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反复的心     
正每次在两个孩子把我吵得受不了的时候,我就渴望能有和丈夫单独出游的机会。很怀念新婚后的那些周末假日,我们两个人总是手拉手去看电影,然后在布鲁塞尔的街头闲逛一阵,再去买些零食带回家,在灯下对坐,可以聊上一个晚上。回台以后,孩子来了,在初为人母的那几年里,心理和眼里都是孩子,从来没想到过要出去玩的事,有五六年都没进过电影院,更别提去爬山或者划船了。  相似文献   

2.
那次的脱险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刚刚九岁。一天,我们去镇里看了一场电影,电影散场时已经晚上八点多了,天早已黑了。电影院距离家近五里路。为了壮胆,我和同村的一位同学结伴往家走。他比我大四岁。  相似文献   

3.
买票     
一个人去看电影。他买了票后,走进电影院,可是过了一会儿,又走出来买了一张票,再走进电影院。又过了一分钟,这个人再次走向售票口,又买了一张票。这次售票员就问他了:“你不是已经买了票了吗?干吗还要买啊?”那人很生气地说:“我怎么知道!每次我一走进电影院,就有一个人把我的票撕掉。”  相似文献   

4.
<正>在瑞士游览期间,景点基本都逛遍了,当地的朋友提议去看电影,便欣然应允了。朋友带我到了当地一家比较大型的电影院,电影院的设备非常好,环境也非常温馨。我们看的是惊心动魄的动作片,情节紧张吸引人,这时候我突然想上厕所,但又怕错过了精彩的剧情,只好忍着。朋友看出了我的窘境,便对我说:"想去厕所就快去吧,别忍了"。我说怕错过精彩剧情,朋友又说:"不用担心,快去上厕所吧,保证你不会错过剧情"。  相似文献   

5.
疯疯癫癫     
暑假,我写了一篇日记,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和姥爷去看电影。外面风很大,沙子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吹得我们的眼睛都睁不开,头发也被风吹得散乱散乱的。我和姥爷顶着风走,疯疯癫癫,就到了电影院。”  相似文献   

6.
畸小山 《北京纪事》2011,(11):76-80
看艺术电影这件事就这么一下了发生了 多年前的小录像厅、盗版影碟的泛滥,在电影院大萧条的时候,培养了一大批热衷类型片、文艺片的电影青年和影迷,其中有些人后来干上了与电影相关的工作,还有些人成了著名电影导演,比如贾樟柯、宁浩等。如今电影院又重新繁华起来,但是能够看得到的好电影依个屈指可数。作为一个地道的影迷,我不得不经常蜗在电脑前看电影。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第一次看电影,大概是被爸爸抱在怀里,在小镇上的一家电影院里看的吧。但看了什么,因不记事,一点印象都没有。后来,爸爸去了。我也长大了,来到大城市,因为家就在大学校园内,所以有很多机会看到很新但票价并不昂贵的电影。但最火  相似文献   

8.
胡茂全 《社区》2011,(33):62-62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崇拜英雄,英雄的故事来源于电影。看露天电影成了那个年代唯一的娱乐方式。 城里人去电影院,买一桶爆米花儿、两杯汽水,随着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变幻时而热血沸腾,时而如歌如泣,时而缠绵哀伤。  相似文献   

9.
去年一天的早上,父亲叫我开车送他到十公里外的广兴镇开会。那时候,我刚刚学会开车,所以我愉快地答应了。父亲到广兴镇后,我们约好,这儿附近有一个加油站,把车放在那里,下午4点接他。因为还有许多空余时间,我决定到电影院去看电影。我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之中了。当最后一部影片结束的时候,我看了看手表:下  相似文献   

10.
张天行 《新天地》2013,(1):16-17
最近,电影《一九四二》上演——据说,有的电影院人多得挤都挤不动。大家关心的是"电影里的情节都是真实的吗?"而陈道明饰演的蒋介石也让人过目难忘。据哲学家冯友兰晚年回忆,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西南联大,但每年总要到重庆去一两次。凡是从别的城  相似文献   

11.
陈光 《社区》2012,(23):38
盲人也能看电影?这一点,不但你怀疑,10年前因病致盲的王先生更是怀疑。家住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昆明街道武昌社区的王先生酷爱电影,但在因病致盲的这些年里,他就没进过一次电影院,一是因为那里人太多,盲人去不方便;二是电影很多情节靠画面语言表达,盲人只能听到声音,根本看不明白。  相似文献   

