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广化寺建于元朝年间,据传皇帝之女到此地游玩,不幸病故于此,皇帝对公主无比宠爱,为纪念其女,花重金建一寺院,名曰——广化寺,此寺院有大殿、二殿,并建有两座30余米雷锋塔,寺院气势宏伟、壮观,香火兴旺。寺前500米处有一主持和尚死后埋在寺前称和尚坟,在往前500米有一奶奶庙人称南山,周围几百里到此游览上香,名传四方。大金国十年,双塔重修左边一塔。清代地震倒塌,另一塔1963年被洪水冲倒,由于资金之故,未能修复,人们很是惋惜。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鄂尔多斯中部的伊金霍洛旗阿腾席热镇东南15公里处的甘德利草原上傲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宏大的宫殿,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成吉思汗陵园.这个陵园规模宏大,独具风格,它的主体是由三个相互连通的蒙古包式的大殿所构成.大殿共分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和西廊六部分.这座陵园兴建于1954年春,总面积是5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00多平方米.陵宫坐北朝南,筑在一米多高的长方形台基之上.高26米.顶部如伞盖,上面有俏丽的园柱形装饰品和用黄、蓝两种颜色琉璃砖砌成的云纹图案.下面是双层蓝色的八角形飞檐.在飞檐中  相似文献   

3.
尕米寺,是安多松潘草地早期苯教著名寺院,也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最早的苯教寺院之一。尕米寺藏语全称为“更恰德钦尕米林”,意即“佛法汇集之尕米寺”。“尕米”是藏语,意为安祥欢欣,“林”指寺。  相似文献   

4.
故宫收藏的藏传佛教文物积皇家数百年之精华,无论是在数量、品质、类别等各方面均居全国各大博物馆之前列,迄今保存完整的清宫藏传佛教佛堂更是国内博物馆所仅见.这些文物按照材质和题材分散在多个业务部门的库房中,下面主要按文物类别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塔尔寺概述     
塔尔寺是青海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我国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院是:西藏的噶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札什仑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其中以噶丹寺和塔尔寺最为著称。前者是宗喀巴创造的格鲁派第一个寺院;后者是宗喀巴诞生之地。因此,塔尔寺的创建、发展以及格鲁派在青海广泛传播,都与宗喀巴有直接关系。塔尔寺位于湟中县鲁沙尔西南角的莲花山中,距西宁古城二十五公里,是国务院一  相似文献   

6.
在海拔1200多米的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来乡寺院村土家山寨,有五块能使普通水稻变成香稻的神奇水田。据清乾隆四十年《石柱厅志》上记载;“香稻唯产悦来寺院,此米呈阴色,晶亮;煮饭时香气扑  相似文献   

7.
这是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一个名叫扎布让的小村子。方圆五百多公里,都耸立着外观奇特、地质上被称作“河湖相”的山峦。一百多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碧波万顷的湖盆。村西,隔着热帮沟,古格王宫壮丽的建筑群,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坐西朝东,横卧南北。它脚下是一片好似泉水河冲积而成的绿原。一条婉蜒的黄土古道,连接着一组组各自成方的断壁残垣。那凛然矗立在顶峰的,就是王国核心所在。在海拔三千六百米的高原,它们象世界屋脊的烟囱,孑然而立,宁静,庄严。空旷的集会议事大殿,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建筑,占地约四百平方米。哦,当年满朝文官武将,在这里  相似文献   

8.
塔尔寺座落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之南的莲花山。海拔2700米,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该寺藏语称"震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弥勒洲,为纪念宗喀巴大师于1560年兴建。是青海省最大的寺院,是黄教六大名寺之一,也是藏传佛教高等学府之一。占地500余亩,僧房9300间。整个寺院依山傍水,起伏错落,佛塔林立,经幡飘扬,古树丛林,幽静寂然。由25座小殿堂组成的古建筑群,布局巧妙,形成独特,藏汉结合。它以富丽堂皇的建筑,琳琅满目的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和浩瀚的文献藏书,使寺院成为一座艺术  相似文献   

