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监管公职人员的财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共识与有力措施,并且在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公示与内部审核两种监管方式。当前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反腐威力的原因,在于公职人员财产审核与公示机制的缺失。综合考虑我国的政治文化、制度规范以及国家类型,建立组织审核与有限公开相结合的双重监管机制,不仅具有适切性,而且可以发挥出对公职人员财产监管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2.
1995年IO月1日起实施的《担保法》,突破了《经济合同法》和《民法通则》规定的四种担保方式(定金、保证、抵押、留置),增加了一种新的担保方式—一质押。抵押与质押只有一字之差,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混淆。现就抵押与质押作一比较,谈点粗浅认识。一、概念之比较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特定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债权人有权将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特定的财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债权…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台湾)《人事月刊》第14卷第3期发表文章,介绍了台湾、美国、南朝鲜、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公职人员财产申请情况。文章对申报对象、申报客体、受理申报机关、资料运用、罚则、实施评估等内容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文章还综述了台湾各界人士对宜否实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具体意见。作者侧重于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草案内容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认为,公职人员腐败与否是现实国家与理想国家差别之关键;公职人员腐败是社会一切弊端之源,公职人员腐败之源在私有制,私有制之源在私有家庭和男女不平等。柏拉图提出了消除公职人员腐败的措施:实行男女平等,实行共财产、共夫共妻共子女的公有制。这一思想尽管有其脱离实际和过于激进之处,但也蕴含一定的积极意义,其积极方面可为我们今天的反腐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贪圬、贿赂违法犯罪出现了有增无减的趋势。建立和实行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不失为一项行之有效的反贪倡廉的重大举措。 一、建立财产申报制度有利于发现贪污、贿赂等经济违法犯罪:(一)可为检察机关和有关部门发现贪污贿赂等违法犯罪案件开辟渠道;(二)将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公之于众,有利于人民群众监督,发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末,伴随着全球性反腐败斗争的开展,一项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制度——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建立这项制度已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结合我国情况,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一)实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可分两步走 暂先将申报对象限制于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担负高级领导职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夫妻家庭财产的快速增长和个人财产权利意识的日益加强,我国的夫妻财产关系已经进入新阶段,原来的夫妻财产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修改和完善夫妻财产制度.为此,有必要结合学术界的争议与司法界的问题,分析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和具体规定存在的缺陷,提出构建夫妻法定财产、约定财产等夫妻财产制度的基本体系,并分别就夫妻共有财产的表述和范围、婚后财产权的性质、知识产权的期待利益、婚前财产的增值、继承或受赠所得财产的性质、夫妻财产约定的形式和内容、个人债务的举证责任、夫妻财产的管理权、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阳光法”,它规定所有的国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对其拥有财产的状况,包括财产的数量,来源、增减等情况向指定的督查机关定期做出书面报告,借以接受监察机关的审查和监督。  相似文献   

9.
实施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制度是一项世界公认的有效反腐手段。我国将公职人员的财产公开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且有可行性,应将其列入立法程序。我国在对公职人员财产公开进行制度设计时,应明确财产公开的主体、公开的范围、公开的程序、公开的救济、公开的阶段性要求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0.
现有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存在着重刑罚轻预防、重刑法而轻其他治理手段的不足,而公职人员财产信托制度则兼具预防和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功能。私法语境下的信托法具有权利分割和财产独立的基本理念,其为反贪污贿赂制度的建构奠定了基本逻辑范式。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公职人员财产信托制度,需要在明确国家监察委员会监管主体的基础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协调与党规党纪、部门规章和刑法等规范之间的衔接关系,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协作、预防优先的贪污贿赂犯罪刑事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立法已被世界公认为最为有效的反腐方式, 也是法治反腐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卓有成效地实现法治反腐, 就必须尽快制定一部单行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 明确规定负有财产申报义务的公职人员的范围、申报的财产范围、申报审核程序及不依法申报应负的法律后果等基本内容, 并完善金融证券实名制、不动产登记制度等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2.
盗窃罪的根本立法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财产制度和现实的财产秩序.对于秘密取回他人占有之本人财物的行为,应当区分有权占有和无权占有,作出不同处理;对有权占有的情形,应考虑刑法中的定量因素,按照侵害利益的损失程度,予以区别对待.对于秘密取回本人所有的财物后又索赔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认定为盗窃罪或诈骗罪,抑或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宣言>确立起了共产党人的公有制理想,但对公有制如何实现却没有给予正面回答,社会主义实践也始终未获妥善解决.破解这一难题则需要理论的创新与制度的构建.将公有制的内容自然地融入到“财产归属与财产利用相分离”的现代社会的财产关系中,创立“共同所有与分别占有相结合”的集合共有理论,则能对公有制的财产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和处理.同时,对诸如国家所有权的主体、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公有财产的治理结构、公有财产的利用规则和公有制下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制度进行合理的构建,则能为公有制的实现探寻到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山西运城学院政法系教师、行政管理专业硕士黄静在《终端反腐———我国应建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刍议》来稿中指出:国内外财产申报制度的立法实践为我们制定和实施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财产申报制度可以充分利用第二代IC卡公民电子身份证号码唯一终身  相似文献   

