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资本主义条件下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万富之源,也是万恶之源。由资本剥削所产生的严重人道灾难,早在马克思理论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且延续至今。我们反思并重释马克思剥削理论丝毫不会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缺陷,是把资本剥削视为资本私有制、雇佣劳动及市场经济的本质产物,把资本家的正当盈利也归于剥削范畴。本文修正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出资本剥削是市场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并重新阐述和界定了绝对、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其目的是建立新的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以便更彻底地消除资本剥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揭露资本剥削现象的同时,把资本合理盈利完全归为剥削所得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一般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皆存在内在缺陷。这些理论缺陷是怎样存在于马克思严谨理论体系中呢?本文将用“超质劳动”“集成劳动”等概念给予合理解释。文中将重点结合马克思发现的“商品价值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反比”规律、“相对剩余价值与生产力成正比”规律,在肯定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合理内容同时,指出其否定资本家创新劳动的片面性以及“先进生产力‘天然具有’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本家“也进行劳动”,其相关理论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从马克思的理论入手,重点阐述资本家劳动的特殊性,资本家管理劳动与监督活动、剥削行为的关联与区别。马克思的资本家劳动理论也存有缺陷,本文将讨论这些缺陷的成因。本文将论证的是:资本家从事管理劳动,是享用资本权利;资本家从事监督活动,是行使资本权力;资本家的剥削行为,则是违约侵权行为。由此,我们便可科学地划清资本家劳动获利与剥削牟利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始终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与现实场域,但马克思绝非是将劳动主体与资本主体进行机械的二元对立,而是经历了从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出发,在建立了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之后,完成以资本逻辑为统摄来分析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视角转换。通过对劳动、劳动能力与劳动力的区分,劳动力商品成为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的理论中介。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在资本逻辑的总体分析框架下成为商品、生产商品、消费商品,在创造使用价值与失去交换价值的矛盾中逐渐消解;另一方面,因资本具有普遍趋势与特殊限制的内在矛盾,在资本逻辑的矛盾本质与内在界限中,劳动主体的历史性、生产性、实践性与革命性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5.
拥有随时放假"自由"的资本家,仍能获得千百倍于工人的红利收入,便难免使人产生其不劳而获、少劳多获靠剥削起家的印象。但这种印象不正确。剥削,尽管能使资本家获得不义之财,但资本家却不能仅靠剥削在市场竞争胜出。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环节的劳动皆非常重要,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是资本家的决策劳动。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资本盈亏与资本家的管理决策劳动水平正相关,资本家因艰辛决策劳动而获高收益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孟范昆 《兰州学刊》2003,1(5):25-26
本文作者认为 ,马克思在《资本沦》中运用科学技术的理论 ,深层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论证了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工人相对剩余价值的。马克思还运用科学技术的理论 ,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学说 ,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无法解决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资本分类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相照应,旨在论证和揭示资本剥削的本质。这一分类也是不科学的,只要我们继续沿用它,及与之相关的"死劳动"等概念,便无法真正认识资本增值的规律。本文重点揭示马克思资本分类理论的阐释困境,并通过对"可变""不变"资本的重组、对"死劳动"概念的扬弃,以及对"物化劳动"概念重释、"超质劳动"概念应用,揭示机器在工厂超质劳动中助力增创产品价值的功能,揭示资本非剥削增值的"秘密"。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对象化并不一定导致劳动的异化,也就是说,劳动的异化只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才会使劳动的对象化变为劳动的异化,因此,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劳动的对象化,而在于在何种生产关系中劳动的对象化成为劳动的异化。马克思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外化、外在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家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对工人进行剥削与掠夺,而这种对工人的剥削与掠夺却被资产阶级学者描绘成为自由、平等与正义。因此,揭露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真正本质,正确理解和区分马克思劳动的对象化与劳动的异化,便成为马克思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邱飒爽  涂金坤 《河北学刊》2008,28(3):133-136
根据《资本论》的剩余价值论,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首先要消灭资本主义只能由生产资料资本的所有者占有剩余价值的剥削制度,实行劳动者凭借自己的劳动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在扣除各项必要税费后,能按其对生产总资本投入的比例份额占有剩余劳动成果;其次要逐步消灭社会主义还存在的因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本的大小不同和拥有的生产资本的多少不同而获取的剩余劳动成果差别悬殊这一"按资分配"的剥削残余。剩余价值论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指引了如何消灭剥削的方向,这是《资本论》的剩余价值论在当代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与那种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的一眼就能看穿的绝对剩余价值剥削不同,在机器化大生产中,资本家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工艺和社会条件,进而改变生产的技术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力,最后降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以获得非直观的相对剩余价值。然而,经济拜物教理论是无法涵盖这一重要的剥削关系的,因为协作、分工条件下生成的社会生产力不是事物化抽象的关系颠倒,也不是经济物相化编码中出现的到场物,它本身就是直接作为异化的资本力量在场的。科学技术及其对象化的机器生产就更是如此,由此,马克思不得不再次启用了科学的劳动异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1.
