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从莱恩的存在心理学角度,通过分析和研究《收藏家》中主人公克莱格的反常行为和心理,揭示克莱格自我分裂这一主题。指出克莱格的自我分裂体现在,其一,他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出现分裂;其二,他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自我缺乏存在性安全感,没能与他人及外部世界建立一种积极,生动和健康的关系,而把自己囚禁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来维护自己不确定的自主性,最终导致了自我的分裂。  相似文献   

2.
从莱恩的存在心理学角度,通过分析和研究《收藏家》中主人公克莱格的反常行为和心理,揭示克莱格自我分裂这一主题。指出克莱格的自我分裂体现在,其一,他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出现分裂;其二,他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自我缺乏存在性安全感,没能与他人及外部世界建立一种积极,生动和健康的关系,而把自己囚禁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来维护自己不确定的自主性,最终导致了自我的分裂。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又译《捕蝶者》)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处女作。通过从家庭、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导致《收藏家》中男主人公克莱格的悲剧根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家庭和社会是导致克莱格悲剧的外部根源;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克莱格性格的畸形发展,是其悲剧的内部根源。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名作,一经问世就获得了成功。存在主义作为二战后的主流哲学对于该小说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书中的主人公米兰达和克莱格的创作皆体现了作者对该思想的理解。对于二者最终迥然的命运,本文运用存在主义自我选择理论对比揭示,善于选择并且勇于承担责任是米兰达实现自我的基础;而克莱格没有进行选择,毫无责任感导致了他的迷失。此外,文章对米兰达能够坚持自我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挖掘:其一来自她长期形成的独立的思维;其二来自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社会和家庭严酷的现实以及当时存在主义思潮的盛行。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还发现,自我选择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现实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弗洛姆的人本主义心理分析方法揭示出福尔斯的处女作《收藏家》(1963)中貌似专情温柔的男主人公克莱格的性格结构是以破坏性为核心的囤积性格、受虐—虐待症、恋死性格的混合形态。他象征着男权社会的恶、自由意志的恶及辨证的恶。  相似文献   

6.
他者理论是后殖民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德国、日本两国为背景,对小说《舞姬》中主人公的他者建构行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探讨了精神他者和物质他者是怎样被建构和反抗建构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7.
理查德.赖特的抗议小说《土生子》在20世纪30、40年代备受美国读者的青睐,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同于美国传统黑人形象的“新黑人”———小说主人公别格.托马斯。他试图通过暴力来赢得白人对他的关注和本民族人民对他的敬畏。本文将试图从心理、社会和哲学三个不同层面对别格的异化现象进行剖析,从而发掘他个人独特行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蒙太尼里:一个灵魂终生不得安宁的人祝远德蒙太尼里是小说《牛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作者在他身上所花的笔墨仅次于主人公牛虻而与女主人公琼玛平分秋色。我国评论界对这一人物的研究往往只浮于表面,结论常使人觉得缺乏说服力,因为他的某些行为很难用“虚伪”、“腐朽...  相似文献   

9.
《呼啸山庄》是一部著名的小说,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深刻的描述了一段执着痛苦的感情,其间的爱恨交织震撼人心。小说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女主人公凯瑟琳的错误选择和希刺克厉夫疯狂的报复,还有就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他们产生的身不由己的影响。希望这样的作品能够给世人以启迪,让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阿·马依柯娃的一封信中曾谈到《白痴》女主人公娜司泰谢·费里帕夫娜征小说中的重要地位。他说:“《白痴》中不是一个主人公,而是两个主人公。从作品中的地位来看,不次于梅思金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娜司泰谢·费里帕夫娜。”从小说的情节构成来看,娜司泰谢·费里帕夫娜的悲剧命运是形成小说情节的基础和核心。正是女主人公的全部行为,有层次、有节奏地推动着、决定着情节的发展,直到终篇。  相似文献   

