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阮籍的审美理想蕴含于他的诗文之中.他的审美理想集中表现为在和谐的社会群体人际关系中,追求自我个体审美理想人格的自由无限境界.阮籍的审美理想同儒家的审美理想、庄子的审美理想都存在某些相通之处,但就总体而言,与二者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阮籍的审美理想与其拥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矛盾,决定了他的审美理想只能是虚幻的心灵寄托。  相似文献   

2.
整理阮籍《大人先生传》和其他文章中的人格类型,我们可以看到,阮籍理想人格的系统是由君子、圣人、大人、至人等四个类型组成的结构,君子和圣人是现实世界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具有现实的意义。君子为低次的人格类型,圣人是高次的人格形象。大人和至人则是理想世界同类型的理想人格,缺乏现实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其理想性弥补了现实世界中自我丧失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3.
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本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人格建构"其实是个体"自我品质"与"自我行为"的不断建构过程,由于个体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中的"榜样群体"、"教养方式"、"人格典范"不同,导致了儿童在社会化中所获得的"人格烙印"也就不同。笔者根据长期的跟踪调查与行为研究,将儿童社会化"人格建构"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烙印"分为:类植物"人格烙印"、类动物"人格烙印"、传统"人格烙印"及理想"人格烙印"。  相似文献   

4.
在无常中追求有常——阮籍理想人格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由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先生对阮籍《咏怀诗》中多见的“常”字的解释提出问题,进而从无常的政治、无常的人生、有常的清贫生活、有常的理想人格四个方面展开论证。采取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对阮籍八十二首五言《永怀诗》作了深入考察,同时采用知人论世,诗文互证等方法进一步探讨阮籍理想人格的本质内涵。认为阮层的理想人格实由庄予“至人” 理想深化而来,同属虚幻,是一种心理困境下的自我解脱。  相似文献   

5.
阮籍从崇儒转向拜道,以放荡不羁、不拘礼法的思想言行抗争司马集团势力。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人格理想的形成是客观现实与独特个性相碰撞的产物,也是外在思想影响与内心冲突相结合的结果;理性分析其人格理想对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阮籍人格的双重性及其思想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史籍记载,阮籍不止以其玄学思想,而且更以其行为方式的旷达纵放著称于世。这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乃是阮籍早年儒家式的理想,因受现实的压迫而无法实现的产物。这是阮籍内在理想人格与外部人格形象的分裂,即“本我”与“自我”的分裂。这种分裂,双重的人格的产生,除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外,也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冲突、熏染  相似文献   

7.
阮籍的美学思想由前期充满儒家经学实用的美学思想蜕变为后期庄学色彩浓厚的逍遥美学思想。它的蜕变与玄学思潮的影响以及魏晋朝代交替的残酷斗争息息相关。后期的逍遥美学思想是阮籍引庄入儒、引庄释儒,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到实现个体心灵的自由,以庄子逍遥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从而为中国逍遥音乐美学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阮籍人格由三重构成,即作为传统儒士的真实自我,作为魏晋名士的现实自我,以及作为文学家的理想自我-“大人先生”,这三重自我之间张力的失衡。导致了阮籍人格的焦虑与分裂。这种士人人格在士大夫文化史上具有典型性,其中所包涵的现实悲剧,人生伦理以及内在超越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人格向审美人格的生成,生存智慧与诗性智慧相融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与近现代心理学人格概念突出个体抽象的人格特征不同,儒者人格以人生哲学的人格意识所包含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为基本内容,是仁的生命体认和礼的理性自觉二者的有机统一,并通过个体人格成长过程的展开完成对普遍性的生命存在体认,以支持人生的理想追求和转化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在儒家境遇中,宇宙浑然一体,必然由主体自我重新建构,才会形成道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李长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批评家,以人格论批评著称于世。他以西方美学与文学批评理论为参照,对中国古代人格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建构了现代个体人格论,对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鲁迅等伟大作家的人格进行了深入体察和阐释。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意义在于他不仅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批评方法,更在于通过对伟大作家人格的追寻,探寻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方式,重振民族精神。可以说,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过程就是他追寻理想人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