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老年》2007,(11):1-1
一个人想知道天空是从哪里开始的。他首先遇到一只蚂蚁,他问蚂蚁:“天空是从哪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心灵的花朵     
史闻玉 《老年世界》2014,(14):26-26
法国作家雨果说:“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和心灵。”前苏联大文学家高尔基也十分注重人的心灵与品格,他自身便是美德与高洁心灵的践行者。有则故事便能看出他的确是个不为名而骄、不为利而奢、不为荣而喜的人。他的作品《底层》,被搬上话剧舞台。一次,话剧院要到莫斯科郊外一个镇子去演此剧,这是一个寒风凛冽的严冬,人们顶风冒雪在镇子剧院门旁的窗口排着长长的队买票。  相似文献   

3.
我们中国人向来是谦虚的,关于谦虚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比如,某人的儿子考试成绩比较好,邻居夸他的儿子将来一定是做大事的人,他一定会说“不行,不行,瞎闹,跟您的儿子比差得远呢!”;再如,某人的工作得到了上司的赞赏,他一定会说“哪里,哪里”,不像我们以前称之为蛮夷的西方人那样说“谢谢”而心安理得。但是,说儿子“不行不行”的人脸上肯定是挂着得意的笑容无限受用,说自己哪里哪里的人也是转过脸去就把腰板挺得笔直,  相似文献   

4.
王新 《现代交际》2003,(10):31-31
台湾著名作家林青玄出身于农民家庭,对于他的父亲来说,只要儿子能像他一样长得结结实实,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田地里刨食养活自己,还能把这么多孩子养活大,这就是一个奇迹了。 有一天,林青玄和父亲在地里干活,忽然听到从头顶传来一阵“嗡嗡”的声音,他抬头一看,一架飞机正从头顶飞过。他出神地看着飞机渐去渐远,然后对父亲说:“我长大了要到台北去,而且要坐着飞机去。”父亲一巴掌打在他的屁股上说:“孩子,别做梦!老老实实的低头干活吧。坐飞机到台北这事,我保证你一辈子都不可能办到。”  相似文献   

5.
一位山村女教师上公开课,在黑板上写下了“飞机”两个字。学生问:“老师,人坐在飞机的哪个部位?”老师说:“人坐在飞机的翅膀里。”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学生们却深信不疑。因为,这里的老师和学生谁也没坐过飞机。不过,在教室的后面坐着一个经常坐飞机的人,他就是崔永元。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28日,杀害了父母、妻子、两个儿子和妹妹共6位至亲的北京人李磊在三亚被捕,登上返京的飞机前,他回头望了一眼这座以海滩、椰树闻名的城市,似乎在惋惜他的逃亡之旅结束得太快。  相似文献   

7.
在飞机升空的一瞬间,机身有些异样的抖动,但这只钢铁巨鸟还是在惯性中钻进了云层。    天空铺展着无边无际的蔚蓝,但驾驶这架新式战斗机的美国特级试飞员胡佛却对眼前的一切熟视无睹。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他的内心翻滚。这位曾经试飞过几千架次的王牌飞行员,平时最相信的就是自己的直觉。果然,飞机开始急速地下坠,仪表盘上亮起了一盏盏醒目的红灯。刚刚还像一根飘带似的河流,因为飞机越来越低变得波涛汹涌。冷静、冷静……胡佛一遍一遍在心里默念着──自己的生命固然重要,而在一个真正的试飞员心中,这项耗费上亿美元和无数人智慧…  相似文献   

8.
感谢穿帮镜头,它让我们明白,艺术的真实是怎样从破漏的细节中一点滴流失的。《秦始皇》李斯大人要被腰斩了,他非常从容地对儿子说:“今后爹再也不能你一起,牵着小黄狗在城门口散步了。”刽子手举起鬼头刀,砍——的特写。镜头上移,天空,一架飞机掠过……《封神演义》马氏:“嫁给  相似文献   

9.
《职业时空》2005,(15):53-53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注: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相似文献   

10.
在熟人的办公室里遇见他.他很快就切入了他向来最热衷的话题--他的儿子.我们所有认识他的人几乎都能对他儿子的成长史倒背如流.儿子非常漂亮,像他母亲一样漂亮.儿子三岁时就能背诵一百首古诗.儿子四岁时绘画作品就开始得奖.儿子五岁时上台钢琴演奏获专家好评.儿子六岁时已能说出许多哲人似的话.儿子小学一年级就担任了班长.儿子总是把好吃的让给父母,总是抢着倒垃圾……儿子如今小学快毕业了,的确非常优秀,德智体全面发展,绘画及钢琴演奏多次在全国甚至国际比赛中获奖.也许怕人不信,说着说着他就从怀里掏出一把金质、银质奖章给人看.  相似文献   

