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论法律规范的社会学内涵魏宏法律规范,简单他说,就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即关于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得做的,哪些事是必须做的这样一些带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社会生活准则。那么,社会为什么需要法律规范,它主要调节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并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调节,...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纠纷解决过程中诉诸或回避法律的原因一直是法学界、法社会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以农民工群体为例,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农民工选择的四种纠纷解决方式(忍着、自己找对方解决、通过第三方解决、诉诸法律途径)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农民工诉诸或回避法律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民工在纠纷解决中诉诸或回避法律的因素有法律知识水平、经济收入水平、权利意识、对法律功能的认知以及对人情与法关系的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法律知识假设、法律的资源代理假设、权利意识假设和司法腐败假设.  相似文献   

3.
正义是在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关于是非、善恶的肯定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大多数民众的根本利益,是判断人们行为是否符合正义的客观标准。具体语境中的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常常不是融汇贯通的。司法实践中,具有法律安定性的法律正义与演变中的社会正义不断产生冲突和悖反。社会变迁中的正义冲突只能通过法律适用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性的认识及观念,中国社会在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居民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合理性意识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同时也表现为规范主义法律意识与工具主义法律意识并存的多元化特征。经验研究表明,法治意识对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并不产生明显的作用,但对人们选择纠纷解决机制有一定影响。法律权威意识越强,选择法律解决机制的概率越低;人们越是把法律当作工具,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可能性就越大。基层社会的矛盾纠纷的结构扁平化特征及两极化趋势与法律至上、法律万能的宣传有一定关系。因此,研究它对化解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律逻辑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离不开逻辑,逻辑存在于法律之中。还在人类法律思想、逻辑思想形成的初期,法律与逻辑之间的这种亲缘关系就已显露端倪,但人们对这种关系的研究却起步很晚。最早论及这一关系问题的是19世纪英国著名法学家J·奥斯丁。在这以后,这一问题一直是西方法律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独立学科的法律逻辑的构建,现在尚处草创阶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对法律逻辑的研究,既是法学界的事,又是逻辑学界的事。可以想见,大凡对法律逻辑研究卓有成效的,必定是那些法学家、逻辑学家兼及一身的学者  相似文献   

6.
纠纷解决的法社会学研究:问题及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社会学视野中的纠纷不仅包括行动层面的分歧和矛盾,而且也涵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遭遇的所有冤屈.纠纷金字塔理论将纠纷解决方式分为忍忍算了、双方协商私了、双方申诉并请第三方仲裁、司法诉讼等几个主要层级,如果纠纷在基层解决得越多,上诉到司法程序的纠纷就越少.工具主义范式则关注人们在纠纷解决中是如何动员法律工具,而建构论者强调人们动用法律解决纠纷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法律权力论关心的不是纠纷及其解决方式本身,而是由此所反映出的人们权威认同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不同范式的差异为纠纷解决的法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的问题,其中法律何以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纠纷、何以能预防纠纷,就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人们想要用计算机做人们想做的事,或用它解决人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要跟计算机会话;要跟计算机会话,就要用计算机语言,用计算机语言跟计算机会话。用电脑的人都要学  相似文献   

8.
能动司法:政治愿景与司法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动司法通过回归传统、司法为民、职能延伸、案结事了,为人们描绘出本土资源与外国经验、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解纷与管理、规则与实效相统一的中国司法自主道路的美好图景.它要求法官不仅要依法裁判,还要考量政治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不仅要实现形式正义,还要实现实质正义.能动司法的积极贡献在于,它试图对以法律规则为根据、形式正义为目标的常规司法提出挑战.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政治愿景,而且司法可能面临两难处境,即法官不得不在政治与法律、灵活性与确定性、集体目标与个案权利之间左顾右盼.制定一个能动司法程序,使法外能动转为法内能动,也许是解决司法两难的一种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9.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比较中,法律传统的差异格外引人注目。西方理论家对法学的深入探讨、精辟论述,西方人强烈的法律意识,正是中国社会的巨大缺陷。这一缺陷造就了专制的中国古代社会,也造成了现实中人们法律意识薄弱的种种弊端。正因如此,人们对法律传统的批判格外激烈。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国的法律传统是文化传统中的糟粕。在现行的法制建设中,必须彻底否定之。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行政法目前存在的五大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我国行政法还存在着诸如立法的统一性在个别领域遭到破坏、法与法之间有些规定尚不够和谐、有些法律规范和条文自相矛盾、有些规范缺少法律责任的规定而导致后患无穷以及规范的清理工作明显滞后等五大问题。这些问题应尽快地予以解决 ,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非均衡--关于法律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非均衡是指法律的供求失衡,从而造成人们对法律状况的不满意。其基本的类型是法律供给不足以及法律供给过剩。法律供给不足根源于法律供给主体的激励不足、法律供给时滞等,法律供给过剩根源于法律供给方式的强制性等,从根本上解决法律非均衡的措施是完善法律供给与需求机制。  相似文献   

