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人才交流》2013,(7):10-10
科技部6月27日公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为了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100个在世界科学前沿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工作室,并重点支持若干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导向、开发作用。我国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内容结构,同时要积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努力为祖国培育更多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校大学生成为科技创新人员的后备力量之一。高校共青团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参与青年科技创新思维开发与培养应该成为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学生工作的着眼点。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组织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有效机制不健全,高校共青团服务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还有很多不足。因此共青团应该从培养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奖励机制、健全教育服务体系等途径入手,服务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悄然出现,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密歇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培养和塑造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作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环境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新时期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将实现二者融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切入,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党和国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的培养目的、方法和途径直接决定了创新人才的综合素养。辅导员作为创新人才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能够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将会大有所为。从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论述创新人才的含义和特征,分析辅导员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所在,最后指出高校辅导员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强化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对策,以期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趋向多元化,要求学校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相继发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项目,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在此大环境下,以艺术设计专业资源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创新为引导,培养专业的艺术类创新创业团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实践之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同时成立了“点睛之笔墙绘特长生工作室”,用实际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董晴睛 《人才瞭望》2017,(14):77-78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注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主要是注重高校学生创新精神、能力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之间有着目标上的相通相融性和相互的助推作用,鉴于此,高校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就需要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8.
黄潇潇 《人才瞭望》2023,(15):72-74
<正>高等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教育水平,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满足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企业事业单位与科研机构通力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措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优势互补,持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有效对接与整合资源。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学研产一体化,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有必要做好应用型高校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与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产业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获得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准,想要把握国际市场就必须要掌握创新主动权。而创新的本质是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是支撑产业的第一资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各大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战略方针。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为研究方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进行分析,解读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内涵与特质,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等实证方式,研究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形成因素,最终以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为目标,制定一系列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0.
崔伟  周德胜 《人才瞭望》2017,(14):70-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高校要积极探索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创业政策支持,增强人力资源的整体创新能力.培育和开发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扩大就业创业路径和渠道,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包括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培养模式结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笔者结合创新创业训练与实验、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探索其意义,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著名高校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从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制度的建设.构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实践表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人才资源需求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也同时符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特色。事实上,基于高校教育平台培养出的人才也比较符合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也开始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新时期新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敢于破局,必须实践创新,才能守正开拓。基于此,坚持社会企业人才需求导向,明确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的新目标,在高校人才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持续优化、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育人的场所,担负着传承文明、科技创新、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高校群体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一类,是高校赖以生存的基础。高校党建工作更是重要一环,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其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抱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开展与时俱进的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合格人才;及时总结经验,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鉴于平面设计创新,大学生参加此类竞赛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动手实践能力等.对此,从多方面、多层次的介绍学科竞赛环境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两方面,以保证学科竞赛有效进行,加强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碰到的最大难题。而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案不但会直接影响我国科技与文明的进步,更将对中华民族的崛起产生深刻影响。该文意在结合本校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应用交叉学科的共同知识点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培养普遍受传统因素影响,没有将创新精神放到重要的地位上,这样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构建各种机制来加强高校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大学学科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进行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竞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9.
党的领导人提出了科技与创新的重要性,当今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形势迅猛,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着新的情况。本文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情形进行了分析,同时立足我校,浅谈了我校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高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如何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针对这种情况,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