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团结愈紧,力量愈大。”这是朝鲜族的一句谚语。它生动地告诉我们,民族团结的紧密程度,是与它所发挥出来的力量相一致的。云南省绿春县大头大队的苦聪人,过去常年栖居于深山老林之中,过着刀耕火种、采果捕兽的生活,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内能够种上了自己的水田,掌握  相似文献   

2.
霜重色愈浓     
每年深秋时节,枫叶便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赋予大自然既浓又美的色彩。那么,在寒霜面前,枫叶为什么会变得红艳艳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的春天,住在天上的一位仙女,羡慕人类劳动生活,偷偷到了人间。在一座景色秀丽的山上,碰到一位勤劳、朴实的牧羊青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仙女和牧羊青年结为夫妻,相亲相爱,男耕女织,生活得十分美满幸福。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来到了。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玉皇大帝派来的天兵天将,硬把仙女拖回天上去了。牧羊青年思念妻子,  相似文献   

3.
“每每忆及您,我的眼睛变得湿润起来……您的一举一动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您让我懂得了如何帮助、关心他人,让我懂得了人世间充满了爱。” “我想对着苍天,对着大海,在世界上空大喊一声‘妈妈’。我想让全世界的人知道,我有一位多么善良伟大的妈妈!”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我对甘肃省委党校关连吉教授、宁夏社会科学院马平二位先生谈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参加中国驻印军在印度、缅甸学习军事的事。二位先生都鼓励我把这段历史写出发表。我很高兴。但是,事隔50多年了,我那时所写的片断日记、收藏的零星军报和记载对日作战的两本书都丢失了。现在连这两本书的名字都想不起。我个人所经历的事,人名、地名、  相似文献   

5.
《民族论坛》2012,(4):39-39
迄今为止,我已有5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经历,我每年提交建议、议案平均在14件以上,大部分得到了重视和采纳。如我所提的关于加大力度突出解决林农因冰灾返贫的建议,在党中央、  相似文献   

6.
接到编辑部的电话,约我写篇关于侗族“油茶文化”的文稿,我欣然从命。作为一个生在侗乡、喝侗族油茶长大的侗家人,我熟识并嗜好侗族油茶,我的生命与侗族油茶有着难解的情结,我甚至认为我和我的民族的和善与宽容、执著与勤奋,甚至镇静中的憨朴等,都是侗族油茶给“泡煮”出来的。我今年已经四十有三了,除去离乡到外闯荡的11个年头之外,茶龄已愈30年。记得小时候,每当天色蒙蒙亮,油茶的浓香便满木楼、满村寨地弥漫开来,我的母亲站在木质吊脚楼下,向睡在三楼上的我喊上几声:“幺呀,起床吃茶读书去啰!”我一边应答着母亲,一边懒…  相似文献   

7.
从盛传到淡忘杨进铨突然,不远处一个老太太摔倒了。我急忙过去扶起她来、她用惊异的眼光瞅了我半天,说:“中国”?我听懂了,她的意思是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自豪地点点头。她马上话多了,叽哩咕噜地说了一大串,我在莫斯科呆了一年,半听半猜她的意思,是说我是干什么...  相似文献   

8.
凡一平 《中国民族》2008,(12):88-90
这个宛如一口锅的村庄是我发现的。 我跟着摄制组,坐着车,在崎岖、蜿蜒、陡峭、刺激和危险的村级公路上爬行,去寻找一个跟我的小说描写一样的村庄。我的小说现在已经变成了剧本,马上要摄制为电影了。小说或剧本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而又盛开着木棉花的村庄。我们要找到这样的村庄。  相似文献   

9.
我和苗绣     
曾丽 《中国民族》2010,(3):58-61
接过父亲终其一生心血收藏整理的苗族服饰,转眼已7、8年了。父亲曾宪阳被誉为“中国苗族服饰收藏第一人”。而身为汉族的我,常常被收藏界误以为是地地道道的苗族。不过,我不得不承认,在苗族文化浸染中,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民族。无论走到哪里,我的眼光总是离不开苗族服饰,尤其是她那惊艳世界的苗绣。关于苗绣,我想,不仅仅一本书两本书就能讲完的。对于我来说,恐怕我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去给所有在我的博物馆里,被这些美丽精致的苗绣倾倒的人们讲述这一文化遗产的来历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2007,(8):64-64
我在北京生活20多年了。比在内蒙古生活的时间长,但我写蒙古高原的人和事比写北京的多。我说不清是因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心里埋藏了一些歌,有一天,当我能够唱的时候,出来的声音是内蒙古高原的。  相似文献   

11.
那里的天最蓝,山最高,寺庙最多,地域最广阔,风情最独特,人也最纯朴憨厚……这就是我心中的西藏。长久以来,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以其独有的粗犷、神秘和古朴、自然,深深地诱惑着我,使我自1987年第一次踏入这片地域后,就像进入梦境一样,再也无法醒来。于是,两次、三次……直至今日。也许寻梦的时间太长,我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雪域之梦使我无时不沉浸在无穷的回味和享受之中,即使梦醒了也还想回到梦中去,次次梦都有新感觉,回回梦都令我激动不已。是的,因为梦里的一切都是真的。在圣城拉萨,不论你…  相似文献   

12.
春 下了一场细雨, 把草木救活了。我一 直听见一个人附在我 耳边悄悄说:草绿了, 草绿了,点葵花,种豆 豆…… 于是我走出户 外,暖暖的风一下子把我包围了,像一群毛手毛脚的孩子突然围住了一位叫做枯树根的爷爷又抓又挠……我睁开眼,吃惊地看见,山坡上的索索草绿了,田野里的麦苗儿绿了,公路两边土壤里的打拉拉秧、猫耳朵草绿了,沟渠两边的柳树也绿了……该绿的全绿了。世界多么好,蓝天,白云,红日头……它们在我的眼中单纯极了,似乎它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一副人的柔肠。我听见风把庙山顶上挂在木杆上的那一口薄薄的铜铃摇得…  相似文献   

