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麦尔维尔的经典巨著《白鲸》中白鲸的象征意义的研究形成针锋相对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白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象征的运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白鲸的象征解读是可笑的、矛盾的。这种象征意义多义性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折射,它对我们理解《白鲸》的主题和19世纪美国的社会文化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由于选题精当、装帧大方、译文忠实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其中的《白鲸》中译本1957年先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82年又被列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重版。这回重版时,曹庸同志曾“勉力修订,并将多处重译”,使新版的《白鲸》有所改进,然而,仔细推敲起来,仍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一、词义把握不准造成的问题翻译虽不可逐字对译,但单词毕竟是构成句子的原材料,是翻译的出发点。如果把单词和词组的意思译错了,译文就谈不到忠实。下面举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3.
《白鲸》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因其超前性经历了重新评价和阐释接受过程,同时因其复杂性在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接受风貌。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期待视野的历史变迁是《白鲸》的文学价值得以重新认识的前提,而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赋予《白鲸》的开放意义则是该作品与不同时代读者视野融合并产生多重接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出版之初,《白鲸》中的非叙事性内容(语源、选录和鲸学章节)被认为是离题、拖沓,文体混杂,是败笔。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陌生化理论从主题、叙事策略、作者意图及读者对鲸鱼的意义建构等方面考察《白鲸》中的语源,阐释其独有的价值意义,可以为《白鲸》研究提供新角度,展现新价值。  相似文献   

5.
《白鲸》是一座迷人的艺术迷宫,语言晦涩,主题复杂,形式奇特,象征主义应用广泛。本文试从语言、主题、形式、象征主义的应用等四个方面,对《白鲸》作一简要的评介。  相似文献   

6.
梅尔维尔的《白鲸》和杰克.伦敦的《海狼》虽同为海洋小说,但两部作品却有着不同的伦理学蕴含。《白鲸》着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之子白鲸的斗争,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却体现为一种和谐;相比之下,《海狼》中直接描写猎捕海豹经历的篇幅却并不多,它以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了船长海狼拉尔森与其下属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船员自身之间的敌视争斗。《白鲸》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意义,它在一个象征性的层面上表现了美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末期人们内心的自由意志与宗教精神的矛盾冲突;《海狼》则是进入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美国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写照,它关注的是按自然法则进行生存竞争的人们之间的争斗,以及这种争斗的最终精神出路。  相似文献   

7.
《白鲸》是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小说围绕捕杀白鲸这一主题展开,中间贯穿了大量关于当时风土人情、航海捕鲸的描写。自小说问世以来,出现了众多的分析和评论。文章从美国历史文化中所独有的不同民族同性爱恋及“美国梦”原型来为《白鲸》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作一诠释。  相似文献   

8.
从19世纪的美国文学背景出发,对小说《白鲸》所展现的美利坚民族文化色彩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认为《白鲸》突破了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化传统,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美国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谱写了一部美利坚民族的新神话。  相似文献   

9.
《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刊有王炘同志写的《<卞昆岗>和<死城>是徐志摩的译作吗?》(后收入重庆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九月版《诗人徐志摩》一书。)文中写道:“经多方核实,徐志摩根本没有译过《死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贾植芳先生对于徐志摩有一定的研究,对其夫人陆小曼也比较了解,他就曾回忆说:《死城》不是徐志摩译的。” 其实,徐志摩确译过并译完了《死城》,时在一九二五年。  相似文献   

10.
对已成定评的名家名译重新观照和评论,是新世纪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文章以辜正坤译诗《雪夜林边驻脚》为例举证分析,并结合自己的译诗指出辜正坤先生译文可商榷之处,以期为诗歌翻译比较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