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鲁迅先生的《汉文学史纲要》(原名《中国文学史略》,以下简称《纲要》)编写于一九二六年。五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当我们隆重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当我们不断克服“四人帮”和极左思潮的种种禁锢,努力把文学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的时候,重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用新的观点编写中国文学史,要首推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其观点新鲜,体例新颖著称,无论在当时和以后,均产生巨大影响。一《纲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鲁迅认为新文体的出现,某一作家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均与政治斗争有密切关系。尽管他写《纲要》时,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从现实的阶级斗争中,从接触到的某些先进政治理论中,已经具备了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因此,鲁迅在《纲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撰的《世界文学史》第一卷上册第二编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叙述及其所体现的文学史观念,与中国学者所编写的同样时段文学史及其所体现的文学史观念具有很大的不同。本文探讨这部文学史中有关中国汉以前文学史叙述形成的特点与优势,以及它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更加清楚地认识其独到的文学史观念与独立的文学史研究方法,从而为以后的中国文学史著述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何仍旦 《云梦学刊》2007,28(1):58-58
慕名已久,同怀热忱。相逢一笑成知音。为我操觚写诗序②。笔锋过处情义深。鹤长凫短,各具真性。淡交如水泯机心。奈何斯人乘鹤去,惟遗巨著惠士林。2006年11月于北京大学中文系①褚斌杰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成名甚早。著有《白居易评传》、《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诗经全注》、《楚辞要论》,主编《先秦文学史》等,2006年11月1日病逝,享年75岁。②拙作《雪泥集》出版前,褚公欣然为之作序。悼念褚斌杰先生@何仍旦$北京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5.
台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周锦,对中国现代文学喜爱和执著的热情毅力,确实令人钦佩。他在继完成了《中国新文学史》、《朱自清作品评述》、《朱自清研究》、《〈围城〉研究》、《论〈呼兰河传〉》等论著后,又完成了一部工程浩大的三卷本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继而又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乡土语汇大辞典》,还计划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术语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笔名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于1986年9月由台湾智燕出版社印行,而由美国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葛浩文作序并协助出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收集了自1919年至1949年全国的、1950年至1985年台湾的文学作品共7895册。其  相似文献   

6.
对于罗隐的生卒年 ,史料记载也有分歧。宋薛居正《旧五代史·梁书》卷二十四 (列传十四 )载 :“年八十余 ,终于钱塘。”计有功《唐诗纪事》也云 :“年八十余 ,终余杭。”《吴越备史》卷一、《浙江新城县志》卷十四“人物传”、《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八“文苑”中则称罗隐“卒年七十七”。《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华书局 1992年版 )“罗隐”篇中注明其生卒之年为“833~ 910” ,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史》亦如此标注。然而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 196 3年版 )、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相似文献   

7.
时世平 《东南学术》2021,(2):205-213
《汉文学史纲要》是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任务时所撰的讲义,其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虽仅有2200多字,但内涵丰富,对于语言文字问题作了提纲挈领的精辟阐述.通过《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鲁迅打破了文字的神圣论,探讨了文学的起源等问题,为科学地认识汉字、使用汉字以及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变革指点迷津,由此对于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也就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思路.而且,在言文一致的讨论基础上,鲁迅重申了文章的思想表达必须要通过文学修辞来间接地传达,以“美”熏刺人心.作为学者的鲁迅的缜密扎实的学术研究,与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决绝言论,都是为了摆脱传统桎梏,实现个人、民族和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秦朝究竟亡于何时叶永新广东商学院秦朝灭亡的时间,史学界大多认为在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但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詹子庆、田泽滨主编的《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11月版)等专著却认为在公元前207年...  相似文献   

