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受到政治组织控制,中国的政治传播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层的层级与链条过长,也使信息传播中的失真较为严重.互联网的出现使政治传播呈现出扁平化和非线性的特点.从政治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的最大功能在于打破了政治传播的科层制,使得层级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去科层化"的互联网重构了政治科层体系中的信息沟通,减少了传播的层级,提高了系统内的透明度,为政治决策提供了较为真实的信息环境.去科层化的互联网也重构了政治体系内的权力关系,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民意间的博弈格局发生一定变化.在中国的政治转型中,互联网对民主化的推动是通过"去科层化"的机制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克罗齐埃的《科层现象》是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产生于战后法国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背景之下。《科层现象》开创了将微观权力分析方法用于组织研究的传统,并对功能主义提出了谨慎的批判。《科层现象》指出法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体关系和群体关系的观念和科层制的特征不谋而合,从而使得科层制在法国稳固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法国特色的科层制;这种科层制最终由于私有化进程而在1980年代被逐步打破。  相似文献   

3.
克罗齐埃的<科层现象>是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产生于战后法国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背景之下.<科层现象>开创了将微观权力分析方法用于组织研究的传统.并对功能主义提出了谨慎的批判.<科层现象>指出法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体关系和群体关系的观念和科层制的特征不谋而合,从而使得科层制在法国稳固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法国特色的科层制;这种科层制最终由于私有化进程而在1980年代被逐步打破.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的独特内涵和结构关系,不仅成为礼法体系赖以生存的深厚土壤,而且塑造礼法的精神特质与相互关系。因此,秦汉时代法制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政治国家官僚体制有效运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适应维护宗法乡土社会秩序的要求。汉代循吏施政执法的风格,就是沟通国家与社会,协调法律与礼俗的桥梁或表示。秦汉时代法制变迁,不仅是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诸多事实的回应,而且也是各种因素长期“磨合”的结果。而这,对于中国当代法制建设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CGSS2010年的数据,以公平感知、支出压力、政治信任为外因潜在变量,以政治功效感、冲突感知与群体性事件为内因潜在变量,研究中国社会冲突影响因素及其与冲突行为的逻辑关系。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发现:社会公平感知越高,社会冲突感知越强烈;家庭消费支出压力感受越高,对社会冲突感知就越弱;政治信任感越高,社会冲突感知越强烈;政治功效感越高,参与群体性活动的可能性越低。而通过对双变量的相关分析则发现:地方政府信任感越低,周边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越高;家庭消费支出压力越大,参与群体性事件角色的可能性越高。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7,(4):221-228
当今中国,非正式关系已经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之中,利用非正式的关系网络来获取资源和权力,已经成为基层政府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本文对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理论进行重新解读和再建构,提出基层政府运行中的"漩涡空间",力求呈现治理结构中非正式关系与科层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结合"漩涡空间"传统与现代性并存、横向开放及纵向紧缩三个特征,寻求非正式关系与科层制两者之间的关系平衡,以有助于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5,(6)
人臣草诏之制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并非始自先秦,而是到东汉初期才完全确立。春秋以前,王命一般用口头方式发布,所以不存在人臣为君王起草文书的现象。到战国时期,由于文字的广泛传播和官僚体制的确立,文书行政机制正式确立,形成了人臣"记王言"的制度。这种制度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之后,仍持续了一段时间,直至东汉时期帝国体制发展到了较成熟的阶段,才最终被人臣"代王言"的制度所彻底取代。学界以往之成说,即西汉时期由御史或尚书负责草拟诏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新学术》2007,(1)
本文重新考察“永贞革新”,旨在揭示其所显示的中国官僚政体的弊端——循资渐进、墨守陈规者号称长者、厚德,即使平庸碌碌,也并不以为缺点,反以老成持重为誉;锐意革新、稍越班资者则为小人、无德,即使才高当世、智堪经国,也难免狂妄、躁进之嫉,更有甚者庸众合力排挤、甚至落井下石。这一官僚政体追求一种“无过便是功”的政治格局,由于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的结构,一旦有人对这一格局稍作改变,则会引起整个官僚集团的群起而攻之。从而昭示革新之艰难、革新者之勇气以及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对传统中国政治结构进行全景式透析,应把中国政治结构进行分层分析:中央、地方、基层。中央为权力所有者,地方为权力执行者,基层为县级以下主要的资源提供者。概括来说,中央为君主制,地方为官僚制,基层为乡绅自治。君主、官僚、乡绅构成传统中国的三层政治结构,三层各有其特点,又伴生博弈。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变迁中的社会群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化的过程不是一个自发的自然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借助一定的群体互动而实现的。现代化是一个社会资源与群体利益再分配的过程,社会各阶层在现代化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势必是不同的。在前现代化中国,就分化的独立性而言,主要存在着三大社会阶层:官僚阶层、士绅阶层与农民阶层。中央王权借助官僚阶层维持着一个庞大的统一的中华帝国,士绅阶层在底层维持地方的治安与教化,而农民阶层向帝国交赋纳税。中国各阶层之间具有开放的性质,通  相似文献   

11.
