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十年,中澳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增长迅速,但发展不平衡;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以两国自然禀赋为基础;中国进口澳大利亚农产品增长迅速,但占比增长缓慢.利用贸易专业化、产业内贸易及显性比较优势等理论与指数工具,对2003年至2012年中澳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国双边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弱、互补性强;两国农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程度不高;两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中弱澳强,不平衡局面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2.
运用GL指数和二元选择模型研究发现:(1)1995-2006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知识产权争端排除令涉案产品中23起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比较小,且20起涉案产品美方处于贸易逆差失衡.(2)美国对中国发起知识产权争端的概率将随该产品美中产业内贸易程度下降而增加,这证实了美中知识产权争端不是源于这些涉案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竞争效应而是源于产业内贸易失衡效应.(3)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知识产权争端的概率将随美中知识产权协议效应上升而减少.但是,美中涉案产品的贸易差额变量在统计上不显著.对策是,中国应通过技术引进和产业升级逐步提高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作为知识产权弱势的贸易大国,中国应在美中知识产权争端中力争利用双边协议效应;中国走出贸易中知识产权劣势格局的路径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提升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与中日、中韩商品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相比,中日、中韩的服务贸易联系还有待加强。随着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逐渐深入,未来中日韩的服务市场将更加开放,中日、中韩服务贸易前景广阔。中国与日本、韩国的服务贸易存在着显著和不断提升的互补关系,中韩服务贸易的互补性大于中日服务贸易的互补性。中日服务贸易的竞争程度较高且越来越激烈,而中韩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且较为稳定。未来,中国应充分利用与日、韩服务贸易的互补性,减少服务贸易壁垒,加强与日、韩服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日、中韩服务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GL指数测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广度和深度。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深了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规模,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规模发展较为明显,同时战略性初级产品和政策鼓励的深加工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而单一一方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其产业内贸易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当善用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扩大产业内贸易,这是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韩双边服务贸易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韩两国作为友好近邻,自建交以来,两国的商品贸易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中韩两国的服务贸易规模日趋扩大。笔者利用联合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2000—2008年中韩服务贸易发展数据,对中韩双边服务贸易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韩服务贸易商品结构表现为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进出口占主导,其他商业服务比重较大;中韩服务贸易分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主要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6.
通过GL、MIIT、HIIT与VIIT指数测度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并基于引力模型对影响其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俄服务贸易总体上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模式发展的,并已处于较高发展阶段,但产业内贸易对新增贸易额的贡献度不足;在影响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市场规模、市场开放度、贸易不均衡度及贸易政策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CEPA是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的第一个全面自由贸易协议,实施十年来在推动内地与香港双边服务贸易合作方面取得了瞩目成果。在详细分析对CEPA有关开放服务贸易进程与具体承诺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性描述、巴拉萨模型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等方法对内地和香港的双边服务贸易开放效应进行评价,认为CEPA发挥了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促进了双边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并获得了服务贸易开放的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针对CEPA实施过程中对双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不如预期显著、现代服务在双边贸易中的比重偏低以及服务提供者以传统服务领域为主等问题,提出了CEPA框架下加快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发展现状、趋同性与替代效应等方面分析了我国1997—2006年间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FDI的关联性,表明第二产业的贸易能力和外资吸纳能力都为最强,第一产业的贸易能力次之但外资吸纳能力弱于第三产业;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服务部门的FDI都存在趋同,而货物部门的FDI存在趋异的可能,相关部门的投资对货物进口和出口的效应要强于服务进口,且均在短期内存在互补性而在长期内表现为替代性。  相似文献   

9.