9.
旦增遵珠  泽拥 《民族学刊》2011,2(4):40-47,93
"夺多"(破戒僧)是藏传佛教寺院里独特又十分重要的一个群体,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历史事务中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是寺院组织的微观参与者。但长期以来这个群体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力图以色拉寺的"夺多"为研究对象,从"夺多"的特质、其存在的原因、其所形成的"陀仓"组织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和评述,以此作为"夺多"研究之一瞥,为今后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做一铺垫。  相似文献   

10.
弘化寺位于青海省民和县东南的转导乡后坪下阳台,是我省早期的格鲁派寺院之一,遗址尚存,有城廓,南北宽150米、东西长260米,占地百亩,现存有明永乐皇帝赐给太子佛的二十四条镶嵌飞龙、黑红色檀香木螺钿护法神床架、“都纲之印”及一块  相似文献   

11.
一、建筑修建寺院本身是一种宗教行为,所以开始从选择寺址到工程峻工,不仅时时伴以各种仪式活动,并且对修建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说来,寺院应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这除了受汉族古代风水观念的影响之外,还出于宗教自身的要求。修建寺院的理想之地应该是背靠大山,襟连小丘,两条河流分别从左右两边流过。寺院座落在水草丰茂的谷地中央。寺院之四极(即东西南北四个方  相似文献   

12.
寺院在藏区是藏族传统文化汇聚之地,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数量庞大、内容繁杂的历史档案.为便于整理、编目、利用,文章根据档案的内容将藏区寺院历史档案分为:综合类、所依类(寺庙建筑)、人员管理类、财产管理类、经济类、诉讼类、文化类.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寺院旅游收入分配问题突出.通过对西藏寺院的调研,发现寺院旅游收入分配中存在居民利益未得到重视;寺院旅游收入差距大,僧人生活补贴相差明显;生活补贴偏高,公益和教育支出偏低;寺院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寺院是宗教活动场所,寺院旅游应适度;僧尼参与寺院旅游获得的是生活补贴,不是薪酬;社区是寺院旅游的基础,利益应得到保障;僧人的补贴不宜过多,差距不宜过大;寺院应进一步增加人才培养和社会公益投入;作为经济实体,寺院财务管理应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史上五大宗教的财产制度大致可分为四类:藏传佛教寺院(包括苯教等各类寺院);汉传佛教寺院(包括道教寺院);基督教教堂(包括天主教);伊斯兰教寺院(包括拱北)。各宗教组织的财产权状况虽各有其特点,但总地看来分两种情形,即僧侣个人私有财产权和寺院公有财产权并存,以寺院公有财产权为主。寺院不仅拥有大量动产,同时拥有大量不动产,成为封建社会财产所有权的重要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的藏族教育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族作为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成员,同其它民族一样,也有自己的教育,也有自己光荣的教育史,只不过她的教育异常独特罢了。对于历史上的藏族教育,解放前后均有识者写过文章,然大多数都是作一些一般性的介绍,而对其当时条件下寺院教育的重要作用,似乎未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笔者不才,拟侧重对此进行些探讨,以作引玉之砖,并就教于博雅。(一)藏族教育之历史概况一谈起藏族教育,首先就会涉及寺院教育。因为寺院教育在我国广大藏族地区有着  相似文献   

