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则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弄清楚汉语各地方言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了解各地方言如何反映地域文化,是研究方言、文化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汉语方言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汉语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地域文化在汉语方言中的反映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新田南乡土话是湖南“湘南土话”中较有特色的一种,土话中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湘南土话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特点,这些特点包括:显示“南楚”方言地域特点、山区丘陵区农耕文化特点、双方言区特点、与少数民族杂居的特点、特定的风俗心理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对德兴市普通话高频使用与方言文化多样性萎缩个案的考察表明,导致方言文化多样性萎缩的原因是多样的。深层原因在于方言作为交际工具文化其固有的特性与社会的开放、方言人群频繁跨地域流动的现实需要不相容。表层原因是普通话的通行挤占了大量方言使用的空间和人群。同时,方言文化多样性萎缩与普通话通行之间的关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常还表现为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间接原因是普通话的推广。  相似文献   

4.
施蓉 《云梦学刊》2004,25(5):127-128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是语言的地方变体。研究方言对于探究民族语言的历史成因意义重大。同时,作为地域文化现象,方言与自然地理环境、行政建置、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和人口异动等都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因此,方言研究成果历来是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其他一些综合学科的基础素材  相似文献   

5.
辛儒  孔旭红  邵凤芝 《河北学刊》2008,28(2):201-2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推动文化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方言是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民族多样性的文化、捍卫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本文就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以及方言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当前中国亟待保护方言,并就其保护与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有关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东北俗语集锦》是任胜才经过十多年对东北方言的实地考查和搜集整理编纂而成,共收入词条5568条。这部方言辞典类的工具书,对东北方言文化的拾遗抢救及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对东北方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的了解和认知,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和探讨,都具有不可多得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方言的运用越来越成为我国当下喜剧电影中的一大热点与亮点,方言运用的喜剧效果主要来自于其通俗化的话语表达、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及方言表达与影片中小人物身份的深层结合;在喜剧的背后,方言的运用又蕴涵着多重的文化指向:理想主义色彩下的道德指向、地域亚文化背景下的生存幽默以及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杂语狂欢。虽然方言的运用给喜剧电影带来了生机,但过度泛滥的方言运用会带来市场局限性忽视影片内容。  相似文献   

8.
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关于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宏观研究,概略地说明了各大方言区在六个方面的不同表现及其与地域文化的历史背景的关系:方言的结构体系是多层次的整合,有的单纯些,有的较驳杂;方言区内部差异的大小则造成向心离心之别;从方言的分布看,有的扩散,有的收缩;方言接触时强势方言和弱势方言有不同表现;方言的应用有的很活跃,有的正在萎缩;方言的演变则有快有慢。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变体是语言一般概念的具体表达。语言变体在使用中不可避免地折射出文化背景,地域方言具有地理特征和生活方式背景,社会方言反映出阶级地位、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等文化特征,语域里包含着人际关系、称呼、问候等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0.
从湘方言词语看语言对文化的反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红 《船山学刊》2001,(2):35-37
从湘方言的一些常用词语入手,分析了湖南的地理气候条件、传统文化、经济发展诸多文化因素在湘语中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湖湘文化是长期以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是湖湘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风俗、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等的总和.湖湘文化统一于中华民族文化,也区别于中华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如个性鲜明的湖湘人物特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本土方言的运用及良好的精神品质等等,在周立波小说中也蕴含着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北方说唱艺术与地域文化特征研究——以天津相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北方说唱艺术繁盛,说唱艺术又与地域文化密切相连。地域方言是影响说唱艺术的主要因素。中国北方自古农耕文明发达,有相同的文化历史积淀,方言上又具有同质性,以天津相声为例,可以明晰地发现说唱艺术与地域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并能挖掘出曲艺艺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共生历程。  相似文献   

13.
方言谚语的地域文化解读——以醴陵方言谚语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岚 《船山学刊》2009,(2):41-43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醴陵方言是湘东地域文化的产物,其谚语深刻体现了湘东的农耕文化精神.反映了儒家文化思想对湘东地域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14.
方言指的是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语言.推广普通话与正确使用方言并不矛盾,方言在特定场合具有自身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文学方言具有凸现人物形神、传递别样情致和承传地域文化三种主要作用.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方言文学与正统文学交互作用的历史,晚清以来方言文学以京语文学、吴语文学、粤语文学发展最为充分.世纪之交再次掀起了"方言写作"的浪潮,表明了当代作家找寻现代汉语写作新的话语资源的自觉与努力.方言文学前景看好,但也面临困惑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方言语音相关度计算与亲疏关系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湖南各县市方言语音特征数据库 ,并利用数据库计算出各县市方言相关系数 ,利用相关系数进行方言亲疏关系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湖南方言可以分为西南官话区、赣语区、老湘语区、新湘语区四个大区 ,客家话区和湘南土话区没有明显聚合成片 ,少数方言点的区属与已被接受的区属结论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山西方言与文化综合研究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汉语方言的研究在以前的基础上走向了深化,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现代汉语方言的研究和现代流语通语的研究一样,大多是在西方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进行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描写和切分,不太注意方言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研究。大体上说,人类语言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种方言与其赖以生存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但是,这种“非常密切”,到底密切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来揭示。  相似文献   

17.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东北方言不仅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 ,也反映了汉民族的迁徙轨迹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互相融合的历程。东北方言中的风物词语、习俗词语、地理名词、口语中的音译词不仅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也是东北多元民族文化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18.
方言是普通话的地域分支,是一种社会现象。探究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对于我们了解含蕴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极具帮助。就东北方言本身而言,它不仅与普通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现象。它既是一种地域情结,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众所周知 ,语言是社会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 ,也是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是地域性的社会交际工具。客家方言是汉语南方一支分布地域很广、使用人口较多的方言。广东东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是使用客家方言最集中的地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地域性的方言同样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客家方言记载着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文化 ,客家方言的研究和客家文化的建设 ,以至客家地区精神文明的建设 ,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宏扬客家文化传统 ,阐发客家文化精华 ,都离不开客家方言的研究。当前国家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民族共同…  相似文献   

20.
方言和普通话相比,具有非主流性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多元开放的大文化背景下,以方言为载体的地域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尤其是影视创作领域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发展,这与方言在艺术中独特的表现力分不开。但各地区的方言文化在开发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南方某些方言地区如赣、湘、客家等的非主流语言文化并未能获得与其他方言文化相等的话语权,因此,如何开发它们成为本文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