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国平 《殷都学刊》2008,29(4):84-88
1919年下半年起,《晶报》与胡适之间就白话诗与旧诗的优劣展开了论争,《晶报》同人提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意见,这些意见甚至与鲁迅、朱自清、废名等人后来的看法不无相似之处。尽管由于胡适对《晶报》同人的先入之见和有意冷落,这场论争最终未能深入下去,我们仍不难由此发现小报所处的两难困境:他们有意靠探讨学理来提高品位,但新文学家的漠视却使得其努力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兼文学家,但世人对其思想的理解,虽不乏真知灼见,却也存在不少误解.故本文试图通过对周作人思想的一个独特侧面的探究,即其对于文学中滑稽因素的赞赏和对恐怖因素的反对,来探讨周氏思想的某些真正本质所在,即周氏思想所具有的继承自古希腊精神的光明的、乐观的、富于生命力的特质,以期澄清某些误解,从而对了解周作人这位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由崇高到滑稽--论《故事新编》的英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志娟 《阴山学刊》2005,18(2):27-29
《故事新编》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历史小说集,收录8 篇小说,其中5 篇涉及到中国古代各式英雄,但他们却有着大致相同的结局。5篇小说均在悲壮崇高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但又均以滑稽无聊而告终,这正是英雄的悲剧,它是鲁迅在反思中国历史文化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他切身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4.
何玲华 《天府新论》2004,4(2):113-116
周作人在《新青年》反“传统”的思想革命中 ,一方面以译介的形式 ,传布东西洋文明指斥旧道德的丑陋 ;一方面注重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 ,将西方人道主义精神注入于文学革命的思想理论之中 ,具体与丰富了《新青年》所倡导的文学革命的内容 ,之于新文化运动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5.
论东方朔的“滑稽”、“朝隐”及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的侍臣 ,西汉文学家。长期以来虽然有人对他加以肯定 ,但也总是有人对他产生误解 ,其文学上的成就也未能得到应有的评价。重新辨析东方朔的“滑稽”、“朝隐” ,从而理解他的处世为人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以期接近他本人的真实面貌 ,是学术研究中一个颇具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围城》与阿道斯·赫胥黎《滑稽圆舞曲》描绘了战争语境中陷入精神困境的中西知识分子群像。两部小说在空间书写上具有内在联系性,突出地表现在四组相互对应的空间意象上:伦敦穹顶模型与三闾大学、实验室与家宅、地下室与箱子、乡村与城市。这些空间意象折射出战时知识分子建构的乌托邦想象,关于社会的“圣化构想”或“悲观构想”,以及“疯狂症”或“失语症”。两部小说在叙事模式上都采用了圆形结构,与人物循环往复的挣扎状态互为呼应,与其间压抑、封闭的空间情境氛围相互契合。小说标题亦具有强烈的空间隐喻色彩,传递出中西小说家对战时知识分子“围困”处境和“滑稽”命运的共通体验与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论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思想与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旗帜下的一员骁将 ,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活动 ,对于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鼓吹文学革命、思想革命 ,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介绍欧洲文学和俄罗斯文学 ,宣传新村主义 ,等等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与活动。虽然他后来附逆 ,与他同时代的人也没有抹杀他的贡献。周作人的经历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8.
明清易代史一直是清代朝野史家们用力最深的领域,由于所处政权不同,党派不同,各方史家关于这段时期的历史叙述一直极为纷杂,在政治立场、民族倾向等方面往往有着强烈冲突。为了统一明清易代史的话语权,乾隆皇帝主持编纂了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为代表的一系列官方易代史著作,并通过对明末战争史、南明党争史等方面话语权的争夺,确立了清政府在明清易代史叙述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何其芳同志曾为鲁迅逝世六周年纪念而作《两种不同的道路》一文,对鲁迅和周作人在思想发展上的分歧点进行了大略的比较分析。他指出:“两人都曾经是寻路的人,然而又是何等不同的寻找的方法,何等不同的寻找的结果。”鲁迅“是以集体为主”,所以“由寻路到得路,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走到了共产主义”;周作人,“是以个人出发为主”,所以“从寻路到迷路,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走到了日本法西斯的手掌里,成为民族的罪人。”  相似文献   

10.