11.
《厄舍府崩塌记》是心灵恐怖大师埃德加·爱伦·坡的经典之作 ,小说力图体现主人公人格的分裂和瓦解过程。对于故事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者以及对应着玛德莲破棺还魂这一情节的中世纪传奇《疯狂的遭遇》 ,学者们一般认为那只是作者为了制造恐怖气氛而采用的文学手段。按照荣格及纽尔曼的原型理论 ,叙事者和《疯狂的遭遇》不仅是全文的有机构成 ,而且在揭示小说主题的过程中还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问题的核心》主人公斯戈比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悲剧人物 ,他具有强烈的怜悯之心和帮助别人的愿望 ,然而这却成了导致他自己毁灭的致命弱点。从社会、心理和宗教三方面分析了斯戈比的悲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小说《紫色》是美国当代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重要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布鲁斯音乐和蓝色为基调的象征意义写作策略,对小说中几位黑人女性代表耐蒂、莎格、索菲亚进行了生动的性格描写。作者在小说中重点描写了女主人公茜莉的姐妹情谊,茜莉的宗教信仰独立和经济独立。小说的结局是主人公茜莉最终摆脱男性压迫。小说《紫色》的结局给现代女性一个启示:那就是现代女性只要努力奋斗,就可以从精神上、经济上独立,并最终得到自我解放。  相似文献   

14.
《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两部小说跨越了时与空的界限,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从乌托邦文学角度阐述二者的契合与相异之处。契合主要体现在二者都是通过小说主人公到海外游历的奇异的经历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二者均属乌托邦文学。而两位作者的经历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是造成两部作品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出版于20世纪初并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极强的社会意义闻名于世界文坛。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马丁·伊登悲剧一生的描写,在美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以他独特的声音道出了对美国社会的叩问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本文尝试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中主人公的双重成长并分析了影响主人公成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出现于五十年代中期的《红豆》,多年来对其中涉及的情爱描写,小说的主题思想一直有争议。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宗璞的《红豆》从爱情的角度分析了男女主人公的思想行为,探讨了小说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尔德的《夜色温柔》自出版以来,一度被评论界冷落,被认为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品。原因在于当时的评论界把这部作品只看作是作者的一个自传。但对《夜色温柔》的文本作深层分析后,不难看出这部小说的创作受到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的巨大影响。因此这部小说不应该从作者个人经历或是从社会意义的角度进行剖析,必须从人物的心理入手。依据荣格的“情结理论”和“人格面具理论”,对小说男主人公狄克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表明《夜色温柔》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心理学价值,是对二十年代美国人灵魂深处的刻画,昭示了现代西方人深刻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毛姆最具争议的长篇小说《面纱》作了三种解读:从男主人公瓦尔特的角度来说,小说撕破了这个“白求恩”式人物的高尚面纱,展现了善恶界限的模糊与人性的不堪。从女主人公凯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讲述女性对自我的艰难探索和体认的小说。凯蒂在历经磨难后揭开了生活的华丽面纱,领悟到能够给予女性彻底的安宁与自由的不是罗曼蒂克的爱情,也非某一种宗教,而是生活本身的重量。而从作者毛姆的角度再回窥文本.他写作此书的契机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哀恸情绪。对于凯蒂最后的升华,多年挣扎于自身积郁的毛姆没有把握,因此他难以给出一个自然有力的结尾。毛姆挥刀卸去了芸芸众生的伪装.却无法剥落生在自己脸上的面纱.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吉姆爷》小说主人公性格的二重性入手,探讨了其性格悲剧的深层原因。由此,引发了对该小说叙述结构特征的多重分析,即:不仅主人公性格具有对分与聚合的双重性,而且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甚至读者也具有类似的特性。进而指出该小说作者藉此形式写作的特殊含义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主人公西门庆及其周围的人物,一个个都是唯利是图、任性纵欲与传统道德文明几乎绝缘的半人半兽。他们的行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剧变,表现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共同的规律。作者未必意识到这一点,但他现实主义的描写,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巨大的认识价值。本文想就小说所展示的人物行为,围绕商品交换原则的扩张、传统道德的沦亡及其背景、原因,对《金瓶梅》的思想认识价值,发表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