12.
所谓“超前教育”是相对于事中、事后教育而言的,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针对人们在实践中可能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有目的的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解决思想问题于襁褓之中,使思想教育工作走在人们思想发展的前面。超前教育和事中教育、事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教育的时间顺序不同罢了。超前教育就是要正确地预测人们的思想变化规律,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把大量的思想问题解决在问题产生之前。超前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李建忠 《兰州学刊》2009,(2):210-213,226
早在12世纪晚期,注释法学者们(the Glossators)就遭遇了法律冲突的尴尬局面。为求得法律正义的实现和法律争议的公正解决,注释法学者提出了如何选择法律的难题。通过对《查士丁尼法典》首篇的歪曲解释,注释法学者批评了适用法院地法的单一模式,开启了人们对法律冲突和法律选择问题的思考,为冲突法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实践法学以实践哲学为基础追求一种实践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人们站在自身的生活的立场上理解、解释和构建法律制度。在这种思维方式的视角下要求各种法律主体具备实践智慧,而这种实践智慧为人们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实践法学也内在地包含了人学的视角,它期望人们在法律世界中能够实现人的目的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上海的朋友在将我的论持久战翻成英文本。我听了当然是高兴的,因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民主国家如英、法、美,有广大民众,包括各个阶层的一切前进人们,都是同情中国抗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除了一部分顽固党反对中国抗战。关于顽固党,有些是顽固性成一向同情日本军阀的,有些则是不明白中国抗战的必然规律,——经过艰难路程日本必败,中国必胜这个必然规律,——因而由悲观而失望而不愿意援助中国,这类人,我想也会有的。倘能因我的书给予这类人以明白事情真相的机会,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阐明了“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其法律化。“一国两制”在我国法律体系各个层次的规范性文件中均有表现。宪法是“一国两制”法律表现的最高形式。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一国两制”全面、系统的法律表现。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解释以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其中有些也是“一国两制”的表现。法律表现的多样化显示了对“一国两制”的多层保障和它的重要意义。今后尤要着重解决两地的法律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妇女平等就业权利 ,是男女平等、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 ,我国仍存在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 ,有些用人单位侵害了妇女就业权利 ,践踏了法律。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今现实社会中妇女平等就业权被侵害的现象加以剖析 ,指出这种社会现象的危害性及产生的原因 ,并对妇女平等就业权被侵害问题的解决方法、途径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英国学者施米托夫曾说过:“在每一个现存的法律体系中,都有两种永恒的、不能解决的冲突倾向。一方面,法律必须稳定,以便人们能安排自己的事情,同时确知它们具有的法律效果。另一方面,法律必须使自己适应它所服务的社会正在变化中的社会经济千变万化的  相似文献   

19.
加强个体经济立法,是巩固和发展城乡个体经济的客观需要。但有些人却忽视甚至歪曲这种经济法制建设。因此,认真研究和解决个体经济的法律地位问题,对加快个体经济立法,运用经济法制保障和扶植个体经济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对于城乡个体经济的法律地位,五届  相似文献   

20.
法律行为,它作为法律规范调整与控制社会行为的功能,越来越多地展示在人们的法律生活、司法实践、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等面前。由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法制建设和法学理论发展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本文试从法理学的视角探讨法律行为的构成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