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恩来 《理论界》2008,(10):140-141
在《孟子·万章下》中,有孟子对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位圣贤言行的评论,然后总结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所谓“圣之时者”,即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孟子据此认为,孔子已达致集圣人之大成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我很喜欢看新闻评论,因为它作为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宣传形式,有如一道菜肴让人去咀嚼,去品味,去思考,像《羊城晚报》微音先生主持的专栏《街谈巷议》,很有看头,每一次的评论总给人新意。但是,翻开有些报纸,一些评论读之味如嚼蜡,苦涩生硬;有的则论理陈旧,无新鲜感;有的则言之无物,矫揉造作。由于这些评论质量的不精,以致严重影响了评论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因此,培植“精品”评论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了。那么,评论要从什么地方入手方能出精品呢?我认首先,增强评论的新闻性。新闻评论所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应该是那些具有…  相似文献   

3.
孟子“不动心”思想探析萧仕平对于孟子的"不动心",不少论者都有所注意,但其结论多仍有商榷余地。笔者认为,从《孟子·公孙丑上》看,孟子的"不动心"与同出于该篇的"勇"、"志"和"气"、"浩然之气"是一气呵成的,它们是孟子循序同一思路而进发出来的互有联系...  相似文献   

4.
<正> “劳心者治人,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是孟子的一段名言。对这段话的解释和评论,关系到对孟子的全面评价。下面试作分析,以就正于大家。一、“劳心者治人”是为驳斥农家反对社会分工的论点而提出来的。如果仅从这段话的字面上分析,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孟子鼓吹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对立,宣扬“治人者”对“治于人者”剥削压迫的合理性,是为统治阶级辩护的。但是,这种分析是片面  相似文献   

5.
孟子五说     
本文从人性善说、仁政说、民贵君轻说、王道霸道说、浩然之气说五个方面,介绍了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以及个人道德等思想理论,阐明了孟子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说明为什么孟子以继孔子之业为自己的终生职志,为什么后者是儒家正统的继承者,为什么儒家思想在孟子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而使世人从多方面了解孟子的理论思想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从中有助于今人汲取其“大丈夫精神”,提高其“真、善、美”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6.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孟子本人更是用实践证明了儒学的精神内涵。从孟子的一些事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桀骜不驯、正气凛然的性格,更能看出其正直、勇敢、不畏强权、睥睨天下的大丈夫情怀,也展现了孟子肩负使命、救民于时的英雄形象。对孟子英雄气概的追述将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凛然正气,有助于提高国人健全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7.
“童心说”是李贽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李贽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儒、佛、道多元化态式.李贽的后半生潜心研究佛学,但他不是认为物质世界为虚幻,而是肯定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正视现实世界.写于万历二十年的《童心说》,无疑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童心”的内涵与佛学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童心即最初一念”、“童心即绝假纯真”、“童心即清净本原”三个方面探寻李贽从佛学角度对“童心”作出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李贽研究,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课题,有关论文、论著相当多。本文是从以下三个视角来重新认识李贽的:一是明中后叶的义理史学批判潮,二是历史重构理论,三是市民史学。一、李贽对义理史学方方面面的批判李贽(1527-1602年)编《藏书》,无疑是一种"旧题新做"活动,即材料是旧的,但转换了视角,对旧材料做出了新的诠释,得出了新的结论。用他的话说,是作史,而不是述史。"夫所谓作者,谓其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已,或情有所激而词不可缓之谓也"。①《藏书》是一部和"旧时公案"风格完全不同的中国历史重构之作。所谓"旧时公案",不是指…  相似文献   

9.
李贽是16世纪中国的重要思想家,学术界对李贽思想的评价历来有分歧,但大都对李贽思想具有进步性持肯定意见,而在李贽思想的属性上则有明显分歧。大部分学者认为他没有超越儒家的思想范围。对于这个问题要作具体分析。在同一时代的学者当中,李贽是最勇敢、最进步的。他对封建主义、特别是对假道学的批判,颇为激烈,不但激怒了当朝,而且也激怒了当时的名儒学者,甚至当时的进步思想家,诸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等,都对李贽思想进行过口诛笔伐。设若李贽思想没有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中的伯夷形象是复杂的,正是由于复杂的形象,才引发出了更为复杂的精神内涵。在孟子看来,伯夷之"义"是伯夷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但在《孟子》中却并未明确提及,而只是阐发了伯夷之"义"的两个重要内涵,即"忠"和"清"。但对于伯夷之"清",孟子却又持着正反两个观点来对待,即正面的伯夷之"廉"和反面的伯夷之"隘"。"隘"是孟子对伯夷批判的地方,"廉"是孟子对伯夷最为欣赏之处,而"百世之师"则是孟子在"廉"的基础上对伯夷的最终概括。  相似文献   

