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现代高校的培养策略中,已经明确地把课程思政教育列为重要的培育内容,对提高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帮助。道德的含义就是通过社会舆论、人内心的信息等来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作为规范。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竞争意识、拼搏精神、法规意识等高尚的品质,教育大学生们在日常的交往活动中,要团结互助。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其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当前,思政课教学模式需要走向多元化,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在新时代,教师更需要意识到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就高校思政课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尚云 《人才瞭望》2016,(14):203-204
当前形势下,在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严峻挑战,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宣传的主阵地,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探讨思政课如何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作用,总结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笔者从实际教学工作的经验出发,总结出高校思政课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一是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二是加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意识形态的宣教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政治情感.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政课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政课不仅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对于深入探索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阐明了高校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价值意蕴,提出高校引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建设,为更好地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资源,如何实现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政课的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如何在新形式与新观念的影响下更好的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与实效化,逐渐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现状进行有效分析,来进一步实现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涂曼妮 《人才瞭望》2016,(18):253-254
为了更好地推行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思政课教师在面对个性越来越鲜明的大学生时,需要重新了解和分析“98后”大学生的思想特性和行为模式,加强教学改革,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学校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的人的关键课程。正确把握思政课教学供给与需求,从供给端进行改革,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解除学生对思政的抵触情绪,更好地接受接纳思政课,让不学厌学转变为想学乐学,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8.
董晴睛 《人才瞭望》2017,(14):77-78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注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主要是注重高校学生创新精神、能力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之间有着目标上的相通相融性和相互的助推作用,鉴于此,高校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就需要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中,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专业学科当中,也就是业内常说的课程思政。加强课程思政的融合教育和考评体系构建,是为了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续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养。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如何参透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核,使之与各学科的专业知识相融合,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得更顺畅。在未来的工作中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智育和德育,以二者融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端正的思想价值观念。为此,本文讨论了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结合课程思政的创新优势和当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困境,制定并构建适用于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互联网突飞猛进,海量信息在网络上的不断涌现使得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产生“距离”,同时西方影视文化、韩流文化等不良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渗透,这些现象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挖掘其富有的深刻内涵,并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融入到《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课程当中。这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升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应积极挖掘各学科思政教育内容,发挥育人功能,将教育效果有效增强,依照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将更多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中,为我国社会发展与人才建设贡献更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无限魅力与历史内涵,有着较高教育价值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拓宽学生文化视野,而且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基于此,本文通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作用,解析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教学难点,针对性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入策略,以此帮助高校学生塑造崇高理想,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了“学生不爱学习,老师不愿教书”的现象,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处在困境之中。怎样改变这一现状,让大学生有兴趣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本文以案例教学法为中心,总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运用此方法达到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提升思政课教育质量的根本,更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本文通过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着力从教师基本素养、教学能力、育人效果、沟通与合作能力、实践与发展能力等方面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持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二是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三是注重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沟通与合作能力;四是重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与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趋势,是建设“大思政”教育的有效举措。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思政面临着部分“双创”课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方法实施合理性欠佳、个别学校创新创业课课程思政实施标准仍不明晰、个别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思政育人氛围有待优化等问题,通过梳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现存问题,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方法路径,对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授课质量与思政素养、优化课程建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精华,其涵盖的价值内涵同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具有极强的契合性。就价值层面而言,借助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等同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传播路径,进而切实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此外也有助于激发出大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实现个人价值同社会发展相结合,为思政课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目标提供不竭动力。就当前高校思政课家国情怀培育现状来看,缺失教育载体、教学内容整合不到位、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问题较为显著。基于新时代发展背景,高校思政课若想切实达成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目标,务必寻求学理性与价值性的协调统一,实践适应与超越相融合的教学路径,引导大学生内化家国情怀,正视生命体验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引导其坚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奋斗的使命自觉。为此,本文将从意义与路径两个维度入手,对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展开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下,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育人,其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影响,应使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心理育人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高大学生思政教学的认同感与接受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其还可以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使思政工作“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成为可能。心理育人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理念方法上的借鉴,增强育人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实现育心与育德的充分结合。基于此,本文将具体探究心理育人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以期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同样需要在思政课中渗透伟大精神。孔繁森精神的核心在于能够自主为人民服务,自觉实现高原的精神目标。本文立足孔繁森精神的核心,结合孔繁森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教育价值,针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现状,制定新时代背景下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施路径,从而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优化,帮助大学生深化对孔繁森精神的理解,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教学队伍和科研队伍提升教学实效和研究深度,通过创建真实化的教学场景增强课堂效果等。  相似文献   

18.
高校推行“四史”教育,不仅是落实党中央政治任务的基本政治要求,更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的关键举措。高校思政教育同“四史”教育联系密切,二者本质属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方面契合度较高,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行性。鉴于此,本文应从课程化、活动化与立体化等维度入手,助力“四史”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提高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课程结构中处于特殊地位。考虑外出安全和出行成本等因素,全覆盖式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鉴于此,高校积极探索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模式,努力创新课堂实践形式、深入挖掘校内实践项目、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虚拟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实效性,让校内实践教育与学生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不断提升思政课整体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思政课”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对多元文化带来的诸多“变化”保持客观态度,始终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于社会、于时代的意义责任“不变”。“大思政课”创新实践就是要整体上把握育人的“事”“时”“势”,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路径,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