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已在全国颁布与实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也在全国得到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单项制度亦在不断健全与完善,相互之间也越来越衔接与配套,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已步入了制度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
万鑫 《社会工作》2009,(17):7-7
制度建设是社会救助的首要前提,是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困难群众的一项基础工作。有制度作保障的民生问题,才能得到长效解决。对此,江西省新余市从城市低保制度实施开始,就非常注重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并为农村低保的建制工作率先在全省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诚然,收容遣送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救助性,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关系、法制建设、政府职能的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人口流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建构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了我国社会救助体制,规划了针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宏伟蓝图,对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领会《救助管理办法》的精髓,对我们做好工作切实维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郭明霞 《社科纵横》2005,20(3):106-10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确立了广大农民群众在新中国的领导地位,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前年未有的制度基础和历史条件。建国后的农村社会救助经历了五个阶段,建国初期的大规模紧急救助;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农村社会救助;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社会救助;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社会救助。这些历史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物质上和实践上的准备,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存在的问题、缺陷和不足,需要改革和创新,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成为新时期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曾在视察烟台市社会救助规范化工作时坦言:“烟台的民政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是当之无傀的。”的确,为了规范创建于1996的社会救助制度,1998年,烟台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以“完善三个程序、抓好三个落实,实行三个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三个三”规范化建设活动;1999年,又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社会救助规范化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形成了救助机制社会化、操作行为程序化、管理手段科学化、工作队伍专业化的社会救助新格局;2000年,烟台市将夯实基础,加大措施,狠抓规范,整体构筑社会救助规范化格局。…  相似文献   

6.
保障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是社会保障法的理论基石,该人文精神决定了公平是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而分配公平则是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法的现实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国这个正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无力去追求分配结果的绝对公平,只能以追求生存权利的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权利公平体现在社会保障体系设置上,即应以社会救助为基础,社会保险为核心,全面构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基础,是保障公民生存权的底线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应该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新年伊始,四川达县立足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采取“四到位”举措,认真做好了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一是组织领导到位。达县县委、县政府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实行每月考核评比两次、媒体曝光和末位检讨制,加大了督查工作力度;二是制度建设到位。达县民政局从加强基层窗口行风建设入手,建立了临时性应急救助机制,着力规范了救助行为、上岗执法纪律和救助管理工作规程,完善了施救人员登记管理制度,增强了救助工作人员主动、及时救助的意识;三是硬件设施建设到位。为了密切掌握求助对象的生产生活情况,实现跟踪救助服务,达县社会救助站专门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按编制好的程序,将求助对象基本情况和施救情况录入微机,逐步实现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四是施救措施到位。该县采取定期、  相似文献   

8.
李学举部长曾在全国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实质是一种社会救济的长效机制,解决的是困难群众天天困难的问题,使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制度保证。应该遵循“单项突破,系统完善,点上突破,面上扩展”的思路,使各单项社会救助制度互通,互联、互补,构成一个有机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一、全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方面,从救助体制上作文章,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将现行的救助政策进行科学的整合,制定和完善生活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科技救助制度、司法援助制度和其他临时性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城乡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他们有什么困难,就给予什么样的救助,真正做到为民分忧、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使他们充分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从救助方式上找突破。建立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以灾害救助、农村五保、流浪乞讨救助为重  相似文献   

10.
灾害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灾害应急机制为主体,社会动员机制相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救灾应急预案,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建立完善以灾情预警监测评估、灾害紧急救助、灾区恢复重建、灾民生活救助和应付对灾害社会动员等为主的灾害救助制度,开展城市灾害紧急救助试点。进一步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和装备建设,建立  相似文献   

11.
窦玉沛 《社会福利》2011,(10):4-5,1
着力战略研究意义重大 首先,开展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研究,是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逐年扩大,迈入了法制化的轨道;社会救助已做到了应保尽保,救助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慈善事业的影响力也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郭明霞 《社科纵横》2005,20(5):137-138
社会救助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保障制度,它起源于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出于人类恻隐之心或宗教信仰而对贫困者施以援手的慈善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逐渐地走向成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中国古代的济贫思想与实践及近代中国的社会救济制度,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产生过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关注民生,始终高度重视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小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随着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完善,受益人数持续增加,补助水平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吕学静  吕茵 《社会福利》2004,(10):11-13
目前,我国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为核心,以其他各种临时性、突发性救助制度作为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可以说我国向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又跨进了一大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又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而社会救助的多样化原则,则为我们建立一个公正、积极、高效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韩作珍 《社科纵横》2007,22(5):21-22
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甘肃省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应从政府救济和社会救助两个方面入手,构筑包含生存权益保障系统、生活支撑保障系统、突发应急保障系统、时令解困保障系统、特殊补充保障系统与外部环境保障系统六个方面完整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刑事被害人实施社会救助。但存在的问题是:在治疗费用、生活照顾和心理救助方面考虑不够。完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在医疗保险制度中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也属于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建立刑事被害人生活照顾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心理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7.
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新的救助制度适应了社会公平、民主和人性化发展要求,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称赞。然而,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思维观念等诸多因素,出现流浪乞讨人员增多,特别是职业乞讨、强讨恶要、跑站骗助等行为严重干扰了救助工作秩序,救助难、安置难成为制约救助工作的瓶颈。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救助的概念及原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子系统,是现代国家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它对于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至关重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救助就是公共救助。目前,国内学术界很少使用公共救助的概念,也未对社会救助和公共救助做具体区分。在本文中,我们使用社会救助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9.
建设前提: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积极转变观念,推动角色转换 2003年,<救助管理办法>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建立了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这一转变让许多职工不能接受.  相似文献   

20.
祁靖 《社会工作》2009,(6):39-42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生、社会稳定密切相关。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救助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在社会救助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能否进一步发展、完善,关系到广大人民能否分享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成果。本文主要从我国社会救助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出发,探讨了我国社会救助实施过程中几个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