11.
李贽的叛逆性格与反传统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贽是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他代表着一种文化批判的思潮倾向。李贽的个性人格,表现为其是受王阳明心学影响、从儒家营垒走出的鲜明突出的叛逆性格。李贽思想的最大特色是他的反传统思想,这主要包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对迷信权威、迷信古人思想传统的批判,对以儒家为一家独尊正统学术思想的批判,对代表封建正统和道统思想的道学与道学先生的批判。李贽的反传统思想是战斗性与破坏性并存的。因而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格局中,当中国文化面临新的现代化转型和新的选择时,应冷静地反思李贽的思想,对其文化批判精神既要继承发扬,又要有所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并认为周作人的文学观来自西学与中国传统,而传统多于西学,传统中又以李贽的影响最为有力.李贽的人学观直接促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表现童心说,促成了周作人文学是人的自然天性表现、且以表现之自然为美的文学思想.周作人发现了李贽人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并用西方科学化、人本化融释李贽思想,使之在周作人这里进一步世界化、近世化了.  相似文献   

13.
张冠华 《云梦学刊》2007,28(1):97-100
从整体上看,任何民族的文艺理论,都永远会伴随着危机。经过努力,有可能消减危机,但不可能结束危机。原因是:从文艺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中看,文艺理论永远是滞后的;从特点上看,任何文艺理论都是在某种领域和某种角度对文学的思考,其结果是“顾此失彼;从发展过程看,文艺理论没有永恒的形态、原理、观念、术语;从文艺理论的自性上看,其所蕴含的主观成分,使曲解客观的艺术事实现象根本无法避免;从文艺理论的构成看,其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从来就没有平衡过。  相似文献   

14.
2001年夏天到无锡讲学,顺便到东林书院看了看。东林党人的故事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模糊不清,但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却依然醒目。将“读书声”和“天下事”直接对应,似乎是包括东林党人在内的中国儒士的传统。这包含两层意思:既要成贤成圣,又要经世济民;既要体悟天道,又要身体力行。在学问已有分工、知识已被技术化、学术与政治分野清晰、知识阶层有自己单独的荣誉的今天,这种传统还有意义吗?当初孟子的学生质疑为什么儒者一不做工二不务农却能有碗饭吃时,孟子回答说是因为行仁义之道有功…  相似文献   

15.
犯罪行为具有较明显的时间选择性。犯罪的时间特性,从历史长河看,把它划为时代性;从时代分段看,把它划为时期性;从时期年代看,把它划成季节性;从季节的月日看,把它划为周期性;从周期的日时看,把它划成时刻性。对犯罪时间特性的认识,应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而不能任意夸大其对犯罪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浅析“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源远流长、影响深刻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从历史上看,最■“贱商”的是孟子,孟子把商人叫做“贱丈夫”(《孟子·公孙丑下篇》).“重农抑商”思想是在战国时期基本形成的,到秦王朝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虽然在一些具体方法措施基本  相似文献   

17.
中国思想史中的怪杰李贽,自晚明以来就是思想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人物。所以如此,是由于李贽思想对于抑制人们自由的传统具有极大的冲击力。他尊重个体、肯定人欲,强调人应追求物质生活的幸福、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不合于过去统治者的要求,却合乎今人的需要。许建平教授的新著《李贽思想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充分发掘出了李贽思想的这一现代性,且由于转换视角,采用与众不同的研究路数与方法,填补、纠正了不少前人的观点,阐发了一系列启人心智的新见解,从而使李贽思想的历史面貌焕然一新,将李贽思想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李贽思想演变史》在研究方法上有两点新颖之处。一是对李贽思想作历时态的动态描述,意在探讨李贽于何时何地接受何种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论证时,对所用材料的时间、地点必须做出说明,不能将南京的材料说成姚安,也  相似文献   

18.
周颖 《天府新论》1997,(6):45-48
在中国古代人性学说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说。从一定程度上说,孟子的性善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孟子的性善说之所以能够对我国社会产生深远而又普遍的影响,决非偶然,这与其理论有直接的关系。孔子就已经论及人性了,但他只是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而相近的性是善是恶,孔子却没有明确论说。这是孔子留给后入的理论问题。孟子继孔子之后,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并由此建立起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第一个系统的性喜说。人们虽个体有别,但都是同二的“类”,是孟子…  相似文献   

19.
<正> 孟子是儒家大师,其地位仅次于创始人孔子而被尊为亚圣,人们通常孔孟联称并将儒家学说概称之为孔孟之道。这似乎说明孟子与孔子一样,是我国封建意识形态的奠基者。可是,从孟子思想实际看,他主张贵民轻君,提倡对君权实行监督,并不是一个君主至上的思想家。基于这种现象与事实之间的不相符合,笔者通过对孟子思想钓进一步考察与分析,认为他不仅不是一个封建专制政治的维护者,相反,其学说却为反封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儒学异端的特点。为了说明这一观点,特撰本文。  相似文献   

20.
一善恶报应的观念的产生显然是基于善恶观基础之上的。孟子认为,人天生有“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①为善即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将先天的善端发挥出来。孟子尤其强调善与义的联系,是否重义气,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