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苑》是南朝宋刘敬叔撰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书中记述奇闻怪事且所陈多是民间传说。其词旨简淡,语言通俗易懂,该书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六朝时期的语言概貌。文章对《异苑》双音词进行穷尽调查统计与分析,指出:南北朝时期双音词的各种结构方式都渐趋完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偏正式双音构词赶上甚至超过了联合式双音构词,初步显示出其构词的能产性。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 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为前四史之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它的研究几乎代不乏人。这里仅对本世纪近百年来 《三国志》 的研究进行一次系统地耙梳整理, 并按编年排列开来。这不仅对 《三国志》 研究意义重大, 而且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寿的《三国志》不仅是罗贯中《三国志演义》的史实渊薮,而且是其化意蕴的渊源之一。在建构君臣关系的理想模式,揭示国家兴亡在“民心”、“人才”的社会规律,弘扬布衣将相的奋斗精神等深层化意蕴方面,二一脉相承,遥相呼应。从中可透视传统化的主旋律及士人群体化心态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4.
汉大赋双音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大赋中的双音词在词义上有自己的特点 ,而且数量特别多 ,其中单纯词尤其多。这说明汉大赋并不一味追求典雅 ,在某些方面比同时代的其它文体更接近口语。汉大赋对双音词以及双音词组的大量采用 ,在汉语词的双音化过程中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的词语研究是《三国志》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二十年来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本文回顾了二十年来国内《三国志》词语研究的主要成就,揭示了这些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涉及到今后《三国志》词语研究中应该加强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裴注《三国志》为史学之典范,其中含有大量的韵语材料。本文以裴注《三国志》韵语为研究对象,剖析了与诗歌相比,散文的韵式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高评 《文史哲》2022,(1):117-130+168
笔削原指史料的删存去取,乃历史编纂学之必要步骤。笔与削彼此互发其蕴,互显其义。笔而书之,排比史事可显意,连属辞文亦能见义。《春秋》笔削书法,一变为属辞比事之《春秋》教,再变为详略、异同、重轻、忽谨、先后、因变之史法,三变为曲直、显晦、有无、虚实、忌讳、回护之义法。或笔或削,大抵出于作者之独断与别裁,为一家之言所由生,藉此探索文心、史识、史观、历史哲学,可谓顺理成章。方苞会通经史古文,提倡义法,强调法以义起,法随义变,为中国传统叙事学着重笔削见义、比事属辞之"法"提供了学理依据。《春秋》《左传》等史籍"言有物"之义,大多推见以至隐,往往藉由"言有序"之"法"以表述。古典小说与戏剧叙事渊源于史传,笔削书法,自可作为解读《三国志》《三国志注》《三国志演义》等史传、小说、戏剧叙事之津梁与法门。  相似文献   

8.
马艳辉 《中州学刊》2007,(3):198-201
裴松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其所作《三国志注》不仅有对三国时期史料的归纳补充,更有裴松之本人对史事、人物及史家、史书的评论。但是,学人多关注其在史注发展上的价值。所以从史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三国志》裴注的史论特点和史评价值,对于深入认识和全面评价裴注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虽为史书,但处于文史未分家之时,亦可作为文学作品来研究。其中传主,亦可作为典型人物来研究,而典型人物的选择原则,也是其中的研究点之一。关于陈寿《三国志》的人物选择原则,罕有论者,因而有撰文的价值。本文通过对陈寿在各卷后的传末评曰进行考查,从中发现陈寿选择入传人物的三个原则,分别是广异闻而表奇事原则,可观、可纪、可称的原则,资治矫俗的原则,并对之进行详述。  相似文献   

