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骚学与中国古代文论许结一从初汉到晚清历时两千余年的楚辞研究,既以其虚灵活泼、芳菲郁勃的生命律动卓然自立其理论风格,又以“骚者,诗之变也” ̄[1]的历史意义和“裴回循咀,且感且疑”,“涕泪俱下,情事欲绝” ̄[2]的情感抒泄,成为古代文论中一条不断衰变...  相似文献   

2.
《左传》复句有一套结构形式,除了语调和停顿外,还采用代词、省 略、对偶排比句式、句中语气词“也”、[主·“之”·谓]结构和[主·“而”·谓] 结构、关联词语,它们有机结合,构成天然浑成的一体。  相似文献   

3.
拙著《“江枫”新解》(载《社会科学战线》82年1期)发表后,不料竟引起一场小争论。一九八三年秋,笔者在陕西师大图书馆偶而看到叶昌炽编篡的《寒山寺志》,摘记数条,以为《新解》的补证。一、诗题《枫桥夜泊》之“枫桥”,宋代以前本作封桥;诗句“江枫渔火”之“枫”字,原亦应指封桥,与枫树无涉。《苏州府志》引《豹隐纪淡》云: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待刻石作枫字,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吴潜至寺赋诗云:“借问封桥桥畔人。”笔史言之,潜不肯改,信有据也。翁逢龙亦有诗,且云寺有藏经,题至和三年曹文  相似文献   

4.
普通话的介词“在”,在汕头方言中有两种形式:“在”和“[na]”(或“放”),两种词的意义有“已然”与“使然”之别。普通话“在+Np”所表示的处所意义,由于句法位置和谓语动词类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种意义差别在汕头方言既可产生于“在+Np”上,亦可产生于“放/[na]+Np”上,可见句式与动词类别引起的语义差别是一回事,“在”和“放/[na]”的“已然”与“使然”之别是另一回事。前者是普通话和汕头方言共有的现象,后者为汕头方言所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论戴名世与司马迁俞樟华司马迁和戴名世都是颇有成就的文史学家,把他们两个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评论,这在清代就已开始。江灏称戴名世“才匹龙门”[1]方正玉说戴名世“具盲左腐迁之识”[2]戴钧衡则盛誉戴名世之文,“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  相似文献   

6.
论“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用以品评人物风度或鉴赏作品风格,成为一种艺术审美理想和文学批评标准。“雅”是一个内涵丰富又发展变化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风尚对“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作家、批评家对“雅”又有不同的诠释,如果把历代关于“雅”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则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以正为雅和以超逸为雅,实际上也体现了儒道二家的审美理想。刘勰说“雅俗异势”(《文心雕龙·定势》),雅者俗之反,雅俗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古人往往对举而论之。雅俗之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历久而常新的题目,在当时以至今天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巨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正确把握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审美原理。长期来,学界对该说的解释或“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或“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皆失之于片面。本文试以西方读者学之基本观点,作一新的解释,把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统一起来,强调了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与作品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尾崎红叶──达意的名文家[日]冈保生著李维鼎译【译者按】一九0三年底,日本明治时代的著名作家尾崎红叶,留下了他没有来得及完成的宏篇巨制《金色夜叉》,与世长辞了。那时,才三十六岁.他的逝世,被人们称为“一个时代的终结,”这是为什么呢?在红叶逝世90周年...  相似文献   

9.
论周族的起源──兼论黄帝姚政关于周族的起源地问题,自三十年代钱穆提出:周族最初的根据他不在陕西,而在山西大河之东的说法[1]以来,就成为史学家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有认为“周人出于白狄”[2];有认为“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3];有认为“周族起源于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宿志丕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周官有小宰“掌建邦之宫刑,以理王官之政令,凡宫之纠禁又其任也”[1],宰夫“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2]。伴随西周君主权力和等级制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中庸》讲“诚”,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庸》把“诚”释为“信”;宋朱熹《中庸章句》则把“诚”界定为“真实无妄”,并对“诚”与“信”作了区分,尤其是从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层面讲“诚”,而与《礼记正义·中庸》不尽相同。然而,它们都把“诚”看作“成己”“成物”的必要基础,而为后世所阐发。对朱熹《中庸章句》与《礼记正义·中庸》在“诚”论上的异同做出比较和分析,不仅可以看出前者对于后者的思想变化和发展,而且对于深入发掘“诚”的内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左传》谓语“请”字句的结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谓语“请”字句的结构转换李运富“请”字在《左传》中作谓语493次[1],本文称之为谓语请字句,举例时用横线标出,横线之外的,与“请”没有直接结构关系,不属于谓语请字句。“请”字作谓语时,常见义表示“请”或“请求”[2],动词。从语意搭配关系看...  相似文献   