从正式的制度结构来看,县级政权的结构形态表现为科层制组织支配形态.它的特征体现为结构的区分化、科层的分工化、专业化和运作的制度化和非人格性.从地方日常权力实践的视角来看,地方政治的运作形态呈现为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政党成为合法性来源;第二,权力形态表现为中心边缘结构;第三,实质合理性;第四,结构分化与功能不分化.总的来看,地方政治运作表现为文本与实践的二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凌文超 《文史哲》2015,(2):73-89,166
秦汉之际,在军功爵制的推行下,"士大夫"多指士、大夫级爵群体,他们是当时基层社会编户民的主体,也是帝国征派赋役的对象。随着秦汉"爵秩体制"的发展,分赐官、民爵,促使官僚贵族化、吏民同质化。因爵制的变化,尤其是民爵日益轻滥,"士大夫"爵制的意义渐趋消亡。同时,因秩制的发展,秩级分化导致官、吏呈现分途之势,吏员群体内又分化为吏与役两个层次,"役"逐渐成为帝国控制小吏和编户民的主要手段。"吏"与"民"因役而同质化,"吏民"逐渐成为编户民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谢笑珍 《学术研究》2012,(8):150-153
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剖析,学术组织科层化的实践性困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科层制建构组织的科层逻辑与学术组织的学术逻辑之间是异质的,使学术组织陷入行动场域困境;科层职务权力侵蚀学术专业权力,使学术组织陷入权力反转困境;制度理性优先专业理性,使学术组织陷入目标倒置困境;"官大学术高"的资源配置路径,使学术组织陷入创新困境。面对科层制对学术组织造成的诸多实践性困境,人们应反思如何规避科层制的弊端,设计出符合学术组织逻辑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邱立波 《社会科学》2006,(11):104-115
秦末山东地区的起事表明,将民间“私性”的伦理关系彻底排斥净尽的官僚制度,极高明但不中庸,根本不可行。汉朝统治者有鉴于秦朝速亡的教训,遂“通古今之变”,既在整体上沿袭秦帝国的总体政治规模,又吸取周代宗法政治的遗意,在政治实践中尽量将帝国官僚制度的“抽象性”“公共性”与中国社会民间大量具体的“私性”关系融为一体,较好地处理了帝国时代的政治难题,保证了帝国的统一和施政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中对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模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秦汉以降没有人治,没有德治,帝国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官治".本文认为,这些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将我国司法管理的现象与官僚制的特征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司法管理,无论观念上、制度上或者实际运行上,都与官僚制的特征有惊人的相似;官僚制在我国司法管理体制中的发育程度相当高。本文通过对科层型司法组织和协作型司法组织两种组织结构模型及其与意识形态和诉讼程序的关系、官僚制与合议制的区别两个方面,论证了官僚制在司法管理中的不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孙展 《人文杂志》2002,(3):114-117
上书是秦汉时期较为普遍的一种政治文书。这种文书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法制。在立法过程中 ,上书者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 ,建议法令的设定与更改。在司法活动中 ,上书还可以起到起诉、辩护、上诉、申诉的作用。这种活动由于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官僚系统的控制 ,从而得到皇权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法学家和哲学家。 马克斯·韦伯作为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而蜚声于西方社会科学界,他的许多理论观点对西方社会学和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思想已渗透到当代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人类知识遗产的一部分。 科层化的理论(简称科层论),是马克斯·韦伯独创的社会学理论。科层论所论述的科层制,乃是—种具有专业化的功能,具有固定的规程和权威分等的正规组织,是一种在结构上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的合乎科学的社会组织。由于韦伯对科层化的形成和发展的精辟分析,而使科层论成为西方社会学发展的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序善治,地方政府始终把环保督察中的整改工作作为强化环境治理的核心任务。探讨环保督察中地方政府由运动式治理向以常规科层制为基础的制度化整改与长效治理的转型及其内在机理,可以基于制度变迁视角提炼出情境、动力、路径三大要素,从而构建一个理论和实践相契合的分析框架。以A市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为观察案例,其环境治理过程是以情境压力为依据,以政治与经济利益为动力,通过制度创新、制度激发、制度转换、制度撤销等方式驱动制度变迁,最终完成对地方科层组织的再造。研究发现,科层结构是解释地方整改机制变迁的关键变量。由常规治理失效引出的运动式治理替代,到常规治理优化的制度变迁过程,事实上潜藏的是从“科层突破”到“科层再造”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20.
刘晖 《理论界》2009,(3):106-107
由于政治传播使公众通过大众媒体获得大量的政治信息,从而对公众的政治心理产生作用,所以政治传播会对政府合法性水平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管制性政治传播体制下形成了"俯视型"舆论监督机制,这对地方政府的合法性水平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从而造成了不均衡的多层合法性结构.因此,研究如何完善政治传播体制和舆论监督机制,对地方政府形象的改善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