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东西.盐的种类可以分为井盐、海盐和湖盐.云南自古以出产井盐而著称.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也是目前民间井盐制作仍在流传的重要区域.云龙县境内以诺邓为主的井盐制作,仍为当地民间制作,并主要用于腌制诺邓火腿及村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本文主要以诺邓井盐传统技艺为例,来叙述民间井盐的发展历程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东西。盐的种类可以分为井盐、海盐和湖盐。云南自古以出产井盐而著称。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也是目前民间井盐制作仍在流传的重要区域。云龙县境内以诺邓为主的井盐制作,仍为当地民间制作,并主要用于腌制诺邓火腿及村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本文主要以诺邓井盐传统技艺为例,来叙述民间井盐的发展历程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开发对于中国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而言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手段,符合民族文化变迁规律,更是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一个千年古村——诺邓白族村的发展为例,在保护诺邓白族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瑰丽的自然景观中,探索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云南诺邓历史上同时存在两套丰产仪式:一套是接水魂仪式,以祈求卤水丰旺、井盐丰产;另一套是舞龙求雨仪式,以祈求雨水(淡水)丰沛、农耕丰产。从井盐生产的实践理性看,卤水与淡水之间构成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两套丰产仪式的并存看似是相互矛盾的。看似相悖的两套丰产仪式要诉诸文化理性的解释才能得以全面理解。在文化理性的观照下,这两套丰产仪式的共存并不矛盾,它们祈求的是包括自我与邻人在内的整体丰产。  相似文献   

5.
云南白盐井"有盐在先"、"皆以盐故",因盐形成"以卤代耕"的盐业社会。在白盐井盐业社会中,盐经历从自然之物到意义建构,到地方文化符号生成的过程。盐的传说、信仰与仪式,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白盐井民众观念意识的表现形态。当地盐业社会传说、仪式与信仰对盐这一地方文化符号生成与演变的过程,也正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地方社会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话盐     
古今中外人们都很看重盐。司马造在《史记》上曾记述这样一段:“兴涣盐之利,齐以富强。”说明战国时代霸王之一的齐国,主要以盐兴国。人类和盐的关系在于生活中离不开它。清代王世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写道:“盐:咸凉。补肾、引火下行、润燥祛风、清热渗湿、明目杀虫、专治脚气。和羹、腌物,民食所需。”咸是百味之首,能刺激味觉、增进食欲,纵使是山珍海味,没有盐也会索然无味。用盐或盐水腌  相似文献   

7.
自贡“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本文首先对自贡盐文化做简单的概述,然后挖掘自贡盐文化中的美术资源,最后探讨自贡盐文化融入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以及路径,阐明了自贡盐文化对幼儿美术活动的教育意义,其中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以创造能力,使幼儿热爱生活,保护并传承“盐文化”。  相似文献   

8.
哀牢地区是一个产盐之地.和昆明夷一样,哀牢夷也是一个善于煮盐的民族.通过语言学上的对比研究,《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提到的哀牢夷的语言“隆”字应该属于藏缅语.哀牢夷是古羌人的一个支系.  相似文献   

9.
盐粮交换在西藏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在封建农奴制度的旧西藏,或在平叛改革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这种交换形式一直存在,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研究西藏经济状况,盐粮交换是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此作一概述,供有关方面参考。一、落后的西藏社会经济西藏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缓慢,平叛前还处在封建农奴制度时期。封建农奴制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青海,最迷人的东西是盐。面对5800平方公里,白茫茫人迹罕至,寸草不生的察尔汗盐湖,壮族副研究员谭月罴,他爱。盐湖的盐味苦,且严重缺碘。但盐湖钾、镁、钠等综合矿床共生,其中钾的储量就占全国储量的96. 8%。钾是生产钾肥的原料,可每  相似文献   

11.
工本钞     
工本钞工本钞是元代官府发给盐户的生产报酬。官府按财产情况规定每家盐户必须上交的盐额,完成上交后,官府发给一定数量的工本钞;有些地方则采用每年开工前发一半,上交后再发一半的办法。工本钞以“引”为单位计算,上交每引(即四百斤)盐可得若干钱钞。盐有煎、晒之...  相似文献   