13.
纵观楼阁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楼阁以高峻宏敞为其最重要的审美观念。但与此同时,中国古人对隆楼杰阁的追求存在着“欲与南山齐”和“高处不胜寒”的两种倾向。楼阁审美发展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强调“大壮适形”的“中和之美”;单体尺度受“风水形式说”控制;尺度上,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因审美情趣的需要而相互转换;既是景观又可观景。  相似文献   

14.
“然”,[解字]:()形声字。“灬”表示其形,“ran”表示其声,“灬”视为火.“”即是犬之肉,固有在火上烧烤大肉之一说。“然”原本是燃烧之意,《墨子·各穴》“以领炉火之然也”。这种词义后来被分离0去,用“燃”替代。「解词](1)是、对、不错。例:不以为然,《论语·雍也》“雍之言然”。(2)作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例:所以然、不尽然,《论语·宪问》“其然岂其然乎。”(3)作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转折。既然、但是。例:然则、然而,《史记·高祖本记})“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勒也”。(4)作助词,表…  相似文献   

15.
与邱立新教授谈电脑绘画[编者按]邱立新教授科班出身、擅长国画,他一贯边教边学、勤奋刻苦,在艺术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较高的造诣,尤其由于在国画上的成就,被“世界艺术家名人评委会”授予“书画名人”称号。今年10月31—1l月4日.邱教授又在兰州的甘肃·秋...  相似文献   

16.
我们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常常以“淡远”为极致,而散文意境所显现出来的审美功能,也就在“淡远”之趣中所作的最高灵境的启示上。这种意境的层深创构就在于它“能于浓重之中作淡远之想”(孙犁语)的民族审美趣味的积淀之中。综观中  相似文献   

17.
在《昭昧詹言》中,方东树对“务去陈言”作系统的阐述.从内涵来看,界定严格涉及文、理、义诸多方面;在用意、选词用字、用事用典等方面作具体昭睐.从方法论来看,指出不仅要“务去陈言”,亦要“文从字顺”:总结力避陈言的手段:一种是“翻新妙用,化腐朽为神奇”,一种是“摆落一切,冥心独造”.从“因革论”角度,方氏“务去陈言”反映出的因革诗学主张:第一、主张模拟古人而“不役于古人”,第二、主张求奇.从诗坛背景来看,方氏不落于格调,不落于性灵,而同时也不拘于神韵,又以格调与性灵互救其弊而药之,求其贯通古今,使学古而自见面目.某种程度上,方氏集清代诗歌理论之大成.  相似文献   

18.
何木风  陈小蒙 《社区》2010,(14):41-42
唐文宗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目长。”柳公权续后云:“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或者谓其不能因诗以讽。后苏子瞻为续之云:“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亦未免蛇足,不知柳句正所以讽也。盖风之来,唯殿阁穆清高爽之地始知其凉,而征夫耕叟方奔驰作劳,低垂喘汗于黄尘赤日之中,虽有此风,安知所谓凉哉!此与宋王对楚王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者同意。  相似文献   

19.
重读柳永《雨霖铃》[新加坡]刘文注柳永是北宋时期杰出词人。后人评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影响之广泛。而他的名篇《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被喻为写别情的典范之作,赢得历代读者喜爱,常读常新。“寒蝉凄切”,起句即以景入情。景...  相似文献   

20.
《韵语阳秋》文艺美学“意”本体定位有两个立足点:一,文艺作品内蕴之“意”相对于诸形式因素的本体性;二,审美主体(“意”)相对于审美客体(“境”)的本体性。它重视“意”之“情”层面并进而认为,“意”之终极指向是超越“情”而达于“道”。它关于“意”与“境”及两者关系的论述,在我国“意境”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