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帝时代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这些巨大的成就锻造了其时士人开放的胸襟、雄大的气魄以及积极事功的心态。与此相应,此时散文创作亦表现对大一统盛世的赞赏、维护以及总结、归纳、综合的特点和雄浑壮大的气势、格局。这种创作特色正是其时散文区别于其前其后散文创作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
羌人的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羌族的宗教建立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之上,是多神崇拜.他们所信奉的最高神是天神阿爸木比塔.诸神间存在隐约的等级关系,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和职掌,神灵世界也有初步的组织体系.在羌民对神的观念中已有"神…'鬼"的区分.在羌族人对神的观念中有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白石崇拜".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 ,羌族宗法文化的存续与中原王朝宗法文化的渗透和传播有关 ,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宗法统治 ,在古代羌族阶级社会亦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4.
古代羌人和现代羌语支族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人是藏缅语族人群的先民,羌族是古代羌人中秦汉以后定居在岷江上游的一支,本文从藏缅语族羌语支内部语言的远近关系,对分布在藏彝走廊操羌、普米、嘉绒、纳木依、史兴、扎巴、贵琼、木雅、尔苏、却隅、尔龚、拉坞戎等12种语言的居民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历史渊源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朱正、钟叔河是湖南学人散文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中“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特立独行 ,清高孤傲”、“中庸和谐 ,柔韧坚定”的人文风采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反映了当代湖湘精英人物同时追步鲁迅、周作人 ,但又有意无意地用周作人来稀释鲁迅的生存和行为状态。这种人格倾斜与湖湘文化的历史基因有关 ,也是人与环境的现实关系活生生的文化体现。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散文以“自况”的方式对人生的体认,表现了自我内心安贫乐道以及面临贫困的躁动不安,从而演化为憧憬乘化应运或桃花源式的生活。在这样的过程中,他的散文重“适性”,情感的平和与涌动都是“适性”的自然结果,并因之形成自我散文雅、丽、淡的多元审美格局。但他散文最根本的审美品质是“真淳”,这与他在崇尚个性自由时受孔子安贫乐道和庄子顺应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相关联。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既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又给我国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加之20世纪末散文创作中出现的假、大、空、俗、浅的"五病",散文家应立脚本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创作出有益于提高民族高尚健美情操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8.
时代的变革与开放、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合,使后现代主义文化形态在中国出现成为必然。新潮散文因而站在先锋小说与诗歌潮涌的制高点上锐意革新,展现了与以封闭自足为特征的传统散文殊异的带有后现代主义因子的文学景观。在主题上,它把过去充满政治教谕作用的宏阔高远的散文降为平民化、世俗化的文化产品,着重揭示了崇高的失落和人对生存的困惑。在结构模式上,它突破传统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理论,转向对人的心态、精神、意识的表现。感觉、情绪偏重纷乱跳跃。在题材上,它择取的大多是身边零散而无深度的俗物,消解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在语言上,一扫过去以叙述性语言为主的语体风格而显示出了散漫性、非逻辑性。  相似文献   

9.
叶紫将笔触直插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诸如下层老百姓的痛苦、旧军队的蛮横、国民党内部的斗争—一展示出来.满目疮痍的社会弹奏着悲怆之音,其散文呈现出小说化的倾向,人物刻画、场面渲染等都凝聚着雄壮之美。  相似文献   

10.