11.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惟一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五万多人,这父子二人却活了下来,真不知是出于侥幸,还是因为他们“一加一大于二”的信念。1946年,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答是35美分。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应该说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的把手看一看。”二十年后,那位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  相似文献   

12.
认识我的人都夸我有个好儿子,聪明、好学、自立、懂事。他们都说我有福气。儿子今年12岁,可他早已“长大成人”了,因为我从来就没把他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从他7岁上学开始,我就没说过“你应该怎么做、你必须怎么做……”而是说“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告诉爸爸为什么要那样做?……”我从来不让儿子觉得他在替我做什么,他做的一切都是给自己做的。那是你自己的事记得那是5年前,儿子一年级第一个学期考试考了双百,回家跟我说:“爸爸,我考双百,你给我什么奖励?我们同学的爸爸、妈妈都给考双百的同学买许多好东西。”我告诉儿子:“大彬,爸爸…  相似文献   

13.
1儿子3岁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各种机械类的玩具,汽车、坦克、枪支、环形铁道、高架桥之类的玩具,都是他的酷爱。我和妻子带他上街,只要让他碰上这类玩具,不给他买上一件,他就会死乞白赖,拖都拖不走。儿子5岁那年,我采访本市一个车模收藏爱好者,妻子让我顺带着也让儿子开一下眼。在收藏者家中,儿子看见了收藏柜中琳琅满目的车模,登时连眼睛都直了。到后来,他竟然忘了我对他的叮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缠着叔叔给他一辆“样子多乖多乖的汽车”,我见了赶忙制止。一时间,儿子要,别人给,我则坚决拒收,三人拉拉扯扯搅做一团,弄得我好不尴尬。时间渐长…  相似文献   

14.
不知道别人爱情的天空是什么样的,而我和他的天空却时常风起云涌,蔚为壮观。 我们的个性都太倔强。终于有一天,当我们又在为某件事情发生争执时,我说既然我们在一起总是吵架,不如分手吧!大男子主义的他岂能低头哀求我,一转身拂袖而去了。 没他的日子倒也清静,只是当一个人走在街头时会突然冒出一丝冷清的感觉。我想摆脱了这种无休  相似文献   

15.
<正>司老师:此时此刻我坐在飞机上给您写这封非同寻常的信,我儿子就坐在我身边,他脸扭在一边,不停地流泪。我相信这是他一生中最难过的时刻,而且他的难过在无限延伸,也许是一辈子。可我,作为父亲,却没有办法来安慰他,因为没有资格。如果时光能倒流,也许不会是今天这个结果,可是为什么人只有在失去后才能醒悟呢?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与儿子分家已 32年,他借资办厂我全不知情,也从未用过他一分钱。如今他因亏欠借款 5万元弃厂而走,有关部门发文要每月扣我的退休金来偿还,严重影响到我老两口的生活。请问,我应承担儿子所欠债务的连带清偿责任吗 ?袁征凯 袁征凯同志:   如果您反映的情况属实,那么,你不应对您儿子所欠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理由如下:   (1)您儿子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我国《民法通则》第 11条规定:“ 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您与儿子分家 32年,他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因而应对自己…  相似文献   

17.
人生的钥匙     
有一位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成了一名孤儿,孤苦伶丁,一无所有,流浪街头,受尽人间的磨难.最后,他终于创下了一份不菲的家业,而他自己也已到了暮年,该考虑辞世后的安排了. 他膝下有两个儿子,都风华正茂,聪明、踏实、能干.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都认为应该把财产平分给两个儿子.但在最后一刻,他改变了主意.  相似文献   

18.
《金色年华》2009,(1):69-70
本文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告戒儿子:“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快乐,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这是积极的人生观,相信每个人看了都会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9.
伊朗人看到一对情侣情意绵绵、如胶似漆时,喜欢称他们为“麦杰农”和“莱拉”。麦杰农和莱拉的传说,就象我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一样,在伊朗家喻户晓。然而有趣的是,麦杰农和莱拉并不是伊朗人,而是阿拉伯人,是阿拉伯古代民间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那么,为什么伊朗人对阿拉伯的这个民间故事如此熟悉呢?我们还是先从这个故事谈起吧!阿米里亚部落的酋长虽然家财无数,但却因没有儿子而烦忧。他每天敬祷上苍,祈求赐他一子。后来终于生了个儿子,取名盖斯。  相似文献   

20.
开心五分钟     
《伴侣(A版)》2013,(10):63-63
生女儿 一个朋友说,现在生女儿好,生儿子没用。证据是:他有两个儿子,除夕夜,他打电话给大儿子问:“你在哪儿啊?”大儿子答曰:“在丈母娘家。”又打电话给小儿子问:“你在哪儿”小儿子答日:“在丈母娘家。”继而小儿子反问:“老爸,你在哪儿啊?”朋友答道:“我也在丈母娘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