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几何形印纹陶是古代南方百越民族重要的物质文化特征之一,它产生于浙、闽、粤、赣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发展兴盛于相当中原的商、西周至春秋,衰退于战国,它的兴衰历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和南方百越民族的兴衰是一致的。理出南方古代印纹陶对西南和台湾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是以江汉平原为主要分布区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与大溪文化是两种不同文化性质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关系。目前宜昌境内发现的屈家岭文化遗存,都属于屈家岭晚期遗存。宜昌境内共发现屈家岭文化遗存30处。其中经过试掘和正式发掘的清水滩、中堡岛、关庙山、冯山等8处,这些遗址中的屈家岭文化遗存一般都不厚,分布范围较小,从目前发掘情况看,除西陵峡境内有6处外,其余均分布在枝江县、当阳市及宜昌县东部,即宜昌县黄柏河以东,长江以北的区域内。长江以南的枝城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及宜昌县南部区域内,除红花套遗址有少…  相似文献   

3.
按不同时段分析岭南史前的聚落分布格局、文化内涵和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归纳出三者的动态联系性:全新世早期洞穴遗存与“海进”密切相关;珠三角时为海湾,未有遗存被发现。大西洋期前后的咸头岭文化,是人类有效适应海岛环境的典型。之后的石峡文化和“印纹陶文化”,分别反映了人类活动对低山丘陵、冲积平原、网河平原生态环境的不同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是丰富的。目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华南等地都有发现。具体来说,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已知的有河南新郑县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和河北武安县发现的磁山文化。陕西的渭水流域,也发现有较早的老官台文化。此外,甘肃秦安大地湾以及山东滕县北辛庄也发现有早期文化遗存。长江流域的早期文化,有江南发现的江西  相似文献   

5.
枣树沟脑遗址继2005年调查和2006年、2007年两次大规模发掘后,2008年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此次发掘发现了两组建筑基槽和用婴儿奠基的现象,以及先周时期的壕沟、房址、墓葬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其中有些遗物为前两次发掘所未见.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时期遗存面貌复杂,与周边文化联系密切,其居住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多样性暗示着此地文化交流很可能是伴随着频繁的人群流动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以几何形印纹和各种拍印纹饰为特征的印纹陶,是我国古代南方先民们在物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创造。研究它的发生、发展和衰落,是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古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们对此问题已作了不少探讨,目前这一问题的讨论,还正在向纵深发展。但在讨论的诸问题中,对江南地区印纹陶的发生、发展和传布情况,论述比较充分,对于这种以印纹陶为特征的远古文化,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却逐步走向衰落的情况,学术界还很少论及。本文拟对此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系统论述岭南上古几何印纹陶的孕育萌芽、发展分期、文化特点、与南方印纹陶的“百越”族属联系以及传播与影响。从而证明中华文化是多元发生的,岭南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岭南印纹陶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融合和统一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河姆渡文化以河姆渡遗址得名,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浙江杭州湾钱塘江南岸的宁绍平原。遗址发现于1973年,经1973年至1974年、1977年至1978年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发现有陶、石、骨、木、玉、漆器等重要遗物多件,并发现大量的稻谷和一大批带榫铆结构的木质建筑构件,以及一口水井和20余座墓葬等。由于这些遗存具有时间早、文化内涵新颖等特点,因此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河姆渡遗址的发掘,是考古发掘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使人们认识到长江下游,同样有年代早到7000年以前的原始文化存在,而文化面貌却与北方中原地区迥异,这说明我国古代原始文化的产生是多元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长江流域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相似文献   

