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远长 《中州学刊》2007,1(1):10-1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牢固树立生态自然观,促进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牢固树立生态经济观,推进生态生产力与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牢固树立生态社会观,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观 ,重塑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正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意蕴所在 ,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谐。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寻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发展。在储方面的发展中,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因此,强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强调人的发展。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才能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客观现实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 ,一是通过教育和引导 ,增强全民族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 ,摒弃人类主宰主义观念 ,在全社会营造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 ;二是通过制定和完善切实有效的政绩评价、考核、监督和保障等机制 ,使领导部门、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机制体系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现代文明的基本样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内在地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样式。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快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发展模式。面对我国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日益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是矛盾统一体,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就没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但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和环境整体和谐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的矛盾问题,解决好人类对环境利益的公平分享问题,这需要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条件下正确处理资本、体制、文化、民生等制度的创新和改革。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湖北新型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文科 《江汉论坛》2006,3(6):30-35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湖北是工农业大省,也是人口、资源大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湖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前提,它将加快21世纪战略机遇期内湖北的新一轮发展进程,以实现湖北在中部崛起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指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斗争、矛盾和相互关系的调整,而是指将两者之间的矛盾或冲突限制、调整在双方可以承受的适当范畴内,使损失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就没有环境正义、环境秩序、环境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环境资源法学的其他理念,环境资源法律的任务就是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生态秩序.  相似文献   

9.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充分认识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并逐步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论我国资源循环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荣 《学术论坛》2005,(5):85-88
我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的工业化道路,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未经历过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以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发展经济,现有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文章总结了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构建我国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建设生态城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澜 《学术论坛》2004,(2):88-92
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 ,直接关系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避免城镇建设在生产和生活中导致对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系统失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出发 ,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 ,拟构了生态城镇的建设方略 ,即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 ,将城镇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整体融合到生态经济系统中 ,统一规划和发展 ,促进城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青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青海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谋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对此,作者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人口控制与环境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控制是消解人口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环境伦理课题。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数量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同时不断提高人口质量。人类要有效地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就要对传统生育观念进行伦理反思与批判 ,正确认识人口控制的环境道德义务与责任 ,自觉遵守人口控制的环境伦理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原则 ;生育自由与生育控制相统一的原则 ;优生优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是胡锦涛同志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亲自倡导,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统筹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大胆探索试验,初步开辟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物质基础。加强环境保护,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张秋良 《学术论坛》2007,30(11):102-107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洞庭湖水资源资产国有公司、洞庭湖水资源(水权)运营公司、洞庭湖水资源监管局各负其责.共同担负与实施洞庭湖水资源(水权)的运营,这是洞庭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改变过去"多龙治水"状况,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水权市场健康发展的洞庭湖水资源(水权)运营制度框架,这是洞庭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必然然提出洞庭湖水资源立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资源、能源紧张和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下,武汉城市圈成功地被国家选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适应"两型社会"的目标要求,武汉城市圈民营经济必须克服三大障碍,实现三大转型,才能缓解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矛盾,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经济观"的悲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靳文志 《社会科学》2005,3(7):17-21
舒尔茨的"社会经济观"由于过高地估计了人的知识和能力,而过度地否定了李嘉图关于资源环境的早期忧患意识,以及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过度地夸大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支配能力,从而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经济观"的悲怆.  相似文献   

19.
生态农业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会使农业发展有最根本的资源支持。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人类社会的真正文明。为了保持人类的不断进步,就只有协调自身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在实现现有发展的同时,不影响未来的发展。回归现实,在当今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难题中,农业处于核心地位,农业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尤其对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其意义就更加重要。因此,作为以自然资源为基本产出条件的最原始、最古老的产业──农业来…  相似文献   

20.
党政干部生态道德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福才 《理论界》2007,(10):8-10
党政干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头雁,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言人。党政干部的生态道德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通过运用教育、法律、制度、舆论、榜样等手段,对党政干部进行资源、环境、生态、人口、发展、消费等方面的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水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