本地市场效应的一个贸易含义是:那些拥有相对较大市场需求的区域将在产出上获得更大比例的增加,进而使该区域成为差异化产品的净出口区。基于中国30个省(市、区)6个部门20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本文在4个部门、14个产业中发现了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并且在其中11个产业中本地市场效应对产出的影响要强于要素禀赋。这些产业的布局更多地遵循需求和市场的分布而不是要素禀赋的分布。这个结果证明了本地市场效应在专业化生产和制造业集聚中的重要作用,解释了许多发达省区并没有相应的要素资源禀赋,却成为产业生产的集聚区域,正是这种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专业化分工的结果,而不是以要素禀赋的比较利益为依据的分工结果。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双边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也不断加剧,这集中表现为美中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的持续增加.研究表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表现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相对集中,加工贸易成为主要贸易方式,外资企业成为贸易主体等特点.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在华投资替代效应、东亚地区贸易转移效应、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的政策效应和统计口径不一致起到了主要作用.中美两国需要立足长远,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审视双边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来调整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失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东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特征及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分析,发现广东部分农产品在向东盟大量出口的同时也从东盟大量进口,随着时间的发展,产业内贸易指数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广东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由以前的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双边农产品贸易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程度加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中国、日本、美国和EU7(包括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英国)10个国家为样本,通过面板分析实证考察了垂直专业化和经济周期协动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垂直专业化(VS)深化了国家间经济周期协动性,且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较为显著;产业内贸易(IIT)与经济周期协动性正相关;产业结构相似度(IS)、双边直接投资强度(FDI)和双边贸易强度(TI)与经济周期协动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投入产出数据表及其他相关贸易数据,对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与贸易壁垒的降低对贸易增长的促进效应进行了比较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贸易壁垒降低对中国贸易增长的促进效应而言,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对中国贸易增长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且促进幅度更大。实证研究结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随着WTO主导的多边贸易体制的不断成熟、完善和透明,以及全球贸易壁垒的存量逐渐减少,贸易壁垒的消除或降低在长期中对全球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将失去其显著性。因此,垂直专业化将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充当促进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1999~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内地与香港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水平、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两地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多数年份超过0.75,以MIIT指数衡量的两地服务贸易的增长总体上是产业内贸易型的。分部门看,"其他服务"、"运输服务"、"旅游服务"、"保险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但"金融服务"、"商贸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低;大部分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CEPA签订后有明显上升。运输、保险、其他服务的增长是产业内贸易型的;旅游部门有点特殊,其MIIT指数与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不相关,说明CEPA签署对两地旅游业的影响不对等,香港方面受益更多。人均收入水平差异、服务业规模经济以及货物贸易与两地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显著正相关;两地服务部门FDI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与两地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单一市场局部均衡分析模型(WITS-SMART),模拟了RCEP下中日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中日两国所有农产品的贸易创造效应均大于贸易转移效应,且随着降税幅度的加大,贸易效应显著提升,其中种植业降税给两国创造的贸易效应最突出;虽然中日两国关税收入会下降,但整体福利均将获得提升,且两国均是种植业降税的福利效应最大,随着减税力度的加大,福利效应进一步扩大;中日两国优势农产品均在关税减让中获得更多发展机遇,中国的麦芽等种植业产品和腌制鱼等水产品降税的贸易效应与福利效应均比较突出,但谷物、烟草等种植业产品将面临竞争压力。研究为更好把握 RCEP下中日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及积极应对产生的挑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将劳动力错配作为中介变量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各地区收入不平等影响的传导机制,并采用较前沿方法衡量城市级别开放指标,具体以2005年中国340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对劳动力错配的中介效应进行详尽地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可以改善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贸易保护程度上升对劳动力错配程度存在推动作用,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可以改善劳动力错配程度。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劳动力错配下降从而导致收入差距下降,存在显著的贸易开放通过劳动错配影响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且在不同收入差距指标衡量下都具有稳健性。基于本文结论,我国应坚定不移地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消除政策引致性的要素市场扭曲。  相似文献   

17.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及组成是衡量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为了准确评价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对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业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整体产业内贸易发展比较缓慢且水平较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纺织业各子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产业竞争力高低不一,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其中纺织原料产品竞争力较弱,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对较高;服装类产品比较优势稳定且显著,但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纺织机械产品处于比较弱势,产业内贸易水平也较低,但呈上升趋势。最后就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对于中美贸易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货物贸易失衡进行,而事实上,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顺差已经成为影响双边贸易平衡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对美贸易结构会影响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就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之间开展服务贸易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指出两国的产业分工格局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为双边开展服务贸易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服务贸易必将成为未来中美贸易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韩钢铁产业的总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汇总水平上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而具体贸易产品组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却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对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总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平均市场规模、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中国实际利用韩国的直接投资额以及中韩钢铁产业的贸易总额均有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中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以及中韩两国钢铁产业的技术差距负相关;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除了与规模经济的相关关系为负之外,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协整关系均是正向的.这种研究结论对我们的政策制订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贸易保护和救济与权利发生结构中的“内部结构”及其短期效应相关,而“外部结构”则主要针对贸易争端的解决,其意义在于抑制“内部结构”的短期效应,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贸易平衡。短期效应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危害。从救济与权利的视角出发,贸易保护的应对策略就是发挥短期效应的积极方面,努力克服其消极方面,有效利用现存的双边机制并及时调整我国的贸易策略,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产业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