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蒙古族的汉文诗歌、散曲创作,是在当时蒙汉文学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伯颜的汉文诗歌、散曲创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作品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色,对其进行研究,对蒙古族文学、蒙汉文学关系及元代诗歌创作等的研究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罗丹 《民族论坛》2008,(4):54-55
元散曲塑造了情真意切的俗女子形象,她们是纯真、质朴的可爱女子,是大胆、泼辣的倔强女子,是直面情欲的率性女子。元散曲女性形象塑造的这种平民化倾向与元代市井生活的繁荣、散曲娱乐交际的文学功能和散曲创作家们的世俗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终元一代,有据可考的散曲家共计有二百人左右,而其中见于记载的西城散曲家就近二十名之多,所占比例之大,令后代学者叹而观之。他们分别为贯云石、马九不忽木、琐非复初、阿里耀卿、阿里西瑛、玉元鼎,大食惟寅、兰楚芳、丁野夫、金元素、金文石、赛景初、吉诚甫、仲易及虎伯恭、虎伯俭、虎伯谦等。这些西城散曲家精通中土语文、深谙汉文化.其作品风格独特质扑自然,语言清俊,真切动人,具有绮丽清新之风格,伙元代”散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数字运用到诗中,有其回定的用法,或单独题诗,或嵌入作品,使得文学作品活跃起来,具有了夸张的效果。数字词沿用了诗中的多数用法,表现了这类词特有的情趣。数字在散曲中的运用,或顺序、或倒叙、或重叠,大大增强了散曲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5.
伯颜作为元代早期学习汉字进行创作的诗人,原系成吉思汗近亲家族人,一生于军旅中,其汉文诗歌主要描写自已的亲身经历。他以得天独厚的军旅统帅生活为基础,创造了《奉使收江南》,《鞭》等不少内容充实,气势雄浑的诗歌与散曲作品。他的诗歌与散曲风格雄健,情调高昂,阔大豪放,气势雄浑,粗犷豪爽,他是元代蒙汉诗歌交流的先河者。  相似文献   

6.
罗丹 《民族论坛》2008,(5):54-55
散曲为元之一盛。其中代言体作品如锦,代言体作家灿若繁星,为元曲一大景观。元散曲的创作概貌为:早期——以词为曲透出尖新活泼之气;中期——全然展现元曲的"蒜酪蛤汤"之味;后期——逐渐雅化中亦留妙趣横生之俗。  相似文献   

7.
明初至弘治末年的散曲发展呈现出了过渡、沉寂、新变的特点。这一由衰微至底谷再至渐兴的演变过程,与当时整个文坛的发展步调大体一致。探究影响这一演变特点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因素,也与文人的身份、地位、心态及文体自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8.
西北回族宴席曲的类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平 《回族研究》2004,(1):104-105
在西北回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数宴席曲。宴席曲的唱词内容十分广泛,涉猎面很广。内容丰富多彩,曲调形式多样,旋律优美动听,朗朗上口,能歌能舞,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曲调的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所有民间音乐特征。根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按照民间音乐基本分类方法,结合西北回族宴席曲的具体风格特征和内容形式,可分为四类:叙事曲、五更曲、打调(也称"打搅儿")和散曲。  相似文献   

9.
贯云石,又名小云石海涯,号酸斋,元代著名散曲家、诗人、书法家,维吾尔族,祖籍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贯云石幼时“神采秀异”,“善骑射、工马槊”,有维吾尔族气质;又“折节读书,目五行下”,受汉族文化熏陶。他年轻时,承袭父爵任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守永州。他治理军队很严格,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但又不愿被军务束缚,过了几年,就将军职让给了弟弟忽都海牙。  相似文献   

10.
获得1997年奥斯卡九项大奖的<英国病人>作为一部独立制片电影,其在艺术上的严肃追求与其商业上的表层附和是并行不悖的.重新审视该片在爱情、婚姻、战争、历史、国家、艺术、自由问题上的深度关注,希图彰显该片独特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