李因笃是清初著名学者、关中文坛领袖。为了揭示李因笃的散文成就,采用文本分析、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对其散文思想、散文创作进行探讨。文章认为李因笃散文师法秦汉,重视学问根基。他的散文体裁丰富,尤以策论文、传记文艺术成就最高,对于研究明清之际陕西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朱正、钟叔河是湖南学人散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特立独行,清高孤傲”、“中庸和谐,柔韧坚定”的人文风采,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当代湖湘精英人物同时追步鲁迅、周作人,但又有意无意的用周作人来稀释鲁迅的生存和行为状态,这种人格倾斜与湖南文化的历史基因有关,也是人与环境的现实关系活生生的文化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客家散文的研读、概括,认为客家散文的审美品格为:表现客家文化性、亲近自然性、泛真性、离散性、泛我性和多维情结性。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的治羌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两汉时期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王朝对羌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西汉采取了“隔绝羌胡”、恩威并施等政策,其核心是围绕“隔绝羌胡”展开的;东汉采取了强制内徙、以夷治夷、武力征伐等政策,其核心是以武力征伐为主。正是由于西汉实施了正确的治羌政策,才使得西汉的西北边疆政策得以顺利实施,集中力量解决西汉最大的边患———匈奴;也正是由于东汉实施了错误的治羌政策,才出现了贯穿于整个东汉始末的“羌祸”,并最终使“羌祸”成为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论散文意象     
本文根据文学史上散文经典表达的形态共性阐述了意象对于文学散文的意义。夺人心魄的意象是散文能成为好散文的主要原因之一,散文意象是散文意境的基石,意象使散文成召唤结构,具更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丁玲新时期散文创作进行了论述从洒脱雄健、明快清澈的风格特征,鲜明生动、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朴质情真、凝练深达的语言艺术三个角度剖析了丁玲新时期散文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袁枚不仅是著名诗人,亦是著名的古文家。古文中文学性较强的有人物传记散文、自然山水散文、抒怀散文与尺牍。传记散文写人性格鲜明,记事选材得当;山水散文多将山水性灵化,且重刻画山水各自的特征;抒情散文表现真情至性,抒情多与叙事相结合。尺牍短小精悍,表现个性灵活自由。袁枚散文的创作成就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7.
散文教学论     
散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感情操;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能够启发学生揣摩作者精妙的构思与艺术技巧,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散文的线索教学是“审美”与“取义”的重要途径。赏析意境主要是“展现画面”和“缘情析境”。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习语言的表现力。要善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正做到把读写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两汉散文艺术嬗变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散文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汉初到宣帝时期。其散文艺术,主要是在继承先秦散文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自出变化,显现出逸气纵横、个性突出的特点。二是从宣帝以后到桓帝时期。这是汉代新儒家散文艺术的发展期,成熟期,诸多散文都有依经立义、典雅深厚、茂密阐缓的特点。三是从桓帝时期到汉末。其散文艺术的发展,主要是在继承先秦散文艺术传统和吸纳前二阶段散文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自出变化。抽心作论、清峻通脱为其突出特征。两汉散文艺术的嬗变,与两汉思想文化和辞赋艺术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撇开这一点,简单地以朝代为界区别两汉文风,用盛、衰二字分辨其特点,并不能正确地揭示两汉散文艺术嬗变的规律和评论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两汉散文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汉初到宣帝时期。其散文艺术,主要是在继承先秦散文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自出变化,显现出逸气纵横、个性突出的特点。二是从宣帝以后到桓帝时期。这是汉代新儒家散文艺术的发展期,成熟期,诸多散文都有依经立义、典雅深厚、茂密阐缓的特点。三是从桓帝时期到汉末。其散文艺术的发展,主要是在继承先秦散文艺术传统和吸纳前二阶段散文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自出变化。抽心作论、清峻通脱为其突出特征。两汉散文艺术的嬗变,与两汉思想文化和辞赋艺术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撇开这一点,简单地以朝代为界区别两汉文风,用盛、衰二字分辨其特点,并不能正确地揭示两汉散文艺术嬗变的规律和评论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庐隐是二十年代著名的小说家 ,但她的散文创作贯穿于她整个创作活动的始终 ,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她的散文具有真朴、自然、哀婉、悲切等风格特点 ,充满了人生飘零感和年华匆匆、岁月无情的感叹。一些散文又常能从身边琐事写起 ,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 ,表达忧国忧民的意识 ,体现了作者的真诚、坦白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