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符号学角度对网络语言旧词新义现象的特点、实质及词义变化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的所指意义与旧的能指形式具有不同程度、不同维度的关联。探讨了旧义与新义之间呈现的一词多义或同音异义的关系,旧词新义现象产生的外在动因——语言符号的社会性,内在动因——词汇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了词义变化的认知理据和具体变化方式:词汇符号的意义在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和模糊性;通过凸显词汇语义框架内的某一要素,或通过概念隐喻、转喻或概念整合,可建立旧的能指形式与新的所指意义的链接。  相似文献   

2.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自出版后,就不断引起语言学家对其思想进行讨论,其中围绕着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展开的论争尤其引人注目。在梳理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对论争的缘由进行了解析,并就任意性与命名说、任意性与理据性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研究发现:一是符号任意性不适合专有名词、人称代词、拟声词和感叹词,原因在于这些词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自然联系。二是任意性与理据性并不矛盾,任何语言符号的产生都是有理可循的,而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但任意性并不等于非理据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文本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结构。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从《红楼梦》文本中截取一个片断,对其作系统描写、分析,可以揭示出文本的能指符号层、所指符号层的构造机制;并进一步指出,《红楼梦》文本多义模式的深层理据在于文本能指、所指符号的多种排列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经过世代相传,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英语也不例外,也是在原有语言基础上,按一定的构词方式结合,因而具有一定的语义结构,是解说词语的理据基础。所谓词语的理据(motivation)是指词形与词义之间的联系,即词义形成的可释性。从理据的角度来说,大部分英语词都是没有理据的,因为它们都是沿袭下来的,任意的语言符号。然而,有一小部分词可以被认为是有理据的,可以很容易看到这些词的词形与词义之间的直接联系。一、英语词语的理据类型一般地说来,不同种语言的理据是不…  相似文献   

5.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说的语言符号任意性是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论证的."能指"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声音,而是声音给人留下的心理印迹."所指"也并非客观存在的实物,而是代表实物的概念.心理印迹与概念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也无理据可言.在具体一门语言内,在象声词等声音符号中的象似性是极低的,但是在象形词、合成词、派生词等书写符号中却有一定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语言符号的非理据性特征基础上探讨文学符号的理据性。文学符号所指意义理据性地依附于能指之中。文学欣赏过程即是文学符号理据拾取过程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词语大部分都是在原有语言基础上利用一定的词素,按照一定构词方式结合起来的复合词或派生词,因而具有一定的语义结构,是解说新词语的理据基础。从词义构成的道理和方式两方面解析英语新词语的理据,大体分为词义理据和词形理据。同样,汉语新词语的理据与词的性质和词的语义结构密切相关。一种语言的理据大小由其词汇中简单词、派生词、复合词数量的多寡所决定。汉语比英语词语理据性强。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以来,语言任意论在语言学界始终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然而,语言在词汇层面并非是绝对任意的,而是存在着明显的理据性。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之间有时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就是词的理据性。词的理据性可分为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文字理据。词的形态理据则是指可以通过对一个词的形态构成进行分析而获得词义。通过对英汉词汇形态理据性的对比研究,能够找出英汉词汇形态理据性的异同,将有助于词汇教学和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9.
说任意性易、说理据性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意说和理据说是关于语言符号性质的两种理论。任意说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可论证;理据说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有某种联系,可以论证。从索绪尔开创现代语言学起,任意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理据说处于被忽略的角落。形成"说任意性易、说理据性难"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索绪尔的巨大影响外,主要还有:任意性与理据性的属性不同;任意性与理据性的理论背景有异;理据考证工作具有相当的艰巨性;现代书籍缺少理据知识的记载;语言研究传统导致了有利于任意说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0.
象似性理论是如今处于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它是指语言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有理有据的,这种理据是可以论证的。象似性理论的研究不仅挑战了索绪尔的任意说更是补全了他的这一学说,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符号的本质和认知语言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很大的价值。在此尝试着以象似性理论为指导,系统地、全面地对正在使用的英语教材——《实用综合教程2》中的英语词汇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词汇的形态、语法、词序、词素、词义、词源等六个方面找出词汇中客观存在的理据,教师运用这些理据进行词汇教学,让学生深度记忆英语词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点”词族的形成轨迹及词义演变为例,以顺向思维方式、语义分析纵横两个角度,深入语素内部,探讨语素A与B的结合理据及它们对词义C的贡献。研究发现:语素义的呈现是一个在组合关系中竞争选择的过程,其结合理据在于语素内部潜在义素的吸引和融合。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可表现为:语素整合特征揭示词义;语素强化特征凸显词义;语素显化特征暗示词义;语素凝结词义参与新词;语素隐喻特征表达词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试论现代汉语方言词语的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理据是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现代汉语方言词语的理据可以分为显性理据和隐性理据两大类。分析方言词语的理据,既要注重共时平面上的分析、概括,又要结合社会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从历时的平面上来揭示其深层的内涵,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不至于错误地理解词义。  相似文献   