泛价值论     
非劳动要素不能创造价值是价值理论创新的瓶颈。本文分别论述了机器设备、土地为什么能创造价值的原理及其本质,论述了资本家的管理活动的价值生产属性及新的剥削形式,重新评价了各种价值论的局部真理性,整合出了包容多种价值论的泛价值论。文章最后要求人们按照恩格斯建立广义政治经济学的要求,突破狭义的劳动价值论,建立广义的价值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生产对于工人阶级的剥削实质,拉康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逻辑依据提出了精神分析学领域内主体剩余快感的他者性,在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从经济学到精神分析学的学理发展关系,将这两个概念加以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当代语境下作为主体存在形式的劳动的人以及欲望的人之间的纽结方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其资本分类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密切相关。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越低"的著名论断,由于把"机器"与"劳动"这两大要素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同样不能成立。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实例推导对此进行解构,得出的结论是: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与资本盈利变化无关;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与剥削强度变化无关;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与"一般利润率"升降无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据逐渐成为社会化生产的核心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推动数据成为商品,生产数据商品的劳动包括雇佣和非雇佣两种形式,雇佣数字劳动主要在雇佣体系内生产"生产经营数据",非雇佣数字劳动则主要在雇佣体系外生产"个人数据""中间数据"和"公共数据",资本家能够同时占有这两种劳动的成果及其剩余价值;为极大地拓展剩余价值来源,资本势力凭借技术进步偏向性从生产领域向生活领域入侵,将大量数字活动转化为非雇佣数字劳动,从事非雇佣数字劳动的劳动者被抽象为一条条数据从而成为"数字化个体";"数字化个体"突破了传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劳动时间、劳动人群和劳动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但其并不拥有关键性数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成为被资本家剥削的对象,而资本为"数字化个体"再生产支付的代价大为降低,劳动对资本的依附性则进一步增强.可见,数字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但拓展了剥削范围、提高了剥削强度、增强了剥削隐蔽性.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任由私人资本尤其是外国资本控制和垄断数字平台,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概念在社会主义的应用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资本的属性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是“用于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企业里的货币、生产资料和商品就不是资本,而是资金。”①由于这种观点的影响,我国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至今还是只讲企业的“资金运动”,而不讲资本。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这种观点的误区在于没有区分资本特殊与资本一般,缺乏对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作一分为二的剖析,从而严重地阻…  相似文献   

16.
劳动价值论若干问题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确立的基石.正是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的分析,建立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全部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从而让劳动价值论更好地指导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经济责任制在我国农业、工业和商业部门中正在积极地、稳步地推行.为了完善经济责任制,本文拟就各部门推行经济责任制中几个共同的理论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够得到同志们的指正.一、实行经济责任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管理时,明确地指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所以管理的二重性,就成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重要手段.“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8-24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亦是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蒲鲁东的关键所在。蒲鲁东从批判作为所有权的基础——劳动出发,力图确立和建成维护社会平等与正义的公约。而马克思则以劳动问题作为突破口,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的发展进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找到了解开人类历史和生存矛盾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条件和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未能直接提出生产力经济学的概念。但在他们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时侯,对社会生产力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深刻地阐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之间关系的一些规律和原理;劳动要素的划分;劳动过程的研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节约时间的规律;资本家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来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按比例分配劳动的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企业的存在与边界是由什么决定的、企业内部要素所有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权威以及这个权威即企业控制权与剩余收益权的分配是由什么决定的三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与现代企业理论的关系。指出 ,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讨论企业内部要素所有者的权力与利益安排 ,是回答为什么是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 ,而马克思经济学就是揭示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 ,因此 ,不承认马克思在企业理论上所做出的贡献只能讲是一种阶级偏见。同时也指出 ,马克思经济学的任务是论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没有提过需要讨论企业为什么存在的问题 ,就现代企业理论来说 ,尽管马克思早就对企业内部权力与利益做出深刻的分析 ,但我们还不能说马克思已经提出了完整的企业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