15.
发掘分析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制度背后的理论依据,将有效说明这一制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以巴黎公社的“公仆”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收入分配公正思想、列宁的公开性原则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当前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这些经典理论从体现公职身份的本质属性、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3个方面对构建中国特色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制度有着积极的启示,可以为该制度的实施扫清认识上和思想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所谓的台湾地区"民法典",以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为本位规定"家"的制度,并融合运行着一套相互协调的家庭财产保护机制.我国现行立法对家庭共有财产的界定不清晰,未成年子女财产地位不独立,家庭生活费用的分担尚未义务化,家庭对外财产责任未做明确规定.在我国民法典制定进程中,应基于家庭的整体性利益的考虑,建立家庭共有财产制,确立日常家事代理权,明确家庭债务的范围,以家庭本位实现对家庭财产的周全保护.  相似文献   

17.
夺取型财产犯罪的根本立法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财产制度和现实的财产秩序。这种财产制度和财产秩序属于抽象的层面,其既可能表现为法律上的各种财产权利,也可能只是一种客观的事实状态。为了稳定现存的财产秩序,刑法应当禁止一切通过非法手段转移财物占有的行为,除非行为人具有合理的抗辩理由。对于盗回、骗回、抢夺回、抢劫回他人占有之本人财物的行为,应当区分占有的合法与非法,并综合考量行为人(本人)的行为方式及刑法中的定量因素,予以不同定性处理。  相似文献   

18.
公职人员的公共职责与其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是腐败的重要诱因,腐败是这种利益冲突演变的负面结果。利益冲突情境会触发腐败的心理冲动,催生腐败的手段和工具,为腐败提供适宜的环境。为了有效规避利益冲突、防止腐败,很多国家针对利益冲突问题进行了立法。我们应当吸取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加快出台《公职人员伦理法》,完善财产申报的制度性规定并强化其执行力度,建立健全利益冲突规避制度和利益冲突资产处理制度,通过多种途径构建与完善防止公职人员因利益冲突而腐败的制度体系,加强从源头上反对腐败,形成惩处与预防并重的反腐体制。  相似文献   

19.
鉴于公职人员的身份职责对于国家社会的特殊意义,现代国家多以实证法的形式强制要求公职人员履行忠诚义务。作为法定义务,公职人员的忠诚并非无限的美德追求,其在内容上与权利相统一、与身份相协调,具有客观的行为模式要求,且原则上限作用于职务关系领域。忠诚义务条款具有法律适用性,公职人员违反法定忠诚义务,须按照法定途径接受法律制裁,而非仅受道义谴责或承担纪律责任。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历史演进,检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次婚姻法修订对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标准的不同规定及立法导向,进一步分析现行婚姻法对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标准的家庭共同生活目的论和利益分享推定制法理基础,以及推行家庭共同生活目的论,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诸如,夫妻日常事务代理制、非常法定财产制、夫妻约定财产登记公示制、个人婚前财产婚后自然损耗补偿制、家事审判诉讼制度等.明确界定夫妻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维护妇女权益,避免在离婚诉讼中男方利用虚假债务侵害女方财产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