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丹  刘芳 《南方论刊》2007,46(6):56-57
传统观念一贯用生产资料是否能被个人所有这一金科玉律去辨识公有制与私有制,造成公有制的坚持者对非"公共"的词汇本能的排斥,但个人所有与效率密切的关联性是无法否定的,因此,在人们眼中效率低下也自然成为公有制的特质。本文以反驳这种主观论断为目标,从原始公有制形式入手,结合历史和理论知识,探究"个人占有"在公有制中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2.
论占有     
占有,在各国的立法中和学术观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是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对物管领、控制和支配的事实状态,并经法律调整而形成相对独立的民事法律制度。它具有经济和法律的两种属性。占有的种类颇多。占有取得、转移和消灭的原因和途径各异。对于占有的效力和保护需要在法律上作出明确的规定,以确保交易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改革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说过:“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占主体?这不是一个出于情感基础的道德和信仰原则,不是一个政治判断,也不是一个为坚持而坚持的问题;它是一个由生产力标准发展而来的不能离开人来谈的社会现实与历史的准则。因为从中国的现实看,从世界的长期发展趋势看,它比其它任何一种私有制都优…  相似文献   

4.
交往与客体化社会力量的个人占有及其互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力量作为交往的产物,可分为主体化社会力量和客体化社会力量两大类个人占有的客体化社会力量,从其所由产生的交往过程看,主要是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精神力量,即利、权、名。个人对客体化社会力量的占有,既是对创造这些力量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占有,也是对一定的社会联系的占有,同时又直接表现为对象征着社会力量的交往媒介的占有。这种占有的发生和差别是由分工决定的。个人占有的各项客体化社会力量的互换,有其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作为互换的通项,从历史上看经历了从政治权力到货币的演变。个人对客体化社会力量的占有、互换,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有时有其负价值。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占有制度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现代物权法理论,占有制度与所有权和他物权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物权法体系。所谓占有,是对于物有事实上管领力的事实,表示法律对物事实支配状态的保护,这是占有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就其成立要件而言,依据纯客观说,即占有纯为客观地对于物有事实上的管领,并不以有占有意思为要件。其次,建立占有制度,在我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存在价值:1.有利于构建合理的中国的物权立法机制,它既非所有权机制一统天下,也非“所有一占有”机制的创新,而应是所有权和他物权机制以及占有制度的并存模式。2.有利于弥补现行立法对占有保护之不足。3.有利于完善我国物权法中若干欠缺的制度。4.有利于树立我国对法律程序尊重的观念。最后,占有的法律效力中的占有权利的推定,占有的物权法上的保护等问题应予充分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蔡秉坤 《兰州学刊》2007,(11):134-136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的法律,这与许多信息技术产业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照.网络虚拟财产之所以在社会实际生活中面临如此"脱法"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由于法律相对于社会生活所固有的迟缓滞后性、保守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根源于网络虚拟财产这一新型财产形态自身的特性,其中既有技术层面原因也有因为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全面而导致的法律研究滞后.在对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属性的各类学说进行评析后,问题的实质核心已转化为对网络虚拟财产能否实现物权法中之占有,尤其是在物权法颁布以后,这样的探讨更具现实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立法界和学术界多认为共同共有是不分份额的共有,夫妻共同财产只能由夫妻共同享有占有使用权.其实共同共有同样是有份额的,夫妻双方应当均等行使占有使用权.当一方独占共同财产时,另一方可以采用两种救济方式:一是民法上的救济方式--恢复占有使用权;二是婚姻法上的救济方式--采用非常财产制,进行婚内财产分割.但是这两种救济方式目前在我国都存在法律上的障碍.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解释<物权法>第97紊进行婚内财产分割.  相似文献   

9.
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超越与类主体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主体性和自我中心主义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已不再是指示性的理论路标。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都在探讨一种“缩小的、非占有性”的人的概念,这种走向就是多尔迈在《主体性黄昏》一书中使用的副标题“走向后个体主义的理论”。胡塞尔在晚年出版的《笛卡尔式的反思》(1931年)和《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1936年)中,一直致力于用主体间性改造。发展主体性学说。他认为,笛卡尔的“我思”确立了主体性原则,但这种主体是“原子式的”、“单子”、“自我”,始终无法突破“自我”框架而将此自我与彼自我相…  相似文献   