9.
时世平 《东南学术》2021,(2):205-213
《汉文学史纲要》是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任务时所撰的讲义,其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虽仅有2200多字,但内涵丰富,对于语言文字问题作了提纲挈领的精辟阐述.通过《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鲁迅打破了文字的神圣论,探讨了文学的起源等问题,为科学地认识汉字、使用汉字以及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变革指点迷津,由此对于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也就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思路.而且,在言文一致的讨论基础上,鲁迅重申了文章的思想表达必须要通过文学修辞来间接地传达,以“美”熏刺人心.作为学者的鲁迅的缜密扎实的学术研究,与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决绝言论,都是为了摆脱传统桎梏,实现个人、民族和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历代典籍汗牛充栋,一书数名、一书多名和数书一名、多书一名的现象相当常见。清代庄一所著医书《慈幼新书》,又名《在氏慈幼新书》、《保赤珠联》、《保赤全编》、《千金至宝》、《传家至宝》、《遂生福幼合编》、《痘疹慢惊秘诀》。而书名同为《孝经注》的,有何体、刘熙、虞翻、马融、郑众、何晏、郑玄、韦昭,以及唐玄宗、清世宗(雍正)等人所著,自汉迄清,共达42种之多。加之古人称引书名又有简称、代称、集合称等,所以我国古代书名的情况十分复杂。旧志整理者稍不留神,书名的标点就会出现错误,从而产生史料的…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说,自汉武帝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奉诏作《离骚传》至今,已经历了二千年的漫长岁月。历代继有一些楚辞学方面的著述问世,对屈原的评价难免众说纷纭,见解各异,褒贬不一,正如鲁迅先生说的: 《离骚》之出,其沾溉文林,既极广远,评骘之语,遂亦纷繁,杨之者谓可与日月争光, 抑之者且不许与狂狷比迹,盖一则达观于文章,一乃局蹐于诗教,故其裁决,区以别矣。 (《鲁迅全集》八卷《汉文学史纲要》)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只有日本学者撰写过《日本汉文学史》,但都很不理想。不是材料太简、叙述枝蔓,就是观点偏颇,其中代表日本学者这方面最高水平的猪口笃志写的《日本汉文学史》一书也存有诸多缺点和错误。因而,都不能反映日太汉文学史的起初面貌。无论从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的需要,还是显现中国学者的不同立场,都应该重写一部由中国学者撰著的“日本汉文学史”。这部“日本汉文学史”从宗旨、纲目、分期、撰述的方法与具体材料的处理都应该提出新的独立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诗歌之敌》《厦门通信》《言论自由的界限》《喝茶》以及《汉文学史纲要》中,对战国时代的诗人屈原与宋玉曾进行多次评论,对于两位诗人思想言行的巨大意义及其不足,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独到的见解。 屈原《离骚》不遵矩度,影响深远 在鲁迅一九二六年写作的《汉文学史纲要》中,屈原与宋玉是列为专篇论述的少数成就卓著的作家。尽管在评述两位诗人的思想与创作时,鲁迅曾具体指出了他们的一些缺点与不足,但直到逝世前一年,还明确表示,“屈原与宋玉,在文学史上还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 屈原的作品较多,鲁迅在评论其创作活动时,除重点论及他的代表作《离骚》以外,仅简略提及他的另一长诗《天问》,认为《天问》是涛人在被楚怀王放逐过程中“彷徨山泽,见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抒愤懑”的产物,指出其由于“所图故事,今多失传,故往往难得其解”,并未对其思想与艺术作细密评析。对于屈原《离骚》,则一再热情洋溢地给予高度评价。 《离骚》问世以后,历来反响不一。“扬之者谓可与日月争光,抑之者且不许与狂狷比迹”。鲁迅认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是指从鸦片战爭到五四运动这八十年来的文学史,如何再细分为若干阶段的问題。把近代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来編写,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我自己所看到的解放前出版的数十种中国文学史,除有关近代文学史的专著(如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和钱基博的《現代中国文学史》)外,其余大多是把近代文学三言两語的带过。党一向十分重視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周揚同志依据毛主席关于开展中国近百年史研究工作的指示,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说:“战国之世,言道术既有庄周之蔑诗礼,贵虚无,尤以文辞,陵轹诸子。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庄子和屈原的创作方法,有同有异,在晋代陶渊明身上,两者出现了融合的迹象。而到了唐代李白手中则实现了它们的“两结合”。此后一些主要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作家,有的受屈原影响较大,有  相似文献   

16.
汉略阳城是甘肃古代著名的军事重镇,后因种种原因湮没无闻。由于年代久远,记载简略且不一,其城到底在何处?至今说法种种,仍是一悬案。对汉略阳城地望,从史料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 陇城镇西北说有人主张汉略阳城在唐陇城县(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九十里之陇城镇)西北。持此说法的代表史籍为《后汉书》李贤注及《通典》。《后汉书·卷一下·光武下》记载: (建武)八年(公元32年)春,正月。中郎将来歙袭略阳,杀隗嚣守将而据  相似文献   

17.
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与明廷爆发了“萨尔浒之战”。治史者均认为后金参战人数为六万人,明军则在八至十万之间,因而后金是以少胜多(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朱绍候主编《中国古代史》、《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对后金参战人数,似可一辨。  相似文献   

18.
《庄子》寓言的文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它的“奇”,就表现在它复杂的(而非简单的)、独特的(而非一般的)哲学思想体系,“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文学性上。其文学性又主要表现其寓言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一《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庄书问世两千多年来,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过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魏晋时代的嵇康公然宣称:“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宋人叶适说:“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水心文集》)章炳麟说:“命世哲人,莫若庄氏”。(《庄子解故》)鲁迅先生对《庄子》有很高评价:“其为文则汪详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曾说:“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汪洋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今昔蒲剑》)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20.
王吉鹏  王敏 《殷都学刊》2007,9(4):154-156
《尚书》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的元典。深受古典文学浸润的鲁迅与《尚书》存在着难以割裂的或直接或隐晦的联系。首先,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从文学史学的角度对《尚书》进行了客观的考察和知识性的介绍;其次,鲁迅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六经"之一的儒家经典《尚书》自然被鲁迅信手拈来地用于多处作品之中;第三,《尚书》作为一部文化元典性著作,其中也包含了朴素的文艺观,它所提出的"诗言志"一说,对后代文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鲁迅对该文艺观也是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