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曾在题为<走向"三分天下"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把当下的文学批评分为三种类型:学院派批评、作协派批评和媒体派批评.认为这种多元化的互动互补格局,促成了文学批评的空前繁荣和独立地位的形成,有助于文学批评向广度和深度的路径上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学多元时代的批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多元时代的批评策略关乎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问题.目前我国的文学批评在策略上的失误主要表现在没有通过把握文学来把握文学批评的方向、忽视了批评理论的创生、缺乏兵团作战的运作方式等方面,据此,文学批评应采取三种相应的策略:在向着文学与生活的双重回归中把握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通过耐心解读多元化的文学现象、合理吸收民间批评理论来寻求理论创生;通过学术合作使文学批评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在借鉴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已呈现知识多元化格局,辨析这些理论资源的哲学立场将有助于建设良性的文学批评生态环境。辨析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尺度,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提供了这一尺度。建设文学批评的良性生态与秉持文学批评的尺度并不矛盾,二者并重是对唯物史观的尊重和坚持。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网络诈捐事件群起怒之却也淡去如抽丝,究其缘由在于网络诈捐存在相当大的追责困难,特别是自救型网络慈善追责之路困难重重。主要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法律缺位、举证困难、诉讼懈怠三个方面。解决追责难题,需要通过事先预防进行法律以及相关主体的全面把握,对事后救济方面提供可行的创新性司法手段和渠道。构建有效的追责机制,一方面可以使网络慈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能维护广大公民的切实权利。  相似文献   

5.
“奇思”是古代文学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传播效果.创新与自由,是奇思的主要审美特征.古人将奇思的获得方式概括为“触景发奇思”.从奇思的表现机制来看,出人意料的比喻可以展现奇思.奇思主要用于诗文批评,而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体批评中较少使用.“奇思”范畴在古代文学批评与书画批评中存在互文性,但由于表现媒介不同,涵义又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文学批评是沟通文本与读者、写作者甚至媒体人的中介,具有实现文本意义、提升公众鉴赏水平和规导创作等作用。新媒介创新了文学存在状态和文学批评形态,产生了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网络批评与纸媒批评相呼应的新景观。学院派批评立足学术圈内交流和学术评价体制,却忽略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线上交流的现实和交流对象的阅读期待,陷入了悬置受话人也被受话人悬置的困境。落后于新媒介语境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根植于精英学者集体无意识中的话语塑型功能,是导致这一困境产生的深层根源。调整并创新学术评价体制,增强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是带领学院派批评者走出这一困境的制度性保证和主体精神前提。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是在20世纪生态思想影响下兴起的一种批评思潮。在当今生态意识已经越益深入人心的情况下,生态批评的出现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欢迎是理所应当的。在这样一种学科关注的背景下,我们审视生态批评的的学科状况应该有一份清醒,即针对事实层面,对其中存在关键症结进行分析。这种方式是在泼冷水的形式下,其实是为学科建设能够走向成熟铺平道路。文中从学科资源、学科性质、学术趋向、基本定位、内部整合这样五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批评对文学批评的突破及其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文化批评突破传统文学批评的边界 ,拓展批评空间 ,深化对人的理解 ,推动批评思维的转换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模式 ,这是根源于现实和学术的需要而产生的自觉的生长与更新 ,推动文学批评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但在喧哗的文化批评背后 ,却是学习借鉴多 ,转化融合少 ;知识描述多 ,诗意挖掘少 ;情绪有余 ,批判性不足 ;宏观理论多 ,微观个案少。由此文化批评要真正成为一种属于文学的文化批评必须实现诗学转换 ,成为一种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9.
不少批评家无意识地将中国20世纪80年代当成是文学发展的“蜜月期”,他们在学术论文的分析当中运用了“蜜月”这个特殊的批评概念.从这一概念的起源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可以看出,“蜜月“所暗示的“和谐“关系,遮蔽了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忽视了文学创作所具有的自主性.这个批评概念已经事实上成为研究者评价20世纪80...  相似文献   

