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进入了对中国最为有利的时期。如果中国能够善加利用,将极有利于中国的复兴和重建。然而,蒋介石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决策一再失误,在处理与盟国关系的问题上,先获咎于苏,复结怨于美,且不和于英。1944年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因驻华美军费用结算问题、史迪威指挥权问题、是否应向中共部队提供部分租借物资问题等,与美国发生严重冲突,引致美国朝野对重庆国民政府极为不满,中国在盟国内部实已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国民政府在战后的困境与失败,实际上只是此时已有各种矛盾之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 丘吉尔的“巴尔干方案”,是英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推行地中海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这个方棠,英、美、办三国在“二战”中曾展开过激烈的斗争;战后,人们亦有种种不同的看法,迄今争论不休。对此究竟应当怎样看?本文试作初步探讨。(一) 一九四三年,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正朝着有利于盟国的方向迅速地发展着。在欧洲战场,苏联红军的反攻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垮台,极大地打击了德国的法西斯统治。战争的主动权已经牢牢掌握在盟国的手中,加速德国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同年十一月,盟  相似文献   

3.
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偷袭了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随即美、英等国很快对日宣战,中国政府也在12月9日正式对日宣战。由于世界局势的急剧变化,中国政府建议成立反轴心国军事同盟。中、美、苏、英、荷等国进行多方面的磋商后,美国派布里特少将和马格鲁德准将,英国派驻印军总司令韦维尔元帅及其驻华武官邓尼思少将于1941年12月23自在重庆召开了东亚军事联合会议。同日通过了《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26日中、英双方还正式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二十六国在美国华盛顿又签署了对法西斯轴心国共同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遵照“计划”,“协定”与“宣言”的基本精神,中国国民党政府于1942年3月正式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历时四年,  相似文献   

4.
为了处理好战后日本问题,战时中国政府就草拟了出兵日本的方案。战后,美国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拒绝中、苏、美、英分区占领日本之主张。作者以中国出兵日本为线索,对美国独占日本、中、英象征性出兵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作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变的一年。为了讨论有关战争进程和战后一系列重大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和中、美、英三国首脑分别举行了德黑兰会议和开罗会议。出席开罗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海军中将杨宣诚将军,为台湾和澎湖列岛主权的顺利回归,作出了重...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以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发达的工业经济,成为国共两党的必争之地。谁占据东北,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此,毛泽东说:“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蒋介石也强调说:“没有东北,就没有华北,没有华北,就没有中国。”这就决定了战后初期国共两党在东北的军事斗争,必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战争热点。这场斗争不仅是国共战略交锋的焦点,而且是美苏远东战略的焦点。东北军事调处作为热点中的热点,反映了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又妥协、又斗争的错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五年五月八日,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云南分会、云南教育学院在昆明举行座谈会,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 与会同志指出,四十多年前,由法西斯德国及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的法西斯轴心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战争波及六十多个国家,夺去了五千多万人的生命,毁灭了不可胜计的宝贵财产。这场由资本主义世界的深刻危机而引起的战争,最终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在战争中,苏、中、美、英、法等五十多个国家组成了强大的反法西斯联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8.
东京审判是二战后反法西斯国家对日本战犯进行的国际军事审判。在这场国际大审判中 ,美国自始至终发挥了主导作用。在法庭组织、法庭宪章起草、战争嫌疑犯的调查取证及被告的确定、起诉及法庭辩论等阶段 ,美国都做了大量工作 ,为审判的正常进行作出了贡献。但是 ,另一方面 ,在东京审判期间 ,美国利用其占领日本的有利条件 ,把美国的利益凌驾于盟国之上 ,独断行事 ,并对免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大批释放在押战犯 ,负有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9.
“济案”——“九一八”前日本挑战华会体系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生在 1 92 8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途中 ,日军出兵屠杀中国军民的“济案” ,以往研究中大多将之简单地归诸于日本阻挠中国统一 ,挑起中日冲突的恶例和暴行 ,本文则充分利用国外档案馆的外交文献资料 ,将此案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美、英、日主要列强在中国和远东争夺的国际大格局之下 ,对引发这起惨案复杂的国际背景和深层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进而对战后至“九一八”期间 ,远东和平逐步丧失与华盛顿体系的关系 ,美、日、英在华利益难以协调、冲突加剧的原因 ,以及最终导致中、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祸变的根源作了分析和透视。  相似文献   

