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舒开智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i0001-i0001
梁小斌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单纯、透明、和谐的样式在当代诗歌中独树一帜.通过考察梁小斌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由于长期的"独自成俑"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他的诗歌观念和写作实践经过了从趋向优美到反叛优美的嬗变过程,这使得他成为"朦胧诗"群的一个异数,他的某些观念和实践启迪了其后的"第三代"诗人. 相似文献
2.
刘延福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1):109-112
"天生人成"思想是荀子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荀子将"人文化成"看成诗乐艺术发生的缘由与理论旨归,充分重视诗乐在儒家人格修养以及社会安定、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他的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文以明道"的文艺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峰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109-112
从分析中国古代"镇墓驱邪"观念的起源入手,首先探讨了古人在丧葬文化信仰方面的基本情况,得出镇墓俑的基本功能属性是镇守墓葬、驱邪镇恶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选择镇墓兽、十二属神俑和武士俑、天王俑等几种常见的镇墓俑类别,采用文献资料考证与考古资料印证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了其形象塑造的基本形式,从其外在特征方面细致论证和阐释了其充当墓葬保护神的基本功能内涵。 相似文献
4.
李淑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5):011-017
施蒂纳认为自由和独自性有本质的不同:自由是对异己力量的单纯的否定、摆脱,是毫无实际内容的幻想,是抽象的"人"的自由,而"独自性"则是无限的、积极肯定的,是个人权力和力量的表现。在马克思看来,没有单纯否定的、消极的自由,自由具有肯定的、积极的内容。施蒂纳抽象掉了人的需要的满足和能力的发展等重要因素,把自由变为脱离现实生活的范畴,他的独自性观点带有小资产阶级的偏见。 相似文献
5.
韩国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陕西发现的汉代“裸体俑”有男有女,并且明显地表现出男女性器官的细部,这种现象不但引人注目,而且也常常使人发生疑问。文章对陕西出土的汉代“裸体俑”情况进行了综述,而且对它的性质和作用、价值与艺术的特征也进行了初步探讨。既有趣味性,也有一定的学术性。 相似文献
6.
王廷信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102-104
以往谈及俳优之时 ,多从文献记载来探讨其表演是否戏剧 ,而结果则多猜测。根据临淄东古墓葬中发现的俳优戏俑可以得知 ,战国时期俳优的正式职能尚非对君王进行讽谏 ,而更多的是进行杂戏表演、为人提供娱乐服务。 相似文献
7.
张伟利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49-52
李商隐的诗歌是“优美”的,但其诗歌也有“崇高”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李商隐政治类诗歌的创作中。以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为基点,探求李商隐诗歌中的“崇高”特质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8.
9.
李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6):32-34
许慎认为“成”的本义为“就”。然从“成”字的古文字字形结构、“成”字古义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及“成”的词义引中线索等方面来考察,“成”的本义当为“城”,即用兵器守卫着的、能容纳民众的聚居地。另外,经过对“成”在其基本义基础上 乳形成的一族同族字的考察,也发现这些同族字的意义都与“城邑”义有关,这又进一步证明“成”之本义非“城邑”义莫属。 相似文献
10.
徐拥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
在秦观的词中蕴有一种浓郁的西园情结,表现为对科举功名和文人雅集生活的向往,以期达到入世之志和出世之思完美结合的一种生存愿望.而这种愿望的不可实现又使他陷入到极端的苦闷当中,并对他的词风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桂丽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5):83-88
诗意的栖居和思想都是海德格尔的人的生存样式,它们都归属于存在,受存在的召唤,停留、显现并通达于存在。同时,海德格尔指出了人执着于自身,受自身计算和功用意图的限制,突显了人的栖居的非诗意性以及遗忘存在,从而揭示出生存无家可归的状态,并提出了他著名的天、地、神、人一起存在的世界观。他试图消除人与自然和世界的那种对立的关系。同样,海德格尔分析了从柏拉图以来所有的传统哲学都是主体性哲学的特点,指出了当今时代思想的特点在于不会思,而他的思想是一种显现,是通过绽出生存的方式来显现存在的。因此,思想在海德格尔那既是生存,同时复是现象,突显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划时代性。诗与思被海德格尔通过生存而奇特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高鑫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本文通过对“家”和“言”的重新界定 ,对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提出新论。司马迁自成的是史家 ,而先秦诸子中没有史家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不归属于诸子任何一家。司马迁具有史家特有的强烈的论载历史、保存史文的历史责任感 ;他首次就历史撰述宗旨和目的、历史研究要求和对象以及历史编纂方法等史学理论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史记》为后世历史创作提供了范式。司马迁之史家言 ,是“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文章还对这史家“三言”作了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3.
王保兴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324-326
《史记》中的奇言、奇行,奇人、奇事,可谓是俯拾即是,人们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表象上的概括总结,而忽略了产生该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成一家之言"的推动。本文拟从《史记》的体例建构;素材剪辑;人物选择;人物塑造四个方面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伟利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8(2):49-52
李商隐的诗歌是"优美"的,但其诗歌也有"崇高"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李商隐政治类诗歌的创作中.以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为基点,探求李商隐诗歌中的"崇高"特质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15.
“转识成智”与哲学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汉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6-99
“转识成智”的现代意义在于化知识为能力和德性。哲学与人的能力和德性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使哲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坚持哲学教学中“转识成智” ,就要在拓展理论视野中激发受教育者反思的兴趣 ,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熊海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3):310-313
北宋文人集会盛行,集会诗数量巨大。北宋中期以前,集会诗歌不以人际关系为表现重点。元拓时期,苏门文人的亲密关系与频繁唱和促使集会诗歌渐以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为观照焦点,普遍形成一种“人我对举”的表达模式;发展到极致,即形成面面俱到、揄扬群公的“八仙体”。北宋集会诗中“人”“我”关系的观照视角、表达模式变化显示了北宋诗人对诗歌交际功能加深认识与自觉运用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7.
张美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5-36
作为唐末诗坛成就突出的诗人,韦庄的送别诗不仅写出了离别的苦情,也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与真情,这正是他的行旅诗、送别诗能成为"激发人意"的"好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潘琴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105-107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郑敏在早期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大都属于“独自”式的青春之歌,可“独自”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即进入生命的低吟。在社会与自我、情感与理智的交错中流露出一种忧郁的生命低吟状态,在痛苦与孤独中体味“生之美”。表达方式上,诗人通过直觉意象、意义重构以及自然“流动”与生命“凝定”的诗美方式来展现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9.
王志清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55-60
苏轼“诗主理”具有高度的理性自觉和审美品格。苏轼异乎常人的政治、学术使命感,以道自任的人格理想和人文精神,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上的主理意识也就分外鲜明,也形成了鲜明的“诗主理”的诗学理论:“有为而作”说、“言必中当世之过”说、“以奇趣为宗”说。而他在诗学理论规范下的创作自觉,使其“主理诗”的特征也愈发显著,这就形成了其“主理诗”区别于一般政治诗的理性美质,即写实品格、批判精神、议论英爽。 相似文献
20.
王宇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53-55
一般意义上讲,证成国家的理论是针对无政府主义者对国家的反对,证明国家的存在是审慎理性的,道德上可接受的。大卫·施密茨(David Schmidtz)在其文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