10.
西方市场占有基础理论经历了从供给理论向需求理论的演变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反映。那么 ,我国现阶段的市场占有基础理论是什么呢 ?本文的观点是 :工业化的不发达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供给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特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论占有脱离物的善意取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意取得是近现代民法物权的一项重要制度,占有脱离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是理论界争论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从善意取得存在的价值依据出发,占有脱离物可以适用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12.
间接占有制度是物权法上一项重要的制度,它具有解决物之归属和便利物之交易等方面的功能,在物权法中应有一席之地。废除该制度会造成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自然财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财富是社会财富形式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富裕要立足于发挥劳动的创造功能,也要有效发挥自然财富的作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不断创造出自然财富的增量,不断扩大有用性自然财富的边际。解决好经济增长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一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全部资本文明的历史基础上,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科学的一个重要原理.然而,决不应当把资本文明仅仅理解为抽象的和原则性的资本主义大工业这些内容.马克思对于资本文明的历史成果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对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更需要理解资本文明的具体内容.资本运动是生产方式运动的历史形式.  相似文献   

15.
占有的性质和涵义是"占有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主要有"事实说"和"权利说"两种观点。前者主要从"法律保护前的视角"考察占有;后者有从"法律保护前的视角"考察的,也有从"法律保护后的视角"考察的。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看,"法律保护前的视角"值得肯定。但是,从结论上看,它们都没有完全或正确地揭示占有究竟是什么。正确的看法应该是,占有是一种不依赖权利、仅表现为利益的事实;在本质上,占有是个人物质利益和作为和平秩序的社会利益的统一体;在形式上,占有是手段性占有和目的性占有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时间财富论     
时间就是财富,时间更是因人的生命存亡而富有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时间价值的外化形态之一,财富是"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双重生产过程。财富创造体现社会时间的一维性、共时性、阶段性、超越性。人们创造财富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人的全面性。自由时间是衡量财富的最终标准,由受自然时间制约到支配自由时间、由生产财富到享受财富,既需要劳动效率提高,更需要注重科学、艺术等精神文化的生产。  相似文献   

17.
论清代旗地占有形式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旗地是清政府分配给八旗兵丁亦即旗人的土地,又称“份地”或“一般旗地”,是清代国有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旗地的土地占有形式,在清入关前和入关初,实行兵丁份地占有制,即土地由八旗兵丁占有和耕种。清中叶后,随着八旗份地私有化趋势加剧,清政府被迫改变旗地占有形式,由兵丁占有改为国家直接占有,陆续设立了八项旗租地、随缺地、伍田地等“公产”旗地,以维护旗地的国有性质。但旗地私有化的历史趋势是阻挡不住的。到清朝末年,几乎所有的滚地都已经转化为民间的私有土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对所有制的重要形式之一——个人所有制发展的阶段性以及个人所有制与公共所有制的关系进行粗略地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个人所有制发展的阶段性 同社会生产力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相适应,个人所有制也从不发达的阶段向发达阶段演进。 (一)不发达的个人所有制 所谓不发达的个人所有制有两个方面含义。其一、个人所有制建立在不发达的小生产基础之上。小生产方式下的社会生产,由各自孤立、分散、排斥协作的封闭生产单元构成。此时,社会生产力从系统论角度看,还是一个互不相干但可以简单叠加的生产力系统。系统中的每一单元,个人——劳动者与其全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企业家安德鲁.卡内基是美国现代基金会的发轫先驱,他所揭示的“财富福音”的基本原则,奠定了美国现代基金会的思想基石。卡内基的财富思想有着鲜明的双重特性,一方面他强调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其调和社会矛盾的用心昭然;另一方面他的财富思想大胆而富有挑战性、创新性,倡导科学管理与运用富人的剩余财富以返还社会,取得了长远稳定的社会利益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财富德性是企业家的身份德性。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赋予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家财富德性更多的道德想象力。财富认知、财富手段、财富态度构成企业家财富德性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研判的三大向度。其中财富认知和财富手段主要关乎企业家该如何行为,用以实现财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的理智德性,财富态度则主要关乎企业家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此实现财富的价值性和目的性的伦理德性。伦理德性作为企业家财富德性的基础,确认着企业家财富的目的和归属;以伦理德性为基础且受其制约的理智德性,规范着企业家财富创造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