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道德治理概念的提出,既是直面当前道德问题的一种理论自觉,也成为改善当下社会道德状况、提升道德水平的现实课题。而亚当·斯密对导致道德情操败坏的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惩罚与正义、欲望与良知、报偿与信仰的理论叙述,对当下社会认识各种败德现象的成因以及就解决各种道德问题所能谋求的治理之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2.
冯昊青  郑祥福 《浙江社会科学》2013,(2):106-111,118,160
"共产主义者不需要道德说教"的命题是符合马克思理论的内在逻辑的,因而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这一必然结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具有独立性,它受制于现实社会存在。因此道德问题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现实社会存在的冲突。故以道德说教和道德要求的方式不能彻底解决道德问题,彻底解决道德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变革其根源,即现实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变革的可能限度又最终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彻底解决道德问题的最终途径要靠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道德问题会随着社会冲突的消失而彻底解决,因此不再需要提出道德要求与道德说教。但命题的证成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及其理论是"非道德主义"的,也不意味着对道德说教和规训的否弃,相反,马克思有自己的道德理论,道德教育与道德规训亦有其存在的必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类反贫困的道德理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像当代发展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类世界已经具备了终结贫困的经济可能,但这个可能要转化为现实,还需要更多条件.其中人类反贫困的道德理由建构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人类反贫困的道德理由在于,它是基于对人类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的一种道德实践,是人的道德人性的散发,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政府建立社会公正的政治取向,体现了人类反贫困的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4.
信用是社会交往的必备纽带 ,却不会自动地得到遵守。信用体系出现危机 ,从根本上说 ,是社会中的信任氛围稀薄的反映。信任是应付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社会策略。信任问题的复杂性在于 :它不仅是制度设置问题 ,还更深地关联着社会文化和道德价值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任问题的研究成为多学科共同拥有的一个热点性的主题.综观信任理论的研究,张康之教授从公共管理即社会治理的角度对信任问题所进行的研究以及他所取得的成果,让人耳目一新,其新著<行政伦理学的观念与视野>一书集中地反映了他关于信任问题研究的成果.张康之教授在信任问题研究上的基本特点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来深入地解析信任,把人类不同的信任类型放置在历史的坐标中,进而对信任理论作出了完整而系统的阐述.历史坐标中的信任理论蕴涵了对未来社会信任模式的预测和人类对未来信任关系的美好期望,为公共管理学中关于信任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可以相信,张康之教授对信任理论的贡献不会局限于公共管理学的领域,它必将产生跨学科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将会影响到公共治理的变革实践.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敬畏     
道德敬畏真实而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生活之中,道德和敬畏具有本初的统一性。关于道德敬畏,其主要有神圣性、崇高性、渗透性、超越性等特征。在整个人类道德的发展史上,道德敬畏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前资本主义阶段之畏惧中的服从,资本主义阶段之异化中的崇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自由中的敬畏。道德敬畏的基本功能不仅在于道德自身的超越完善,而且通过个体道德敬畏的确立还起到在现实层面上对个体道德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的强烈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道德不是一般的生存方式,它集中体现着生存方式之"善"。在道德缺失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问题"和"全球问题"的当下,加强道德建设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要真正实现道德之"善"的生存方式,就必须在社会意义上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变革,同时在个体意义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加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8.
网络道德:非实存的规范体系--兼论“网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伟 《社会科学》2002,(9):58-62
网络和现实都是人类生存的境域 ,它们统一于人类的生活世界 ,都是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网络道德”的提出 ,只顾及了网络自身的特殊性 ,而忽视了网络与现实在本质上的同一性 ,不仅无助于生活世界的圆融 ,而且可能在伦理理论和道德实践上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困难。质言之 ,“网络道德”是非实存性的 ,在网络中不存在“网络道德” ,而只有“网德”。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这是一场伟大的历史性社会转型运动,意味着人类历史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启。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民族国家以及民族国家前提下的世界体系,而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将走进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将生活在“全球社会”中。全球社会的建构将对道德和文化提出全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我们在人类的历史遗产中不可能获得的,需要我们去自觉地加以建构。实际上,从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已经带来的社会变化看,正在为我们去建构起新型的道德和文化做出准备和提供条件。全球社会中的道德与文化将是建立在社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前提下的,需要满足社会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人的生活和活动的要求,从属于和服务于人的共生共在的目的,在行动上表现为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0.
