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伯仲雍奔吴揭开了吴国历史的序幕,先秦典籍如《穆天子传》、《论语·泰伯》、《楚辞·天问》、《左传》、《国语》等对这件事都肯定不疑,但又都未指明太伯仲雍倒底奔到了什么地方。到了汉代这个问题变得明朗起来了,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周本纪》:“二人亡如荆蛮。”王充《论衡·遣告》:“太伯觉悟,之吴越采药,以避王季”。韩婴《韩诗外传》:“太伯反吴,吴以为君。”西汉学者几乎都认为太  相似文献   

2.
说吴族     
研讨吴史、吴文化者大多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语:“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着重点为笔者所加,以下同)这一说法,历来被奉为圭臬。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诸如:按历史时间估算,周  相似文献   

3.
句吴族源族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吴,又名攻敔,工渔、攻(五五)、攻■、攻吴、邗、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曰:“句音勾,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耳”。可见句吴是自称而不是他称。  相似文献   

4.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大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此乃吴人、吴地、吴国以及吴文化之名号的由来,笔者深觉此说与客观史况不甚合符,且其蕴含的内涵颇有可说者,现提出管见以求教于方家。一、诸家之释“吴”关于“吴”字,历来释家甚多。《说文》曰:“吴,郡也”,又“姓也”、“大言也”;《汉书·地理志》曰;“吴,会稽郡、吴县”;《释名》曰:“吴,虞也”;《集韵》、《韵会》、《正韵》曰:“吴,音吾,国名”;《方言》曰:“吴,大  相似文献   

5.
吴地人士与东吴兴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吴政权的创始人孙坚,相传是春秋时吴国名将孙武的后代。孙武的儿子孙明,食邑于富春,从此孙氏就成为吴郡富春人。①孙吴立国很大程度上依靠吴地人士,他们是东吴政权的重要支柱。吴地人士的进退,直接影响东吴兴亡。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一、吴地历史地理范围的由来及其演变吴,也叫句吴,本为古国名。《史记·吴世家》载:太伯、仲雍“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正义》云:“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索隐》引《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从以上各种不同说法,可知吴地之中心当在今苏州。  相似文献   

6.
太伯让国奔荆蛮 ,建立句吴 ,传布北方先进文化 ,为人所称颂。《史记》创立“世家”体例 ,《吴太伯世家》列为第一 ,使太伯事迹之记载更加完善、充实 ,使其形象更加完美、高大。其中寓含了司马迁对“义”、国家、文化等观念之认识。  相似文献   

7.
吴国和越国,都是建于长江下游的国家。据《史记·吴世家》记载,周太王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继承权给弟季历,“乃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吴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始渐强大,都姑苏(今江苏苏州)。据《史记·越世家》记载,夏禹的五世孙少康,为了“奉守禹之祀”,封其庶子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自号子越。越先后为楚、吴属国,越君允常时,拓土始大。当时,我国历史已进入了春秋后期,而刚刚兴起的吴、越两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中才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8.
1992年11月浒墅关真山发现一座春秋晚期大墓,《苏州日报》随即发表了《真山——吴王陵?》的特写专稿,这一特大新闻立刻引起人们的关注。真山墓主是谁?真山是否为吴国王陵区?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苏州作为吴国都城并不始于太伯奔吴。《世本》称“诸樊徙吴”,而汉代《吴越春秋》及以后的史志都说是阖闾使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营筑新城,奠定了今天苏州城的基础。由于迄今为止已发现的  相似文献   

9.
周代立国于江南的姬姓吴国,被称为“荆蛮句(勾)吴”、“夷蛮之吴”,句吴即吴。吴人语言是“夷语”、“夷言”。他们的“夷语”言吴成“句吴”。古代吴、虞等字同声相通,铜器铭文句吴作“句吾攵”、“攻吴”或“攻■”、“工■”等。吴国开国君主吴太伯自号的句吴,即其父周太王亶父所封的东吴。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到吴王夫差自言吴为句吴,就是他们的吴人方俗语言把“吴”说成“句吴”。这“句吴”的“句”和铜铭“攻吾攵”、“工■”的“攻(工)”,是吴人言“吴”的发声,正如汉唐以来古代学者解释的“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句吴即吴,是国号,也是地名。吴取名于“天虞之山”即大吴山,含义为大。“太伯之封在西吴”和句吴的吴义“即鱼”、句吴是“句族为吴所并”以后的命名、句吴是“文身”之意等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以吴太伯作为《史记》三十世家之首,旨在弘扬太伯、季札的让国精神,以天下为公的社会道德理想之光照亮历史。传记中关于吴国后期骤兴骤亡的历史记载,为后代提供了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者在叙事方面方面也颇具匠心。  相似文献   