10.
郭秀琦 《阴山学刊》2010,23(1):75-79
《三国志》对《老子》辩证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矛盾双方对立面的存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2)斗争性是促进矛盾转化的根本原因,就三国时代而言,各种势力向何方向转化,关键在于能否使用人才;(3)明确提出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陈寿不但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还是著名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近人卢掰的《三国志集解》是目前关于《三国志》的最详注本,是《三国志》整理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关于其所据底本问题,前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清同治金陵书局翻刻明代毛氏汲古阁本,二、毛氏汲古阁本和金陵书局翻刻本的互校本。通过对《三国志集解》文本的研读,可从五个方面证明其所据底本应为明代毛氏汲古阁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写于明初。作者有一种恋宋情结,主张驱逐胡元、恢复故宋。但元末群雄逐鹿的结果却使他大失所望,暴君取得了天下。所以作者便借汉末史实创作小说,以影射元末这段历史,表达人力无法扭转历史车轮的无奈心情。  相似文献   

13.
贾诩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集团的重要人物,名列曹操"四大谋士"之一。《三国志》将他和著名的颍川士族领袖荀?及其侄子荀攸合传,地位甚高。然而,为《三国志》作注的史家裴松之对此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认为陈寿对贾诩的评价过高,对其传纪的安排不伦不类,有背史法。陈寿的安排反映了史家个人识见及好恶等因素在史著撰写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演义》取材蓝本与思想渊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志演义》的取材来源与思想渊源相当广泛,前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有遗漏之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作新的探索,着重讨论唐宋诗文以及宋代笔记《容斋随笔》时《三国志演义》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是后现代文论中文本本体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和其它文本有着层次不一、程度不等的相互关联 ,对历史小说创作来说 ,小说文本和历史记述文本更是有着内在联系 ,使历史小说创作既能够营造出历史氛围 ,又能使其叙述摆脱知识承传和传播的叙述限定 ,使历史人物从叙述中产生生命力。《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述中 ,以引用、暗示、合并、改写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借用了《三国志》和裴注及其它小说文本的多种记述素材 ,使小说文本呈现出综合性形态 ,既体现出历史叙事的底色 ,更呈现出文学叙事的情韵。具体可从人物描绘、情节扩展和作品嵌入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互文性特征进行初步考察与探索 ,从新的理论视角考察小说的文本构成形态  相似文献   

16.
玄学是两汉和魏晋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它的“有无”和“独化”思想,直接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揭示了宇宙的本质。“时之所贤者为君,才不应世者为臣”的观点,向门阀制度发起冲击;人被从神那里提升出来,个性受到尊重。具体到社会问题上,就是爱民爱才,并为三国统治者采用。揭示了人才使用与国家或集团兴盛与灭亡的关系;用“得意忘言”,即抓宗旨的笔法去描写人物。这些思想均渗透于《三国志》之中。  相似文献   

17.
1.曹操的"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战略是错误的。190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袁绍提出另立朝廷,即立刘虞为帝,把刘虞的各方面优势转化成胜势。这对削弱董卓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加强联军的内部团结,扭转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太祖到酸枣"条空谈对董卓实行战略包围不与之战,就是中了董卓御敌于函谷关以东的诡计,变相帮助董卓渡过政治危机,也是和曹操平定董卓之乱的思想和行动背道而驰的。因而是条值得商榷的史料。  相似文献   

18.
《山阳公载记》是已失传的魏晋时期优秀文史作品。裴注所引《山阳公载记》之处,对于《三国志》原书所录史实有所补正。据裴注所引该书资料可知:《山阳公载记》10卷,晋著作郎乐资撰;记事多发生在东汉灵、献二帝时期,内容涉及军事、政治以及历史人物的逸闻,且语言优美。  相似文献   

19.
郭秀琦 《阴山学刊》2001,14(1):67-70
重民轻君,以民为本,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思想.陈寿著《三国志》对孟子民本思想又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安民为大道;二是诚心爱民,定创嘉绩;三是用司法权和行政权保护民众;四是君民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20.
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4,(5):130-134
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 ,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 ,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迄 ,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 ,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 ,其内在的叙事结构也基本上是“通鉴”式的 ,其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 ,也明显受到了《通鉴纲目》的影响。因此 ,研究《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应充分重视《通鉴》和《通鉴纲目》曾经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