陆林 《文史哲》2013,(1):109-124,167
1930年代前期,因着个人好恶的制约和政治、文学论战的需要,鲁迅、周作人先后发表多篇谈论金圣叹的文章。作家与学者的身份缠夹,对待基本史料的实用态度,造成了各取所需的文献取舍和有意无意的细节改篡。鲁迅以杂文笔法来解构周作人的文学史建构,周作人则试图用文学思路消解鲁迅提出的现实问题。相异的人生取向、文化趣尚和文学提倡,左右了两人对金圣叹的臧否毁誉;史料征引上的缺陷,限制了各自论说的学术史价值。以史实为准绳衡估周氏兄弟评价金圣叹的是是非非,为研究明末清初文学与现代文学之关系提供了一个特殊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溯了五四时期 ,在以陈独秀为首的《新青年》杂志与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东方杂志》之间展开的东西文化论战。着重评述陈杜二人关于中国传统文明、文化统整特性等问题的不同文化论点 ,并且对双方的论战心态、讨论文化的不同观点作出进一步分析。文章摒弃绝对的政治性判断 ,将此文化论战阐释为追寻现代化发展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径 ;同时基于历史主义的立场 ,肯定了《东方杂志》作出有益的学理性勘探 ,但指出在革命的历史情境之下 ,平静的学术立场终究无法摆脱无奈的命运 ;《新青年》适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因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剑冰 《殷都学刊》2012,33(4):93-96
周艳丽创作起步于80年代末,她是一位具备写作潜质,有写作能力的人,她写出的东西是有温度和弹性的.《印象安阳》是一部可以放在旅行包里和书架上的好书,对于安阳来说,这是一部文字地图;《牵着手走》是真实的来自艳丽心灵的文字,它给人以某些动力,某些哲理,某些希望.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概念,“国际社会”具有两面性。从表面上看,“国际社会”是国际行为体之间开展合作的场域,应建构和维护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因而在国际交往中不应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和以意识形态划线;从本质上看,“国际社会”是国际行为体开展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场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国际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关键是国际话语权,其实质是国家(或国际社会成员)的国际利益。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察“国际社会”,有利于看清“国际社会”的本质,这对于深入理解国际热点问题和国际舆论的实质,特别是对于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一次令人匪夷所思的庭审着手,结合爱尔兰英语发展的历史语境和文本语料,本文对《尤利西斯》里频繁使用的爱尔兰英语语料进行文学文体学阐释,探讨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爱尔兰语的生存危机以及它与民族身份认同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历史的维度看,爱尔兰英语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之间长期博弈的产物,体现着二者特定的权力意向和权力关系;从文本的角度看,爱尔兰英语对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话语权及民族身份认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乔伊斯和他的同胞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实现均衡阶层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民主制度得以持久、阶层话语权得以均衡的政治文化基础就是公民文化,要建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应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6.
钱逍 《南方论刊》2011,(11):53-55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由法国经济学家特拉西首先在《意识形态概论》中使用,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也曾多次使用这个概念,是把它作为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来使用,但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意识形态”概念却逐渐地被赋予了一种消极的理解与涵义。本文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发端开始,梳理了该思潮的流变,揭示了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实质,并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做出鲜明而有力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研究周作人是舒芜晚年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舒芜的周作人研究并非完全客观公正.对于周作人的人和文,他所流露的是不加掩饰的欣赏和同情.对于晚年的舒芜来说,周作人研究已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以这种特殊方式,舒芜实现了为自己辩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一部成功的长篇创作 ,必然有其成功的典型人物塑造。井石作为讲述湟水谷地人民苦难史的能手 ,先后在《麻尼台》与《金梦劫》两部长篇小说中有形刻画了两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 ,从而使主人公的人性裂变在悲怆意蕴中显其复杂与痛楚的同时 ,凸显了作品的深刻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1935年3月至6月《民报》副刊《民话》上发起了 一场关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夜蝉声"的论争,论争的焦点集中于夜里到底能不能听到蝉声.论争持续了三个多月,有八人参与,发表论争文章十余篇,其中还涉及朱自清的两封佚信,具有较高的文学史料价值.十一年后,1946年朱自清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回顾了此次论争,然而该文...  相似文献   

20.
李自国 《江汉论坛》2012,(2):119-123
《红高粱》中的"我爷爷"、"我奶奶"标志着莫言小说叙述视角的创新:一方面,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不再统一于叙述者,而是由故事外的"我"提供叙述声音进行历史想象,故事内人物"我父亲"从亲历者角度回忆历史,这既对先辈传奇人生及其意义做出了不同的经验处理,又让抗日故事与爱情故事交错展开,凸显先辈的旺盛生命力;另一方面,叙述者"我"的现实与叙述焦点"爷爷"、"奶奶"的历史拼贴在一起,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互交错,建构了现实与历史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