10.
东北的三家文学批评期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文艺评论》立足本土,视野开放,有力地提升了东北文学的境界,积极地介入并推动了全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当代作家评论》敏锐地把握文学现场的动态进程,《文艺争鸣》以其胆识与锐气激浊扬清,《文艺评论》朴素地扶植批评新锐。它们在相互呼应中构筑起“东北阵线”,成为文艺批评生生不息的沃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法国文论界发生了一场新旧两种批评观之间的理论论争,焦点在于两者持不同的作者观,在于是否承认作者或某一种单一的外在因素为作品意义的决定者。以罗兰·巴特为代表的“新批评”派认为应该取消作者的权威,并对“旧批评”派的非难作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击。尽管“新批评”派也失之片面.但对于已经僵化、走入死角的“旧批评”,他们坚持“去中心”,反对意义的凝固化,坚持用探索的眼光来重新衡量文学,给法国文论界注入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目前对钟嵘创立的“品第”的批评方法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钟嵘的“品第”法实际上包含有“分三品以定高下”和“显优劣以证品第”两个方面的内容,文章结合钟嵘的批评实践对“品第”法的基本理论内涵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进一步阐发了“品第”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独特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解放区文学经验建立文学审美态度的同一性 ,从而赋予全社会一种新的文学眼光和审美情趣。这时期文学批评的聚焦点在于文学的政治目的、政治功利及其相应的作家创作中的合法性。这种一体化批评格局主要是通过批判文学创作中的“个人主义” ,并通过作家的自我否定和创作上的“反精英”倾向而完成的。确信人的力量可以主宰全部历史发展 ,并以此督促文学不断创造出作为无产阶级文化代表的完美的“新人”形象 ,是“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傲慢与偏见。在此意义上 ,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研究 ,指向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左”倾文艺思潮和文化观念的反思与检讨  相似文献   

14.
曹霞 《学术界》2012,(9):209-217,289
随着20世纪前半期中国革命和政治形势的剧烈变化,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逐渐紧密,由“大众”及其演化而成的“工农兵”批评话语也随之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批评实践中得以利用和阐释,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与内涵.本文意在考察从革命文学时期到“十七年”,在与不同政团和政体意识形态的“合力”中,“大众”与“工农兵”批评话语的生成和流变,及其折射出的文学批评祛除审美成规、终至“不能自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奇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中的重要范畴,蕴涵着古人对于文学表现手法的独特认知,基本含义是指出人意料的用笔。在不同的文体批评中,"奇笔"的含义略有差异。"奇笔"在文学批评与书画批评中存在互文性,二者都受到古代兵法影响。从使用时间上看,"奇笔"在唐代先用于绘画批评,在宋代偶用于文章批评,至明清时期才大量用于文学批评尤其是小说批评之中,呈现出从书画批评到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吴敏 《广东社会科学》2005,17(2):147-153
20世纪中国文坛贯穿了对以浪漫主义、象征派、唯美主义、个人主义等为具体内容的“纯艺术”观的批评,对中国文艺思潮和文学创作的流变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虽有不同的批评立场标准,但有些批评观念和批评方式却一直变形着延续下来,左右着人们的思考形态和文学价值判断。本文着力梳理了2 0—3 0年代文坛对于“纯艺术”观的批评情形,简要论述了其意义与缺失。  相似文献   

17.
夏洁 《学术探索》2006,10(5):104-10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与作用正逐步缩小,在文学的天地中文学批评越来越走向边缘,文学批评家地位的失落,文学批评在理论界地位的不断萎缩,使文学批评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本文旨就文学批评在新时期的困境,以及困境中的批评家如何作为而提出。  相似文献   

18.
寻找批评的主体性——主持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大体上呈现为两种发展轨迹。一是随着学科的稳定和成熟逐渐成型的"学院派"批评,二是以追踪描述当下文学创作动向为己任的文艺时评。"学院派"批评常常高居于"学术"体制的制高点上,以规范、维护所谓学术的"纯正"显示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泓峻 《山东社会科学》2013,(1):69-73,154
中国“新时期”初出现的“意识流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这使得采用在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社会学思路,以政治话语去为其进行合法性辩护遇到很大困难.因此,为“意识流小说”出场进行的辩护最终转换成了作家、批评家、理论家共同参与的学术建构活动.尽管最初参与论争的人政治诉求与学术诉求常常相互纠结,学术话语的使用同时也是为政治立场辩护的策略性选择,但随着论争的展开,后来的学者更多地被学术话题本身吸引.这是“新时期”文学批评用学术话语置换政治话语的一次重要尝试,对当代文学研究者学术意识的回归与学术身份的确立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侯桂新 《云梦学刊》2009,30(3):114-116,120
"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初版于1957年,1958年和1961年经受了两次大规模的评介.第一次以专业批评家为主体,第二次则出现了大量群众评论.两次批评活动都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为评价标准,强调作品的思想性、现实性、真实性与群众教育功能.这些评介并非纯粹的文学批评,在理论探索上鲜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