12.
正杰克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名电脑程序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写着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代码,杰克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创作中,乐此不疲。但是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让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一天工作结束后,他常觉得腰酸背痛、头晕目眩。杰克是位电影迷,工作闲暇,他会把时间交给电影院。这个城市的电影院,杰克几乎都去过,但是在电影院看电影都是千篇一律地坐在椅子上,这非但没有愉悦杰克的生活,反而更加重了他的病情。有一次看电影,由于坐的时间太长,杰克不得不站了起来,没想到立刻招来了后面观众的指责。  相似文献   

13.
轻松一刻     
《社区》2012,(28):58-58
他老撕我的票 有一天,一个荷兰人在美国看电影,买了票之后,走进电影院,可是过了一会,又走出来买了一张票,再走进电影院。售票小姐觉得很奇怪,可是还是卖给他,结果又过了一分钟,又见那个荷兰人走向售票口,再买了一张票。这次售票小姐就问他说,不是已经买了票了吗,干吗还要再买啊?那个荷兰人就很生气地说:“我怎么知道,每次我一走进电影院,就有一个人把我的票撕掉。”  相似文献   

14.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本人今年还不到40岁,还可以厚着脸皮号称是年轻人,但最近越来越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自己的步伐有点快要跟不上了。上周六去电影院看电影,惊讶地发现当天所有电影票居然都卖光了。不应该呀,逢年过节也没这么多人看电影呀?!  相似文献   

15.
大闹隆福寺     
萨苏 《可乐》2011,(1):14-15
从日本比赛回来,摔跤队放假,两个女选手去东四长虹电影院看电影。一个是轻量级的,18岁;一个是中量级的,17岁。她俩也就是国内前六的水平,在亚洲可排不上。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崇拜英雄,英雄的故事来源于电影。看露天电影成了那个年代唯一的娱乐方式。城里人去电影院,买一桶爆米花儿、两杯汽水,随着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变幻时而热血沸腾,时而如歌如泣,时而缠绵哀伤。农村人看一部电影是非常艰苦的。爸爸回忆说,当时还是生产大队,每天都有繁重的生产劳动和任务。不管白天累成什么样儿,只要晚上有电影看,大家立即情绪高涨。姐姐、哥哥也是电影  相似文献   

17.
正手绘电影海报,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那些年,许多名家都曾画过电影海报:叶浅予、华君武、张仃、黄永玉、黄胄、陈逸飞……我们熟悉的电影编剧芦苇、电影导演冯小刚,也都是美工出身。不知从何时起,手绘海报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而当年的电影院美工师,也终于成为一个已经消失的行业。天底下最好的工作在当年,"美工"是各个电影院紧缺的人才,美术专业的学生还没"大量上市"之前,只能靠熟人之间相互介绍。1954年出生的李树德,70年代末,他面临了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去做公务员,或者去电影院做美工。一直以来都喜欢写写画画  相似文献   

18.
电影院门前     
《社区》2011,(24):F0003-F0003
中国人从未想到.看电影也能拥有如此多样的选择。解放前.只有在上海等几个大城市有电影院.而且中国的电影市场被美国片子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这种上流社会的消费.将很多普通老百姓拒之门外。解放后.随着票价的降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人们纷纷涌入电影院,享受看电影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露天电影院     
《电影往事》是最近一个哥们儿强烈推荐给我的,在一个美妙的下午,我蜷缩在温软的沙发里,拉上厚厚的窗帘,看着这部怀旧的电影,使我回忆起露天电影院的时代。小时候,我家住的院子是由3座楼围起的一个正方形的很大的院子,这在我们那个地区是难得的提供大家休息的地方,也是一个露天  相似文献   

20.
《可乐》2006,(3)
小时候没啥娱乐项目,所以电影在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时光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平时晚上县电影院门口总是聚集着很多等待进场的人,电影院把门的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他可以恩赐你一场免费电影,每天有多少双期待的眼睛盯着他啊。成年后我忍不住寻思,如果那时的女孩子像现在这么开放的话,兴许会有人为了一场电影以身相许。当然那时的人很单纯,把门的也很原则,时代的原因剥夺了他们走"桃花运"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