13.
词的同一性是分析反训问题的关键。应该从理论上区分语言和言语,把词义理解为语言系统中客观的、概括的、稳定的意义,而不是在具体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临时性的意义;词是共时态的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词义是共时态词义系统的产物,词义的形成受词义彼此之间关系的制约,不能混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应该把作为书写符号的字与这个字所代表的词语区别开来,不能以字为单位来解释反训现象;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系统性,反训现象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类比;词义的发展变化也是有理据的,词义引申不可能产生反义。所以,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反训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日知录》有丰富的词汇、词义研究内容,如解说词源、词的历史发展、复合词构成理据、词义演变、词义分化、词的多义性、词的古义和僻义、复合词的偏义性、古籍正确释义等;这些对现代词汇学、词义学研究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英语是线形拼音文字。如同汉语造字构词具有理据一样,英语造字构词也具有自己的理据。在日常交际中,语言注意的价值在于理性意义(词义),但在语言创造(造词)中,语言注意的价值则在于理据。换言之,用词侧重词义,造词侧重理据。懂得理据,便于掌握词义。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懂得理据,即大脑储存有关信息,就能顺利地解码,即与交际者那样的编码过程重合,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汉语字词与英语语词理据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系统有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研究语词理据,可揭示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作者循着语言系统内部理据的线索,从音义、形义联系的角度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汉语字、词理据与英语语词理据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它们的典型特征,认为汉语字、词与英语词的理据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差异性。根据语言系统外部理据线索,探讨了社会发展对理据的影响及其在认知方法如:视角、突显、细化、整合和序列方面的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说文广义》在汉语词义研究理论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说广义》着眼词的形义变化。词形方面,他揭示出形义相近相关字的内部关系,正定字形;词义方面,他揭示出词义变化的内部或外部理据以及一些词义与汉语化的特定关系。对于词义之间体用关系的认识,是他在汉语词义理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消息”到“信息”──词义的变迁与汉语教学隅例梁湘如语词作为一种表意符号,其“所指”和“能指”是随着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变迁的。“能指”的变化如古代读音与近现代读音的演变以及篆、隶、行、草、楷书字体的沿革,是符号“音响形象”的变化;“所指...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字系统考察 ,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理论只适用于拼音文字系统 ,不适用于表意文字系统 ,汉字———这一有形符号与所指称的对象有着内在的联系 ,非任意的 ,且有其自身的特异性 ,即 :象似性、理据性、文化性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不少词语与释义包含着或显或隐的理据信息,可以进一步分为背景知识型、外来语型、隐喻型、内部形式型和释义型等五类。前三类一般有专门的元语提示词,标释明确。后两类基于语素或"字",是理据资讯的主体;它们有的一目了然、不言而喻,有的却需推求、激活。《现代汉语词典》理据信息表露既呈现出诸如"词的构成语素与词义大体挂钩,许多词的理据因此较为透明"等特点,也存在有"指导目标欠明、分类标准不一、标释手段隐晦"等不足,但整体上符合《牛津》、《韦氏》等国际性外语词典提供词源理据的通行做法,开创并引领了国内辞书界"词义词典"增附理据元素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