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大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业和再就业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加快发展的措施来解决.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根本方法,把增加就业与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坚持在发展中增加就业,在调整中促进就业,用发展的办法来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矛盾,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决策导刊》2007,(6):6-7
重庆直辖以来,就业再就业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2003年,1998年大规模组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2003年底地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部顺利出中心,重庆市率先在西部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的“并轨”;第二阶段为2003—2005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从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转向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  相似文献   

3.
<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劳动者失业与再就业问题日趋严重。这不仅在中国,在国外失业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世界范围内严峻的新形势,国外都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本国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这里撷取一些国家在再就业工程中的主要做法,简要地介绍给大家,供解决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时借鉴。 新加坡采用“滚动铁饭碗”调控型就业 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调整宏观经济方案,从财政、技术、产业等多方面采取促进就业的措施。其中“滚动铁饭碗”的政策就是措施之一。他们以充分就业为宗旨,对因产业结构变化而下岗的职工实行有组织的再培训、再就业,以新工种换旧工种,也就是实行“新饭碗”换“旧饭碗”的衔接体制,保证绝大多数下岗人员有重新  相似文献   

4.
<正> 国家计委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从宏观调控方面提出了解决当前城乡就业问题的对策。 国家计委提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缓解困难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九五”期间扩大就业的主要增长点。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再就业工程早在1995年4月就在全国实施了。为什么9年过去了,城镇登记失业率还在上升?相反,城镇就业人数却在减少呢?笔者并不想否定再就业工程9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不容否认,我国就业问题的形势是严峻的,绝不能掉以轻心。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万州区周家坝街道在创建和谐街道的工作中,十分重视和关注就业再就业。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就业再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积极探索就业再就业模式,收到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体制的推进,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税收政策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极大的激励效应。通过相关税收政策促进就业,对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形成一定的政策导向作用,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文章分析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及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现状,并且从劳动供需及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指出了税收对就业的影响,提出了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的一系列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如今就业工作是各个高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自从99年大学生扩招以来,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是呈上升的趋势,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大学生的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在观念转变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就业工作思考和行动,通过一些可行性的办法有效缓解本学校的就业压力。本文将就一些可操作的方面进行一些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2000年本市就业工作的压力仍然较大、形势依旧严峻。因此,2000年本市就业工作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建立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机构运作;继续做好再就业服务中心各项配套工作,加快中心职能转换,努力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向劳动力市场全面过渡。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09,(5):16-17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就业压力明显增加,预计今年一季度将是就业最严峻的时候。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中央到地方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稳就业的措施,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2008年底人保部等三部门出台了“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的“组合拳”。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从今年1月1日实施,它标志着我国就业政策开始逐渐脱离短期性的“再就业”问题,转而关注“后过渡期”的长期就业问题,向着促进就业市场化的方向迈进。2005年12月29日,《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也正式予以公布,并将于2006年3月1日施行。显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海将促进就业摆在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和思想问题。目前,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建立健全社会就业保障系统、再就业培训外,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决策导刊》2005,(11):15-16
一、就业再就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问题 就业问题是全球都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各国都把增加就业岗位,实现更多人就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安居乐业是人的基本需求,一个三口之家,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家庭生活才可能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4.
就业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有效解决就业弱势群体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对有效控制社会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化解我国就业难题,确保就业目标实现的关键。失业是最大的贫困,所以对于就业以及再就业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占世界新培岗位的1/4,对世界发展特别是解决全球就业问题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是,我国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而且愈来愈严重,目前已进入高失业阶段。20世纪90年代,外出农民工已经成为转移农民的主要渠道,国有企业下岗职业就业问题愈来愈难,就其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而言,期望用3-5年的时间解决这一问题是不太现实的目标。政府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所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就业保障,劳动力市场总是存在着失业人员,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力市场。国家只能提供保障人人就业机会平等、不受任何歧视、帮助具有劳动能力者提高就业竞争力、对所有人实行“国民待遇”的政策环境。作者认为,今后创造就业的主要方向是非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并提出三个重要建议:第一,应召开全国就业工作会议,全面讨论中国创造就业的目标,包括城乡就业目标,正规与非正规、固定与灵活就业、暂时与临时就业;第二,应定期公布调查失业率和就业信息,及时发布全国与地方各类劳动力市场信息;第三,促进灵活性、统一性、公平性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实行“平等国民待遇”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建立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政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7.
《咨询与决策》2004,(10):55-55
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严峻的现实问题。特别是1998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部署和要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尤其是支持下岗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一大批下岗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再就业。武汉市地税局近几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践证明,税收优惠政策是促进再就业的强力杠杆。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中小城市处于城乡结合部,其就业空间、就业环境、劳动者素质等存在诸多问题,就业矛盾突出,就业任务繁重。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满腔热情地关心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责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做好。”  相似文献   

19.
袁新 《领导广角》2001,(7):54-55
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目前,上海采取集民智聚民财的方式,大力推出“五人”运作模式来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其做法值得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几年来,由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的力度加大,湖南省靖州县交通系统冗员增多,岗位压力沉重。为妥善解决干部分流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从1995年底开始,靖州县交通系统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了一条创业型再就业之路,缓解了就业压力。 一、分教结合,全方位教帮干部职工 在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过程中,我们没有采取“高压”政策,阻塞言路,而是注意在倾听中了解下情,从牢骚话里掏“真经”,有的放矢地做好下岗分流人员思想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