11.
西周吴国的史事,见于文献记载又较为集中的,汉以前主要是《春秋左氏传》和《国语》。而有系统的记述,那是汉人司马迁的《史记》。袁康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在某些方面比《史记·吴太伯世家》要详尽一些。《诗》、《论语》、《公羊传》、《谷梁传》、《逸周书》、《世本》、《古本竹书纪年》、《战国策》、《墨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有零星的片段的论述。金文也提供了些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2.
孙武故里在哪儿?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存史料,记载孙武事迹较多较早的是《史记》和《吴越春秋》,两书皆出于汉代,距春秋末期较近,应当是可靠的;但《史记》说“孙武齐人”,《吴越春秋》说“孙武吴人”,这是因为孙武不是世居吴国的吴人。如《孙子叙录》卷一第一页所指出的:“孙子本齐人,后奔吴,故《吴越春秋》谓之吴人也。”孙武是齐之何地人?先秦史书记载,直到宋代欧阳修等撰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编著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问世才肯定“孙武为齐乐安人”。《新唐书》卷七十三  相似文献   

13.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春秋时期吴国贵族公子季札访问鲁国,欣赏保存在那里的周王室的乐舞时,对诗、乐、舞依演奏的顺序发表了一系列评论。《史记·吴太伯世家》也录用了这段记载,文字未有大的出入。季札的这段评论很值得重视。应当说它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篇绝无仅有的比较系统比  相似文献   

14.
先秦吴国的历史,人们论述较多的是春秋后期,也即吴王阖闾和夫差在位期间。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吴国的文治武功达到顶峰,另一方面则是文献的记载比较集中和系统。但对于寿梦以前的吴国历史却不甚了了,有人甚至称自太伯、仲雍南奔立国至其十九世孙寿梦上台的六百年间是一片空白。随着现代考古事业的发展,吴国的文物屡有出土,这就为我们了解寿梦以前的吴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笔者不揣浅陋,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这一段历史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史学界对吴国建立的疑义分别作了论证:(1)关于<史记·吴世家>的记载无古籍的依据一说,历举本证、他证十余条确凿的史料,证实<吴世家>所记,是持之有故的,是可信的.(2)太伯的先世,即古公的迁徙周原,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所得,都有力地证明今周原存在先周文化,周太王由邪迁至岐下是无可置疑的.(3)南吴和北虞的关系.周章和虞仲同时受封,一封在夷蛮之吴,一封于周之北故夏虞.各不相干,也没有孰先孰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吴越风俗考     
“吴越”是为地名,当指春秋时代崛起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句吴、于越二国的疆域所在。其中心地区包括今江苏省的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根据《左传》、《史记》等书的记载,吴是由南下的姬姓周人与当地的土著“荆蛮”结合而建立的国家。《史记·吴世家》索隐云:“荆者,楚之旧号……,蛮者,闽也,南  相似文献   

17.
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写于各类祠庙的楹联往往对祠庙所祭人物有着相当精确的评价.本文立足于接受美学理论,从楹联角度审视吴太伯在二千年历史中的接受历程,反思其不同时代的政治观念、文化观念和文化视野,从而对<史记·吴太伯世家>作出某种补偿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一、句践的改革和越国的兴盛春秋时代,王室衰微,大国争霸,首先是齐、楚争霸,其次是晋、楚争霸,再次是秦霸西戎。春秋中期,出现了两次“弭兵之会”,宋同晋、楚等签订和约,相约互不加兵。春秋晚期,地处东南地区的吴国与越国,相继强大起来,加入了争霸行列。《越绝书·越绝外传本事》云:“句践之时,天子微弱,诸侯皆叛”。同样,吴、越两国也争战不已。《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云:“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  相似文献   

19.
关于春秋五霸,历来说法不同。近见张有智同志《“春秋五霸”正名》(载《山西师大学报》1986年1期)一文,提出了“看其是否号令诸侯,处于称霸中原的盟主地位”的衡量标准,认为春秋五霸应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闾、越王勾践。读之得益非浅。惟关于吴国,文中一方面肯定阖闾是五霸之一,一方面又引述史料,论证吴王夫差通过黄池之盟取得霸主之位。这显系自相矛盾,必然引起读者的疑虑,因而有必要澄清。  相似文献   

20.
自异载孔子生年之《史记》问世,二千余年孔诞之争不决;然,《史记》“鲁襄公二十二年”者,何所据源,诚当考辨析明之。考《世本》载记孔子生年说,纯系子虚乌有。至今所见文献,可为《史记》“孔子生年”载记之源者,惟公、谷二传《春秋》耳;不过司马迁之误解《春秋》历纪,乃助后世曲纪孔子生辰千有余年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