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田琳  陈生真 《民族论坛》2013,(11):30-31
苗鼓不仅是苗家神韵所在,更是苗家文化的精髓。点点鼓声中,不仅能凸显苗族人民沉稳中透着灵气,纤细中显出坚韧的性格特点,更是苗家儿女心声的流露,情感的宣泄。历经千百年风霜岁月,湘西苗族鼓舞而今己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跟很多正在博物馆慢慢老去的非遗项目不同的是,今天的吉首,今天的湘西,还有很多热爱苗鼓的人。记者最近在吉首街头随意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的市民,他们用动人的舞姿和朴实的语言,传达着对苗鼓文化的热爱。  相似文献   

2.
《民族论坛》2012,(3):12-16
苗族鼓舞《迎宾鼓舞》 作为本次专场演出的开场舞——苗族鼓舞是以鼓为乐器和道具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  相似文献   

3.
《民族论坛》2012,(4):40-41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久远,自古以来,鼓舞表演就包含了苗族人民虔诚信仰和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与外来势力的斗争和反抗封建朝廷的过程中,苗鼓曾对民众起到了巨大的号召与激励作甩。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艺术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和创新发展是国家政府和人民群众面临的一项严峻的工程.本文将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起源、特征和生存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提出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新路径.希望能够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艺术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和创新发展是国家政府和人民群众面临的一项严峻的工程。本文将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起源、特征和生存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提出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新路径。希望能够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民会在他们劳动之余,吹起芦笙,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本文主要分析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总结了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指出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的不足,并在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艺术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7.
唐方科 《民族论坛》2004,(11):30-30
鼓舞是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独特舞蹈艺术,也是湘西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盛行于湘西自治州吉首、凤凰、花垣、保靖、古丈县境内,多在庆年或请神时表演。庆年时表演的鼓舞俗称年鼓,一般从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时间内表演;请神时表演的鼓舞俗称神鼓,大多于秋冬时节椎牛、椎猪隆重举行祭祀活动时表演。苗族鼓舞表演奇特,风格独具,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商周时期,其文化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了苗族鼓舞,并有了传…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进行了考究。实地考察了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方式、传承体系、传承人等因素生存状态,分析苗族鼓舞的生态样式及其成因,对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思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在现代文化展演中我国鼓舞艺术也在不断变迁发展中,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鼓舞艺术也经过了有效的调适,更加适应现今社会发展。鼓舞艺术是我国苗族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而且苗族鼓舞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早在古代唐朝时期就有击鼓歌舞文化的内容,其鼓舞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鼓舞艺术的变迁和调适过程也是经过了多种的挑战,本文就根据不同的鼓舞表演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在现代文化展演中鼓舞艺术的变迁和调适,从鼓舞服装道具、鼓舞表演动作、鼓舞表演形态的变迁和调适进行研究,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鼓舞艺术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琼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27-128
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在现代文化展演中我国鼓舞艺术也在不断变迁发展中,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鼓舞艺术也经过了有效的调适,更加适应现今社会发展.鼓舞艺术是我国苗族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而且苗族鼓舞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早在古代唐朝时期就有击鼓歌舞文化的内容,其鼓舞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鼓舞艺术的变迁和调适过程也是经过了多种的挑战,本文就根据不同的鼓舞表演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在现代文化展演中鼓舞艺术的变迁和调适,从鼓舞服装道具、鼓舞表演动作、鼓舞表演形态的变迁和调适进行研究,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鼓舞艺术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苗族锉花,是以独特的工具和加工工艺在纸上锉出具有纹样图案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不同于汉族民间剪纸的独特艺术样式,它是用凿刀锉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苗族锉花的出现不仅成为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最直观的物象媒介。湘西苗族锉花,传承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着锉刀下的湘西风情。  相似文献   

12.
湘西苗鼓是苗族人喜闻乐见的乐器,在苗族传统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苗鼓的研究历史悠久,本文拟对湘西苗鼓的称谓、源流、分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田茂军  张程 《民族论坛》2013,(11):18-19
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苗鼓之家——吉首市文艺路,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设在市文化馆宿舍一楼的一个角落。这里是依靠在一楼宿舍搭建的一个简易教学场所,20多平方米的面积,摆了十几面红色的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鼓舞传承人,64岁的石顺民和她的女儿时红英正忙着挪移苗鼓。年过花甲的石顺民化着淡妆,穿着一身紧身衣裤,神清气爽,衬托出婀娜曼妙的身姿。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位艺术家的优雅与热情。  相似文献   

14.
吴刚 《民族论坛》2013,(11):10-11
第一次听到苗鼓,是在200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当600位苗族同胞携500面火红的大鼓徐徐登场时,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让我对接下来将要表演的这套苗族“撼山鼓”舞充满了期待。等到鼓声响起——那雷霆万钧、震撼山岳的鼓舞声浪仿佛瞬间将我淹没,全身的热血和精气,似乎也随着这鼓点在激扬与贲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现象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对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以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为例来探讨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的互动现象,强调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艺术,又能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吕洞山地区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水田河、葫芦、夯沙三乡镇苗族聚居地,这里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苗鼓文化。它以其多样的表现形式,丰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认识已年近花甲的石远抛大姐,说她由一个热爱苗族鼓舞的普通市民,成为一个热心能干的吉首市老年宫心连心苗鼓队的队长,很了不起。趁国庆之假,笔者与石大姐进行了一次较长时间沟通,原来我们知晓她在艺术舞台上风光靓丽的一面,却不晓得舞台之下的她,也面临那么多无能为力的烦恼与无奈。笔者在这里实录大姐的自述,让大家了解一位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喜乐与忧烦。  相似文献   

18.
苗族银饰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装饰纹样受宗教、审美、图腾等影响,既是本土文化的缩影,更蕴含着浓郁的民俗观念和民族信仰,反映着苗族人特有的审美情调。本文对重庆苗族银饰纹样的造型和审美内涵展开分析和研究,对推动重庆苗族银饰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造型特征、构成法则、表现形式、形式规律、表现手法的角度归纳重庆苗族银饰纹样的艺术特征。通过解读重庆苗族银饰纹样的美学意蕴,提出苗族银饰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开发意义,促进重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对其他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天琴是壮族布傣族群的民间弹拨乐器,是该族群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天琴艺术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在乡土社会中传承,近年来又在都市社会中传播并进入学校课堂.对天琴艺术的传承方式和传播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苗戏之乡──花垣县麻栗场镇老寨村,是座落在武陵群峰中的尖岩山下的一颗苗乡明珠。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人民利用自己创作的苗族戏剧艺术,播文明之种,引致富之风,使老寨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老寨村被评为“全国农村卫生示范村”;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双文明建设奖”,省文化厅授于的“先进农村民间剧团”等殊荣。解放以后的老寨人,终于用苗鼓打出了苗家人的勤劳勇敢与开拓进取;用苗歌唱出了苗家人的丰足生活与美好未来。苗族是酷爱艺术的民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老寨苗族艺人石成婴根据汉语方块字表意特点,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