作为事实,社会和谐的最低要求是,确保所有扮演正常社会角色的人都能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下生存下去,最高境界是,已有的社会关系对任何人的任何社会身份来说都是肯定性的。作为感受,社会和谐的最低要求是,“所有正常角色的扮演者”都能容忍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状况,最高境界是,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想做的任何事都是所有角色都希望他做的。  相似文献   

4.
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与效用.关于人在社会中的价值问题,也应如此认识和说明.人们在社会中结成的价值关系实际上有三种,由此形成的价值,有着三种具体价值,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的为人价值.这三种具体价值互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结、互相作用.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的为人价值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个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有时互相分离并立,有时也相互协调统一.社会的为人价值,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有时互相分离,有时也互补互辅.  相似文献   

5.
论事实与新闻事实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实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此问题,第一部分分析介绍关于“事实”的定义:第二部分介绍新闻事实的定义;第三部分讲述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第四部分分析如何处理好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重新审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元伦理学以来,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被认为是价值概念的基础。以“是”为述词的判断形式和以“应当”为述词的判断形式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当代哲学的这一认识来源于休谟。但休谟是在一种道德文化转换背景下意识到这种区分的,当现代哲学家把它看成是价值研究的基本前提时,就取消了价值存在的本体,从而把价值看成是对主体自身态度的表达。新自然主义提出区分自然事实与社会事实,认为价值与社会事实内在相关,我们认为,新自然主义的这一认识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从创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需要来探讨艺术的价值本体,探讨艺术价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联系,是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当今中国,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绝对不能忽略艺术的价值功能,特别是中国本土艺术的特定价值功能。为此,对艺术价值与和谐社会内在关系的探讨就有了最为核心的立足点,即发掘弘扬中国本土艺术的价值、精神,并力图引发艺术界同仁的共同关注,重建中国本土艺术品质,最终实现中国本土艺术价值,为人们能够通过本土艺术获得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真正从中国人的本土艺术价值角度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8.
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内的一种关系.我国劳动法的实务中,大多数的劳动纠纷都是由劳动合同引起的.司法审判中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及适用也存在着比较混乱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理论界对于事实劳动关系的有关理论体系不是很清晰.事实劳动关系的界定、效力要与"视为"实施劳动关系的情况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9.
不具备法定形式要件的身份行为谓之"事实身份行为",基于该类行为产生的身份关系谓之"事实身份关系".身份生活事实并非身份行为的构成要件.亲属法上的行为制度与伦理秩序事实存在着背反现象.事实婚姻问题集中体现了这一背反现象.事实身份关系法律保护问题应与事实身份行为的效力问题分而论之.  相似文献   

10.
在"过程"之中统摄事实与价值,这是怀特海与中国道家在宇宙论构建上的契合之处,但怀特海过于客观化的描述使得其作品中主体性丧失,这就无法同道家一样,将事实与价值之融合贯彻到生活实践本身之中。因此,事实与价值,以及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问题,最后归结到能否从当前破碎分裂的人性现状之上发展出丰满圆融的生命存在。这不是一个制度或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思想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事实判断以客体为取向,以事实为原则;价值判断以主体为取向,以价值为原则。二者存在着区别,但这种区别不是无法跨越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有难以割舍的联系:事实判断中渗透着价值因素,价值判断中存在着事实认定,二者可以统一于现实实践之内。  相似文献   

12.
对事实概念的完整理解应当涵括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完整的事实应是作为存在的事实和作为命题的事实之统一。刑事裁判事实是一种命题事实,是以客观案件事实为基础但掺杂着主观性因素的事实认识,因而有真伪之分,同时刑事裁判事实是一种法律事实,只有与刑事法律规范和证据规则相关的客观事实才可能成为裁判事实。刑事裁判事实与案件客观事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背离的可能,但裁判事实与客观事实的竞合始终是刑事裁判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裁判事实作为命题事实的真伪亦取决于裁判事实与客观事实竞合与否,不过刑事裁判事实与客观事实的竞合关系只是一种相对竞合。  相似文献   

13.
案件事实作为一个概念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司法实践界都如同"事实"这个概念同样被混乱地使用着。不同语境下"事实"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同时对于案件事实的性质究竟是主观性还是客观性人们也存在较大争议。但是从本质上讲,案件事实是以案件的客观事实为指向的主观判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要]法律事件应称作法律事实事件。作为法律事实的法律事实事件与作为免责事由的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并无实质区别。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的区别,仅在于主体的范围不同:法律事实事件是当事人无法预见,不可克服、不可避免的法律事实。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论题的历史回顾,可以肯定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生产力”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功绩。从人身上的三套生产器官实证社会系统有三种生产: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文化信息生产。它们在历史上曾相继成为第一生产。在现代社会,三种生产构成三个循环圈,这三个循环圈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超循环圈,共同构成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与我周旋”——自传事实的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兴未艾的自传研究迫切需要几个理论的支点。作者通过界定自传事实来为自传叙述学研究确立一个出发点。用自传事实这个概念来衡量 ,中国古代的自传文虽然表现了丰富各异的自我 ,但它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从历时性和共时性 (纵横两方面 )来考虑 ,自传事实的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展示自我生成的事实和经验化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宪法规范同任何法规范一样,不免纠缠于实存(事实)与当为(价值)的关系之中,此一关系也构成了宪法学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哲学基础问题。在注定存在价值导向的思考中,宪法学必须面对价值从何而来、价值判断何以正当的追问。一般而言,实证宪法规范的正当性可以追溯至某种根本规范,这种根本规范的变动自然会导致宪法规范的变动。问题在于这种根本规范本身的正当性又源于何处,对此,程序性商谈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商谈程序在价值与事实之间构建一种内在自足的回路,可解决对规范正当性追问的无限递归难题。然而如果就中国当下的宪法与宪法学而言,此论所预设的前提可能仍不具备。而在学科的方法论意义上坚持价值与事实的二分,仍将构成当下宪法学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与融通--艾耶尔与普特南的观点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耶尔认为,事实陈述与伦理判断之间的二元性显而易见,他试图将价值判断还原成事实陈述,认为道德判断实际是不同事实之间的归类,并诱发不同的道德态度。这种观点启发我们要在不同文化类型之间进行经验事实的互补,避免由于个别经验导致的武断、专权。普特南认为在我们许多日常的事实陈述中包含着价值语汇,事实无法外在于价值评价,对科学事实的接受就是在一些价值预设下获致的。他的观点提醒人们注意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蕴涵。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面向事实本身”的方法论原则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要求把教育视为一个意义结构和生命历程。教育现象学力图克服传统教育的知识论倾向,通过去蔽揭示存在的本真意义,从而促进人主观精神的生长。现象学所提出的“看教育”是在生活体验中展开的,并通过改变对人的理解方式为教育发展提供新的立足点。现象学从认识论-存在论-实践论的理论演进,彰显了教育事实显现的逻各斯,确立了教育的实践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