16.
巴桑旺堆 《西藏研究》2006,(3):F0002-F0002,F0003
列山古墓葬群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列村,距金东乡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公里,距县城48公里,是西藏至今发现的气势宏大、保存较完好的最大古墓葬群。墓地分布在列山前沿一片较为平缓的坡地上,其墓葬群分布在东、西两区的坡地上,主要部分在东区,约160多座封土墓葬散落在一座座高坡上,依地势而建,背山临河,坐东朝西,或坐南朝北,自然有序,基本布局呈伞形状。其正面沟底是由南流北汇入雅鲁藏布江的金东河。东区还有房屋和祭祀场所的遗址以及一处石碑座。西区面积小,约有数十座封土墓葬。多数墓葬有被盗痕迹。列山墓葬基本形制有2种,即夯筑墓和封土墓,墓的形状以梯形居多,藏语形容其状为“博喀布”,意为“藏斗”倒扣状。其他形制有圆形、塔形等。根据墓葬封土堆面积的大小,墓葬可分为大、中、小3类。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上、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约有10座;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下、占地不足1000平方米的中型墓有90余座;封土边长在15米以上、占地150米以下的小型墓有80余座。墓葬封土最大者,其正面一侧的边长可达66米,封土高达15米,面积近3000平方米。这类封土墓葬前宽后窄,平面呈正梯形,两侧收分明显。封土边长最短者仅2-3米,封土高出地表仅几十厘米。墓葬构筑技术主要采用夹石、夹木夯筑方法,这种方法直至今天仍是藏式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如编号为M2的封土墓属分节夯筑,每节约90厘米,夯土上以石板作隔垫,共有9层石板隔垫(见封二图)。另外小型封土墓多为石土混合堆筑。从东区墓葬群的布局来看,依山而建的墓群中,大墓居高或位于显著位置,最大的几座墓依次坐落于山坡的高处,小墓排列在其前处和左右两侧,右边的小墓葬群临一大块南高北低、走势平缓的坡地。从列村方向顺着乡间小路往东南爬上此坡地,就能从远处看到规模壮观的墓葬群。  相似文献   

17.
位于类乌齐县的祖拉康寺是出生在达咙噶斯家族的桑吉温于1276年始建的。当时修建了“阳宫”寺和“莎玛”寺,并设立了哲学及怛特罗的理论学说机构。1320年乌金贡布又建造了富有艺术风格的“昌吉理殿”,所以祖拉康寺又称“昌吉玛”寺,到1326年正式落典。距今已有7百多年的历史。祖拉康下设3个扎仓、2个拉章。按噶举派规定拥有僧人2500左右,在西藏白教寺院中可算是规模最大之一。这座寺已传承23代法台,在各地有58个分寺,多集中于青海、云南、四川、昌都等地。祖拉康寺建筑面积有2809平方米,共分3层楼;第一层称“条花殿,”墙厚在1.6米以上,高有13.5米。墙外涂有3种竖型颜色,殿内有180根柱子,每  相似文献   

18.
格鲁派在创立后的五百余年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组织机构和严密的学经制度,其中以著名的六大寺院最为典型,成为所有格鲁派寺院的楷模,是藏族地区寺院教育的最高学府。一座寺院犹如一所大学,其中设有专门授习显宗和密宗的显宗学院和密宗学院,授习天文历算的时轮学院和授习医药学的宗学学院.所以,我们对六大寺院的学经制度如果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对整个格鲁派的寺院教育就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一、格鲁派寺院的组织机构 格鲁派寺院的组织机构大同小异。拉萨三大寺的组织机构分拉吉、札仓、康村三级管理。拉吉是由各札仓堪布、堪苏(卸任堪布)组成的磋钦会议厅,是全寺的最高管理机构,推选德高望重的高僧充任总堪布(法台),执掌全寺。总堪布之下有磋钦吉索(总管)、磋钦协敖(总法官,又称大铁棒喇嘛)、磋钦翁则(总引经师)等几个重要僧职人员,分掌全寺财务、僧众纪律、僧众诵经等事宜,对外代表全寺。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万宁县黎族苗族聚居区尖岭山沟里,最近新发现五眼神奇温泉。这五眼温泉分布呈弯月形,大的近1平方米,小的约0.25平方米。它们之间的距离远的有10多米,近的仅几米。温度高的有70—80℃,可烫鸡拨毛,煮熟鸡蛋。温度低的有40℃左右。五眼温泉不管各眼温度高低,周围都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一> 位于滇、川、藏三省交界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是历史上滇藏茶马互市的交通要塞,在州府所在地中甸县中心镇的北面,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这就是康熙皇帝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所敕建的藏区十三林之一——中甸归化寺。中旬归化寺又称噶丹松赞林,兴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初时有喇嘛330名,到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寺院僧侣增至1226名,以后其寺院的僧侣数额一直保持在1200—1500名之间。解放前,归化寺在中甸人民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望,藏家以送子入寺为僧为荣。富裕之户,家家有当喇嘛的男儿。削发为僧者,既出家又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