10.
构建战后亚太秩序应首先从处置日本海外领地开始,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日本归还其侵占的所有中国领土,这是战后亚太新秩序的必然要求和道义基础。《开罗宣言》的发表意味着中、美、英三国在此问题上立场是一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斯大林在日本归还所有中国领土问题上的表态,表明这种共识的盟国范围的扩大。对于其它的日本海外领地,盟国决定或者直接控制战略要地,或者进行委托管理。中国收复故土是战后亚太和平稳定的基石,是建立战后亚太秩序的道义基础,也有着坚实的国际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苏租借援助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大致上实现了它的军事目的,然而它未能像罗斯福希望的那样达到为美苏战后合作奠定基础这一政治目的;由于美英方面在苏联军事状况十分危急,最需要盟国援助的时期里,未能及时和较充分地履行对苏租借援助承诺,而且仅美国政府最后以相当粗暴的方式结束了特惠援苏政策和对苏租借援助本身,就加深了苏联的怀疑和敌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冷战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投降”的原则:“这次战争的目标可以列成这样一条简单的公式:要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无条件投降。”然而,这项给法西斯轴心国指出可悲下场的重要原则,一开始却没有被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所接受,并且围绕着原则的作用问题,战时与战后,一直有着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这就为我们认识反法西斯战争的根本任务和总结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历史帷幕拉开的时候,整个欧洲笼罩在一片硝烟烈焰之中,直到1943年初,同盟国与轴心国的战略决战仍在继续。1943年1月14日至24日,英、美两国政府首脑在北非卡萨布兰卡会晤,制定了英、美军队1943年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作战计划。会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称霸世界而挑起的。日本是最早点燃起侵略战火的国家。它发动侵华战争,不仅是为了奴役中国人民,而且是为进一步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与美英争霸亚太地区,并侵略社会主义苏联的一个战略步骤。由此决定,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必然影响和损害美、英、苏等反法西斯主要大国的利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南朝鲜李承晚傀儡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指使下,向“三八线”以北发动全面军事进攻。接着,美帝又盗用联合国旗号,纠集和胁迫英、法等十五个国家出兵入侵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一步扩大了侵朝战争。  相似文献   

15.
张维缜 《文史哲》2003,6(3):163-168
中国对日索赔是战后初期 (194 5— 194 9)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索赔过程中 ,资源委员会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在对日索赔中处于主导地位 ,所以资源委员会的对日索赔深受美国政府索赔政策的影响。随着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 ,美国的索赔政策渐趋消极 ,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 ,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资源委员会对日索赔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995年修订版)第714页写道:“就在波茨坦会议举行期间,1945年7月26日,苏美英三国首脑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对日本的战后处置方针,通过了一项决议。这就是著名的《波茨坦公告》。因为苏联当时尚未参加对日作战,故没有签字。事后,这项公告,是以美、英、中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的。当时中国政府虽没有参加讨论,但在公告发表之前曾征得了它的同意。后来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时,也正式在公告上签字,所以又成了四国的对日共同宣言。” 关于《波茨坦公告》产生经过的这一段叙述,与该书第一版(1982年)第696页上的论述完全一样,没有修订。早在1982年8月,在北京昌平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上,  相似文献   

17.
科索沃战争以来 ,俄美关系一直在低谷中徘徊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军事打击 ,使俄美关系空前恶化 ,两国关系降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两国总统科隆会晤后 ,俄美关系开始有所修复。但随后在车臣问题、修改反导条约问题上的严重分歧 ,又使俄美关系再遇险滩。一、俄美关系的空前恶化去年 3月 2 4日晚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安理会 ,公然违背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 ,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实行空中打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这一侵略行径从一开始即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 ,俄罗斯反应最为强烈。俄前总统叶利钦、前总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英、美、日三国的经济发展的对比 ,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在一个国家的兴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谋求经济发展的“战争”中 ,只有占领科技这一“制高点”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1989年,被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誉为“世界心脏”的欧洲地区,突然爆发了一场巨大的政治地震,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政局相继发生剧变.其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为世人所膛目。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欧剧变,是东欧社会各种矛盾长期演变的结果,而美苏在东欧的争夺和苏东关系的变化,则是诸种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拟从战后以来各个时期美苏在东欧的争夺入手,概述战后各个时期美苏对东欧政策的演变,以期说明战后特定背景下美苏争夺与苏东关系发展变化以至东欧剧变的内在联系。一、战后初期——斯大林逝世这是以美为首的西…  相似文献   

20.
战后,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种类型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 战前,我们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分析,基本上局限在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即美、英、德、法、日等国。这是由当时的世界经济状况决定的。战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有十几个,现在已发展到三十多个。这里不仅有美、英、德、法、日、意、荷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北欧、大洋洲诸国和南非、加拿大等新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