12.
以哲里木盟地区常见的几种禾本科牧草种子为试验材料,观测了它们在不同浓度盐液处理下的萌发率,结果表明,苏丹草与饲用种草在种子萌发期表现出较好的耐性,其种子萌发率在各浓度盐浓下均显著高于其它牧草。  相似文献   

13.
千里乌江     
威宁:乌江源头对两千里乌江的探访是从威宁开始的。威宁位于云贵高原中部,海拔约2200米。它以有600年历史的传统特产威宁火腿而著名。县城西南侧的高原喀斯特淡水湖草海,因其生物资源丰富,每年到此越冬的鸟类达185种,总数超过10万只,其中近30种属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成为世界最佳湖泊观鸟区之一。清晨8点乘坐一辆面包车开始了对源头的探寻。汽车沿土公路在山间盘旋而行,两小时后到达小镇。出了镇就开进一条小河逆水而上。这小河就是上游的乌江,水面很窄,最宽处也不过10米,水深不超过40厘米,车在河水中行驶的距离要比河床上多。到小河上…  相似文献   

14.
论唐代后期沙陀突厥东迁的四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冲 《民族研究》2004,(1):67-71
通过对沙陀突厥东迁的四个问题所作的考证与分析 ,作者认为 ,沙陀突厥东迁全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东迁始于贞元六年 ( 790 ) ,系自北庭一带迁往甘州地区 ;第二次东迁之途曲折艰难 ,先于元和初年 ( 80 6 )自甘州南徙“河外”地域 ,继而于元和三年自“河外”东迁归唐 ,循西倾山而东 ,走洮水谷地 ,转北而趋石门山 ,款灵州塞 ,抵达盐州境 ;第三次东迁则极顺利 ,起自盐州 ,东经夏、银二州 ,渡黄河 ,赴陉北云、朔二州地界  相似文献   

15.
话茶     
茶,不仅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饮料,也为很多少数民族所喜爱。许多边疆少数民族视茶叶为生活必需品,有人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目无茶。”各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饮茶方式。蒙古族的奶茶,是用砖茶熬成茶汁,然后加上鲜奶和盐制成的;有的地方还在奶茶中加—点小米。西北一带回族的盖碗茶,在茶里加放桂元、杏干和冰糖。藏族的酥油茶,是用砖茶熬成茶汁,再加酥油和盐制成。侗族的油茶,用菜油加茶叶、糯米同炒,待糯米焦糊后加入清水煎熬,冲茶时再加放米  相似文献   

16.
清前期阿拉善蒙古盐务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拉善蒙古盐务问题在清代蒙古盐区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以阿拉善左旗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为主要资料,结合同时代其他历史资料,理清清前期阿拉善蒙盐发展的轨迹,通过对阿拉善蒙盐不同发展时期和若干发展阶段的分析,以探讨其对内地相关盐区的影响,并剖析了清政府对其态度及政策的转变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德昌县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就有着"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德昌县傈僳族高腔音乐产生于傈僳族生活劳作、婚丧嫁娶中,是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高腔曲调高亢悠长、唱腔优美、节拍自由,韵味浓厚,2004年被列入四川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采访熊国秀、谷绍珍、李文华三位傈僳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旨在揭...  相似文献   

18.
咂酒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独特的饮酒习俗。在鄂渝边区的“茶盐古道”上,土家族也有咂酒的习俗。说到土家族的这一习俗,不得不提李方庆,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才使土家族的这一古老饮酒习俗得到发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时代下博物馆转型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并以中国海盐博物馆线上展览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数字化展览的运作与实践,中国海盐博物馆成功地将海盐的制盐历程、历代盐法盐政和当地风土人情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实现了博物馆的转型与创新。本案例将从运作模式、实践过程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对该线上展览进行详细剖析,旨在为其他博物馆在数字时代下的转型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以6个坪用草地早熟禾品种为试验材料,从耐盐系数、活力指数相对下降率和电解质外渗率作为指标,比较研究了它们的耐盐性。结果表明:6个草地早熟禾品种中,优异和阿龙的耐盐性最强,自由神和福瑞登次之,当恩和亨特最差;通过试验还发现,以耐盐系数作为评定草地早熟禾耐盐性优劣的一项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