9.
延边位于吉林省的东北部。这里山多林密,河流众多,主要的河流有图们江、嘎呀河、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在河流的两岸分布着众多的原始文化遗存。一、典型遗址及其文化特征目前,这一地区可确定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十几处之多,这些遗存经科学发掘的有:龙井金谷早期遗存,珲春南团山早期遗存,和龙兴城早期遗存.此外,未经发掘的遗址还有:图们岐新村早期遗存,龙井大苏早期遗存,龙井三合邮局遗址,汪清复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北京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的研究主要围绕燕文化和玉皇庙文化展开,并对贯穿两种文化的遗迹遗存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从中发现,燕文化贯穿春秋战国始终,而玉皇庙文化仅存在于战国时期。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发掘和研究,不仅可以对东周时期的历史有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将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北京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的研究主要围绕燕文化和玉皇庙文化展开,并对贯穿两种文化的遗迹遗存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从中发现,燕文化贯穿春秋战国始终,而玉皇庙文化仅存在于战国时期。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发掘和研究,不仅可以对东周时期的历史有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将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一) 福建自远古以来,在民族和文化上均有自己的特点,和国内其他地区有些不同,特别是和华北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考古学上发现的材料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福建和邻近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与华北不同的文化系统。就石器的种类看:福建和东南沿海地区除了有大量的石锛、石镞出士外,还有着特殊器型的“有段石锛”;就陶器的种类看:福建和东南沿海地区除发现少数类似华北出土的彩陶、黑陶外,普遍发现有各种几何形的印纹陶。这些考古发现的资料,明确地表示福建和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栽培稻究竟起源于什么地方,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从前多认为起源于印度或中南半岛,也有主张华南说的,近年则以云南起源说最占优势。但不论哪种说法,都沒有充分考虑由考古所发现的大量的史前栽培稻遗存的证据。而要探索栽培稻的起源与早期传播,沒有这些直接的证据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几年以前,我曾依据对30多处史前栽培稻遗存的年代、分布、种属分析及其与历史上和现今野生稻的关系的考察,提出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可能是我国栽培稻起源的一个重要中心,  相似文献   

14.
余飞  宫希成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124-126
根据历次的考古遗迹,对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周代文化遗存和战国一汉代文化遗存进行了梳理,其中,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均为聚落遗址,有五河县韩村遗址、台子山遗址、大程村遗址和固镇县垓下遗址等11处;周代文化遗址基本没有独立存在的,均是叠压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上,采集到明确周代文化标本的遗址有五河县小张庄遗址、台子山遗址、刘李村遗址、固镇县沱河1号遗址等4处;战国一汉代遗存有聚落遗址、建筑遗址、古战场遗址、古墓葬等,已调查发现大粱庄汉墓群、刘余村汉墓、固镇县孙庄1号墓群等124处。这些遗址都分布在沱河沿岸的台地或高地上,沱河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甘肃酒泉西河滩遗址史前大型聚落遗存的发现,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进而全面认识我国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也是西北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一个难得的典型案例。根据其文化内涵特性,提出“西河滩遗存”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正>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帆自1988年毕业至今,一直在云南省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在长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中,杨帆致力于把对田野考古发掘实物遗存的分析与历史文献有机结合,以阐释考古学实物遗存中所蕴含的有关古代人群在云南乃至于华南和东南亚这一广袤的、自然条件极其多样的地区生存与  相似文献   

17.
近 2 0年来 ,通过对三峡地区西周、东周考古调查和部分遗址的发掘 ,我们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又系统的实物资料 ,对三峡地区西周、东周时期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文章重点对西周、东周时期三峡地区的文化内涵、渊源及与周邻地区同时期文化遗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揭示了这一时期三峡地区文化的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夏商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曾出现几个“巴国”:有“孟涂所处”之“巴”;“廪君”之“巴”;“宗姬”之“巴”;江州之“巴”及“枳巴”等。其中以“廪君”巴和“宗姬”巴较为著名。近年来,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界对夏商时期巴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更引人注目。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早期巴文化”与“廪君”巴之间的关系,试陈管见。一、鄂西川东的“早期巴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已找到同中原二里头文化时代相当的多处早期巴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从湖北宜都(枝城)、宜昌、秭归等县的长江沿岸到四川巫山、忠县以至嘉陵江流域。考古工作者在鄂西先后调查和发掘了宜都毛溪套遗址、红花套遗址、向家沱遗址、秭归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在三峡地区共发现地下、地上古文化遗址1300余处。又据现已公布出的部分地下古遗址、古墓葬发掘资料获知,从距今约200多万年前的“巫山人遗址”到明清时代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存都有发现。自1993年以来,在三峡地区共发掘出各类文物达80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7000余件。这些文物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国人类起源、文明起源、文明形成与发展等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中堡岛遗址是长江三峡地区一处占地面积大、资料丰富、文化堆积层厚的古人类居住遗址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明清时代 ,各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存都有发现 ,尤其是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堆积最厚 ,遗物也最多。在屈家岭文化层位之下叠压着大溪文化遗存的这一重要“地层学”资料 ,纠正了过去不少学者认为屈家岭文化和大溪文化应是同时并存的错误认识。另外 ,在堆积层中往往还夹有一层纯净的为洪水过后的游沙层 ,这为我们研究三峡地区水文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