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镇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以市民化为 目标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市民化的本质是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以及不同市民群体之间的社会融合.我国大城市内部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和政府主导的行政社区管理体制为社区治理促进市民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社会资本在居民社会网络和社区认同感方面的作用机...  相似文献   

2.
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了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由于城镇化强制乡村分散居住模式改造为集聚;强制封闭社会空间产生结构性分化;强制农民身份的公民化转变;使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有着复杂的背景。在被动的局面下,城镇化发展出现过渡失序,造成了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困境:治理格局的不稳定,治理主体定位模糊以及治理路径依赖的失灵。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协同治理格局的形成是城乡结合部现代化与城市化转型成功的标志,而主体性动力的不足与文化渗透性动力的缺失,意味着新型社区治理创新的重点是,通过社区主体性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和协同治理理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战略。基层治理创新是解决目前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型城镇化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治理方略问题,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合法性逻辑与有效性逻辑。改善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型城镇化的合法性源泉,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新意”,城乡居民有更多“获得感”是新型城镇化合法性的核心,主动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合法性的广泛社会基础。同时,国家是实现新型城镇化自上而下有效性的总规划师,资源配置的机会平等是实现新型城镇化自下而上有效性的核心,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研究结论表明:以有效性来累积合法性是可持续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在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当前,必须认真总结传统工业化条件下的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通过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等措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中心任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目标相容、路径相通。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大逻辑。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数字经济正发挥着无可取代的战略性关键作用,数字经济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和重大引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推动新型城镇化,是数字经济赋能新型城镇化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内在机理。数字经济助推产业提质增效、扩大城乡消费、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助力基层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是数字经济赋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新时代新阶段,要以强化城镇数字基座类新基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壮大、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数字化赋能推进乡村振兴、数字化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民生领域和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优化数字经济发展营商环境,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在"十四五"时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应用场景支撑,创造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规模、系统性的应用机遇;数字经济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创造了有别于传统城镇化的突破路径.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在发展目标和内在要求上有着高度的契合性、统一性和一致性.本文梳理分析现有研究文献,总结提炼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探索性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深入分析二者融合的现实表现,并结合我国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二者融合的实现要点.  相似文献   

8.
发展总部经济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型城镇化是总部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两者之间存在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和生态宜居等多个内生耦合机制。建立和维护这种耦合机制形成和运行的实现模式包括城市商业游憩区模式(RBD)、城市中央活动区模式(CAZ)以及城郊总部基地模式(ABP)。通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空间配置和企业办公区位思想的转变,促进总部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长期可持续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消除快速城镇化弊端、科学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利用2007—2019年20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的实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低碳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显著抑制了城市碳排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促使试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平均下降了3.02%,并且随着政策的推进其效果逐渐增强。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仅对东部城市、中部城市以及大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通过抑制城市蔓延、促进经济集聚、强化环境规制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多维目标考核,加大节约集约用地与环境监管力度,探索区域间差异化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最终实现城镇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提升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实现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战略举措。相对于传统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公平发展权为核心。四川作为西部后发省份,人口流动是其城镇化的重要因素。针对新时期四川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现实,四川基于人口空间分布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包括:从城市管理的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的转移、"乡村型"小城镇向"城市型"小城镇迈进、合理增设市辖区并谨慎设置远离城市中心区的飞地型市辖区、城乡空间形态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等。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在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必须关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关键问题。只有有效解决现阶段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才能推动城镇化的高效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对现阶段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第一,农民工住房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第二,在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处理上,部分城市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经验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推广;第三,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经济房或廉租房模式,而能否实现这种做法则取决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第四,中央政府应该建立完备的监控和惩罚机制,并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提高地方政府对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重视程度,从而有效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解决好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城市群人口和经济与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小城镇建设短板突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即:坚持新发展理念,走集约式城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为新型城镇化夯实基础;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使城镇化建设更具人文情怀;提高县城建设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1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算,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消费、投资和外向型经济以及经济结构都具有积极正向推动作用,按由强到弱依次为投资、消费、外向型经济以及经济结构,并且新型城镇化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增长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基于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份额以及通过提低、扩中、控高等过程来实现共同富裕两重挑战,阐释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根据新型城镇化的结构转型、人口流动、经济集聚、空间互动、公共服务五大动力机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目标—手段”链条,明确共同富裕目标下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战略要点和政策思路,提出新型城镇化需要以市场衔接适应结构转型、以制度改革推动人口流动、以城乡融合推动集聚经济、以城镇协调推动空间互补、以公平共享优化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15年我国的城市发展方向作出了明确部署,受其影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消除城乡差别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以及土地管理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是当下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土地资源管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土地政策动态构建问题,以及技术手段与治理理念融合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新兴课题,认清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完善土地资源管理改革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在我国城市化已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对以往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城市本质的重大反思,是对以往发展思路的一次重大调整。在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实现过程中,需要将农民工的梯度转移与我国城市的不同层级结构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实现农民工的迁移意愿和不同层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对接,既能使不同的农民工群体为不同层级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又能以恰当的方式实现不同的农民工群体向不同层级城市转移的意愿。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下行趋势存在、“稳中求进”政策导向的背景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传统城镇化已经衍生出大量问题,不具备可持续性,也不体现科学发展思想。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破产,亦为中国推进城镇化敲响警钟。应该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提高整体经济增长质量的突破口,并通过深化理论和政策研究,形成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尚未形成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契合的治理模式,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加剧的区域环境问题,治理方式呈现出问题针对型的碎片化特征,而碎片化环境治理模式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不利于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环境问题协同共治模式旨在建立健全区域环境问题治理中相关各方协商共通的互动机制,实现主体、资源、利益的多元整合。构建协同共治模式,需要加强城镇化规划和环境法制体系建设,以组织结构优化为依托积极推动整体性合作,建立健全有侧重的权责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西部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西部新型城镇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经济、社会、环境、制度和空间结构五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梳理,分析西部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城镇化质量、城镇环境、城镇化体制机制和城镇空间结构四个方面探索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时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与乡村作为社会的“发展极”与“稳定极”,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时空背景,溯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是预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节点的依据;分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战略的实践进路,有助于优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维度上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确定协同发展的时间节点;空间维度上可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载体,把以城市群为主体、大城市为中心、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支点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与乡村连接,优化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