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人民法院应当用它的全部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司法的公正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实现司法为民的前提保证。司法公正能够真正给予民众切实的安全感,从而使得全社会的公正观念亦得以形成和强化。2012年4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它的出台,必将提升司法公信力与司法权威,促进司法公正,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我国逐渐向着现代化法治社会过渡。“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敦促国民遵纪守法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通过论述依法治国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探讨提高我国法治和德治水平的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曹娜 《人才瞭望》2015,(6):233-234
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为了健全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笔者对民事法律行为制度进行深入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详细阐释和反思我国的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提出了重新构建我国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完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提供相关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法治思维是国家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将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至战略地位,提出一系列旨在进一步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机关权力的举措。我国的法治建设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法治思维中考察行政权限的规范至关重要。社会的良好运转离不开在党领导下的政府行政权力的合理规范,限制过大难以发挥行政权力的职能,限制过小则可能侵害公民正当利益。因此,法治思维视阈下考察行政权限规范,不仅关乎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效果,还关乎人民利益保护。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促进全社会法治文化的提高,切实维护我国法律法规的权威.笔者主要分析了社会实践教学对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路径,以为类似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实施法律顾问制度,是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的制度依托.  相似文献   

7.
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是在我国当下的社会司法资源总量不足,然而社会司法需求迅速膨胀的情况下产生的。司法调解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长期以来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通过对司法调解在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研究,不断促进司法调解在我国当前司法环境下的普及,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协调统一,通过对这两种调解方式的有效整合,能够对今后审判方式改革带来一定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法治的不断完善,法律在社会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诉讼己经成为最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很多涉及当事人切身利益的判决不为当事人所接受。司法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途径,判决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最终结果,其最重要的功能应是解纷,而要真正地、一次性地解决纠纷,必须让当事人“服判”,即接受判决。本文旨在对判决可接受性的相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法治化发展,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将法律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中,将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融入到农村的文化生活文化建设中势必会推进农村的法治化进程,使农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应该从制度层面和意识层面等多角度全面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农民纠纷解决机制,使农民解决纠纷的思维方式逐渐向法治化转化,促使我国早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和完善人才损害赔偿制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法制的发展植根于社会需求,法律必须与不断变化的文明状况相适应。发展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依法尊重和保护知识、尊重和保护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的要求实现和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当前,贫富差距、机会不均、司法不公等社会公平问题已影响到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用发展实现公平,用制度保障公平,用舆论推动公平,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维护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2.
职业素养包括个人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国贸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理论素质和专业技能,以及外语技能、社会协作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作为专业化和职业化较强的国贸专业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既是职业本身的需要,也有助于学生以后职业发展,并将推动整个外贸人才提升队伍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培育农民法治意识,是实现农民转型,营建农村良好法治环境,实现农村有序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对农民法治意识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农民法治意识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精神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不断寻求更好的方式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对于煤矿企业而言,也不例外。在煤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是推动煤矿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企业政工工作效率,提高政工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在提高政工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而推动煤矿企业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司法公信力是基于司法的权威、公正而言的,如果司法失去公正、权威的品质,就会大大削弱其公信力。当前,我国法官的素质参差不齐、司法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司法权容易受到非法干涉等诸多因素,给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带来了严重制约。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路径为:一是切实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二是严厉惩治司法腐败行为,三是确保法院独立审判案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本文通过对法治社会的现状做出阐述,以使法治建设获得更好的发展,以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曹军 《人才瞭望》2003,(8):24-24
作为我国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事业单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领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必须不断激发活力,增强竞争力,必须不断创新,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符合社会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进入大变革时期,社会正在朝着繁荣方向发展,我国思想政治结构在完善,我国的社会结构实现了变革,因此,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今天,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定要按照相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来改善和修订,合理分配。因此需要对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整顿,完善政工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创新政工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提高政工干部的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19.
法律援助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证那些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或特殊案件的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法律援助有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保证依法治国得以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在当今司法实践中,阻碍法律援助建设的问题也存在,例如:人均法律援助的资金等经费问题有待于迫切解决。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律建设水平还不算高,要想充分实现宪法和法津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和自由,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因此,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是刻不容缓的。本文论述了我国在法律援助实践中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通过看到这些问题来具体列出方案解决法律援助的困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问题,使得人们的基本人权和诉权得到真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基层干部的工作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带头人和领头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基层干部法治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普及干部的法制常识,增强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是对基层干部的重要要求。作者通过此文分析了基层干部法治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培养和提高法治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