13.
坨坨肉的名字有种蠢荫感,我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印象并不好。那是2007年的秋天,我作为一个体验者去参加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彝族的一个节日活动。活动举办地在一个中学操场上,乱糟糟的满山遍坡都是人,中午吃饭也不是桌餐,而是发放馒头和肉。我裹挟在人群中,领到了一大坨肉。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这就是坨坨肉了!生平第一次吃到坨坨肉,可费了我一番功夫。它就是一块方方正正、煮熟了的猪肉,缺滋少昧并且是冷的,关键是它还硬得像个橡胶轮胎。没有别的可吃,我也不能辜负主人美意、浪费食物,就一路走一路努力地撕咬咀嚼,腮帮子肌肉都快抽搐了才把这坨肉干掉。路上看到一个本地小孩也在拿着一坨在啃,半个小时后他还在那里孜孜不倦,就好像游牧地区的小孩拿着坚硬的奶豆腐慢慢吮吸咂摸一样。  相似文献   

14.
独自坐在窗前,透过手中香烟燃起的袅袅青烟,望着洒落在面前的一片清冷月光,我不知为什么想起了生与死的问题,从而想起了我相继逝去的三位亲人,那种挥之不去的、刻骨铭心的感受,又一次激荡在我心中,使我不禁潸然泪下。 我的姨夫故去时是我从警的第七个年头。姨夫是一位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公安,一生清廉、刚正不阿,他故去时家中没有留下一件令人羡慕的东西。他给我的印象是又敬又怕。记得小时候我到姨夫家中,对他的一身警服总是非常着迷,大沿帽更是爱不释手,总把它戴在自己头上站在镜子前,这时我真感觉自己是正义的化身,但姨夫…  相似文献   

15.
2002年8月29日,是一个令我永志不忘的日子,我接到了湖南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多么来之不易啊!这一刻,占据我整个心胸的,是黄伯伯资助我上学的一幕一幕。那是在6年前的暑假,我小学毕业,并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全县最好的中学--蓝山二中初中部,成为犁头瑶族乡自1981年成立以来第一个考入县重点中学的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我高兴得直想跳。可看见父亲母亲那紧锁的眉头,我高涨的求学欲又急剧地降到了冰点。我出生在蓝山县犁头瑶族乡,这是一个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电话的“三不通”边远山区乡。由于地处偏远,经济十分落…  相似文献   

16.
“保护、开发和利用西部的人文资源”,最近我一直在想这个题目。我们研究人类学,研究人的文化。人的文化今后最高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吃饱穿暖了之后,就要进入一个艺术境界,文化里面的最高一层领域就是追求美,追求艺术。我从1984年、1985年就开始研究和注意西部问题,当然,我那时想解决的还不是艺术问题,而是怎么让西部人民吃饱穿暖的问题,因为我一辈子的目标就是“志在富民”。1938年我写了一本书叫《江村经济》,最后的结论就是,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贫穷,就是生产力太低。我们中国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下去,就必须提高我…  相似文献   

17.
一、难忘的尊师 艰苦朴素以身作则的张养吾院长 我在西北民族学院读书时,正值张养吾同志任院长。张院长艰苦朴素、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老八路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我以后的求学和工作生活。张院长经常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朴实而严厉的话语至今还回荡在我的耳畔。不仅如此,张养吾院长还经...  相似文献   

18.
走进边城     
自从细读了沈老的《边城》,一方世外桃源便铭印在我的心底。常常遐想;我能身临其境吗?在不经意的梦里,却要投身边城了。是梦吗?  不是。湘西特有的奇山秀水,在汽车左弯右拐时,展现在我应接不暇的眼幕里。突兀的石山上,旁逸横空的树木,如团团绿伞临风飘展。树以山为体,山以树为衣,繁枝密叶间隐约可见铁灰色的石壁,真是欲藏犹露,含蓄极了,隽永极了。  汽车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走,沈老笔下古典的边城渐渐从梦里向我走来。我想吮吸她的晓风晨露,我想触摸她的落霞晚景,我要贪婪地让她空灵的山空灵我的思绪,清秀的水清秀我的双…  相似文献   

19.
陈杰 《民族论坛》2009,(10):8-9
记得中学时代无比憧憬大学生活,而当踏上大学之路时,面对繁杂的社会,面对陌生的人群我知道将有着更多的狂风与骇浪等着自己去迎接。然而,一年的时光让我发现预科给予了我太多的幸福和欢愉。在这里,我告别了飞扬跋扈年少轻狂的往日,在这里我编织着自己浅蓝色的梦,抒写着自己如水的青春。  相似文献   

20.
·肃清百年匪患·   1949年 7月常德市刚解放时,国民党不甘心失败,连续派飞机轰炸,我家已经疏散下乡,唯独我没有走开, 15岁就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军。我很高兴,这里官兵平等、团结友爱,尤其是当官的平易近人,当时教导队大队长、教导员看到我年纪小,常叫我“小嘎子”,还问我为什么要参军 ?我回答很干脆:“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他们听了哈哈大笑。   在常德东门教堂集训不久,就动员我们去湘西,这时父母犹豫了,说湘西土匪多,还是不去为好。但我还是去了。出发的时候兵分两路,一路是每人发一枝枪跟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