论审慎之道德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道德范畴的审慎乃是道德理性的集中体现,包含个体德性和道德思维两个层面,二者在道德实践中实现统一。道德审慎由复杂的善恶矛盾所决定,表现在协调个人善、家庭善与社会共同体善的矛盾冲突中。对伦理学内容进行综合训练以及对现实生活进行道德哲学反思,能够提高人的道德审慎能力。在后现代社会即将来临,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的冲击,强化道德审慎的思考和研究,对人类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是当下审慎研究之最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伦理道德与社会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所特有的产物,因为社会生活需要依靠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从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纪律。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无不反映出与道德伦理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伦理学史不仅仅是伦理学的学说史。它是人类自我道德确证的历史,是人类追寻现实世界中完满和谐关系的历史,是人权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道德意识内在逻辑发展的历史。从上述四个方面追寻伦理学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所标示出的人类道德意识的进步,将使我们对伦理学史的研究有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对伦理学史本身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叶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检省以及对自身存在境遇的反思。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对全球问题的关切、对人类共同困境的忧思,使二者在表现出巨大理论分歧的同时又体现出了相当的兼容性。而在现实层面,全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纠结、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生态与政治的纠葛,使生态伦理遭遇无法突破的现实瓶颈。寻求生态问题上的道德共识,依托生态道德的传统资源,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生态伦理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 ,理论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的重建论 ,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的重构论 ,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的共振论。对于上述论点 ,笔者在此不想展开分析 ;但是 ,上述论点的共识之处在于 ,对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思考问题是现实和紧迫的。从理论上思考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键问题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均有系统的论述 ,即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基本理论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 ,科学地解决了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恩格斯经典性地指出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 ,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吸取自已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5.
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实现哲学思想根本革命变革的标志。它作为一门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或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基础。我国的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种伟大实践,其理论基础当然也只能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并没有穷尽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理;相反,它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社会与人的科学方法论基础。它要永葆青春活力,其内容就必须随着人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体制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它就不可能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方法论基础。因此,关于体制改革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可以大致分解为这样两个紧密相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下网络空间道德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的治理兼具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价值旨归上,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的社会共治具有以共治求共建、以共治求共享、以共治求善治的目标追求。在现实诉求上,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的现实治理困境迫切呼唤社会共治。但是,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的社会共治目前还存在着公众参与网络空间道德问题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科学技术支撑网络空间道德问题治理的能力有待提升以及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社会共治的协同保障机制缺乏等现实困境。因此,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的社会共治需要从巩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激发公众的主体性意识、加强媒体的监督性效能、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性作用和推进制度的系统性支持等方面入手,推动有机互动、联防联控的网络空间道德问题社会治理共同体尽快形成。  相似文献   

17.
道德代价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它既不会被消灭也不可能自动消除。其原因既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本身的二律背反现象,也在于人性自身的复杂性。但更重要的,在于现代性生产方式本身的宰制。  相似文献   

18.
杨义凤 《兰州学刊》2013,(7):155-158
学界关于如何增强社会信任的做法长久以来存在争论,或者主张从制度的层面加强信任建设,或者认为应从道德约束的层面进行。但是,在这两种建构观的作用下,目前信任危机依然严重。如何突破?科尔曼和格兰诺维特分别提出了信任产生于人际互动的观点,给予我们启发。但人际互动中的信任毕竟是在微观层面,它能否扩展到宏观层面值得反思。如仅停留在微观层面,其发挥的作用无异于道德约束。而在转换成功的地方,则类似于哈耶克所说的"扩展秩序",将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文章即是基于以上立意对信任建设进行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竹徐   《社会科学研究》2014,(2):141-144
探究“道德”概念的进路根据学科之区分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而站在哲学史层面去考究,无疑是将“道德”与人类智慧之思维牢固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基于此种尝试的“有益性”与“现实性”,四种不同哲学进路背景下对“道德”概念进行的剖析方才得以可能,这四种进路是:形而上学路数、经验主义(功利主义)路数、理性主义路数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路数。通过对四种不同哲学进路下“道德”概念的剖析,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认识到这一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发展与演变,并为当下中国社会之道德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前见与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江汉论坛》2012,(9):33
编者按:德性伦理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探讨人类高贵的灵魂与幸福的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论本身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德性伦理研究之所以会成为当代国际伦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当代人类的社会实践隐藏着深刻的道德危机。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丧失,道德的普遍性遭到质疑,道德主体与普遍的道德原则之间关系紧张,多元无序成为当代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