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数纱绣的图案被称为苗族的文化密码、文化基因.虽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洗礼经久不衰.其图案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通过图案符号化,赋予了一定的文字功能,为研究苗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探究湘西苗族数纱绣的技艺、历史文化和发展,对传承与发展数纱绣非物质文化具有非常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凤凰的承诺     
路勇 《民族论坛》2004,(11):1-1
去年,我们一群业余摄影师相约来到了凤凰古城。南长城的风貌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苗族的风情更是让我们痴迷不己。久居城市的我们,仿佛每一缕神经都透着轻松和自在。手中相机的快门也在一次次惊叹后,欢快地摁下。为了捕捉苗族的风情,我们拍了许多房屋建筑和山山水水的照片。但是,要充分记录和展示风俗,人物的拍摄格外重要。在河边,我们遇到了个漂亮的苗族姑娘,大概十五六岁的样子。小姑娘身上的苗族服饰非常美丽,淳朴的眼晴里透着拘谨和羞涩,也让生活在城市喧嚣中的我们有了沁人的快乐。我们都提出给她拍照的要求,还承诺回到城里给…  相似文献   

3.
王彦 《民族学刊》2012,3(2):17-22,9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深刻影响了我国众多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参与其中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尤为显著。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在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在当地政府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保障机构,施行了相关政策,并举办马尾绣培训班,提升优秀艺人的地位和影响,扩大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和需求,显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推动作用。"非遗"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创造出新的情境,技艺传承渠道、制品内容、形式功能等都发生着变化。这一方面拓展了技艺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使得马尾绣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削弱。但我们不应该夸大这种削弱的消极意义,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传承状态。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博物馆80年代在施秉双井苗族妇女吴银生的手中征得一件50年代做成的苗族女服,后考证,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此衣长81公分,肩袖宽113公分,以自制靛兰土布手工缝制而成。对襟,无扣,肥短袖,前长后短,两侧开岔,襟、领、袖以刺绣装饰。贵州施洞苗族刺绣闻名遐迩,其平绣堪称苗绣一绝。平绣是先把剪纸的底稿贴在布上,用彩色丝线依样刺绣。平绣又叫破线绣,是指将普通的丝线破开分成8至12股不等的细丝穿针刺绣,绣出的画面十分平整细腻。此衣以平绣为主,其中边框以及襟、领辅以桃花、堆贴等工艺完成。 令人惊叹的…  相似文献   

5.
梁平 《民族论坛》2006,(3):31-31
苗族的历史与文化是穿在身上的,这历史与文化的书写者便是勤劳聪慧的苗族妇女,是她们用灵巧的双手织、绣出了种类繁多、样式丰富的服饰。这些服饰不仅记载了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也是区别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黔东南的苗族服饰,以绣见长。图样多为花草鸟虫,质料主要是棉布、麻布,也有部分是丝绸。制作工艺大多是刺绣、挑花与蜡染、编织、镶衬等方式并用,做工考究,装饰繁复,令人眼花缭乱。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便是一个典型代表。西江人逢年过节或遇大事,必穿花衣,戴银饰。这服饰偏好,推动了西江民族风情旅游,也带动了西江的商业发展。在西江…  相似文献   

6.
我和苗绣     
曾丽 《中国民族》2010,(3):58-61
接过父亲终其一生心血收藏整理的苗族服饰,转眼已7、8年了。父亲曾宪阳被誉为“中国苗族服饰收藏第一人”。而身为汉族的我,常常被收藏界误以为是地地道道的苗族。不过,我不得不承认,在苗族文化浸染中,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民族。无论走到哪里,我的眼光总是离不开苗族服饰,尤其是她那惊艳世界的苗绣。关于苗绣,我想,不仅仅一本书两本书就能讲完的。对于我来说,恐怕我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去给所有在我的博物馆里,被这些美丽精致的苗绣倾倒的人们讲述这一文化遗产的来历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坳瑶蝴蝶绣的工艺特点和类型,进一步探讨坳瑶蝴蝶绣与梁祝故事流传的渊源,和与道教阴阳二元观念的关系,同时通过与其他民族蝴蝶绣的比较,提出坳瑶蝴蝶绣与贵州苗族蝴蝶绣也有一定的联系,是坳瑶曾经居住在贵州的见证,反映了坳瑶的民族迁徙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湘西苗族银饰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展成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其品种丰富,形式多样,造型精美,色泽洁白明亮,让人们从头到脚,无处不饰,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刻的民间崇拜和信仰,成为民族文化的独特象征,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淀的文化结果,也是苗族民族性的重要表征和苗族的一种普泛性文化现象。湘西苗族银饰的产生和发展与苗族本民族发展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不可分割,其制作与工艺明显带有浓厚的湘西区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龙杰 《民族论坛》2011,(12):24-25
银饰是曲族人民的艺术三件宝之一,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淳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千百年来,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在凤凰县已连续举办3届的中国·凤凰苗族银饰文化节,  相似文献   

10.
田力 《民族论坛》2013,(7):57-58
正行走在凤凰县山江墟场,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总有闪闪烁烁的银白,在眼前晃动,那是墟场最美的一道风景。每逢赶集,苗家女人身上的盛装银饰,装点着墟场的热闹,令人迷醉。山江镇距凤凰县城约20公里,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地,这里曾是湘西最后一代苗王统治中心。山江镇墟场如今已扩大了不少,但还保存着一些古街。50年前,就是在这古街,经常能看到一个挑着担叫卖银饰的小伙子。没人会想到:这个叫龙米谷的年轻人,在50年后的今天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  相似文献   

11.
这是寄给本刊记者的一封来信。其间笔者对女儿———一名当代苗族大学生在民族意识方面流露出来的模糊倾向给予了及时的匡正。本刊刊发此文,重提民族意识,希望作者的观点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编者远在外省高校读书的女儿来信叙说了一件令她颇感悲哀的事情———她...  相似文献   

12.
千户苗族大寨──西江郑茜阳光平直地铺落进这一片山凹里,突然颤裂成两大块截然分明的色调:一边是轻灵的翠绿──那是满坡满野的麦苗或稻禾,正恣意旺盛地享受阳光;一边是浑然暗重的黝黑──大片叠迭陈列、并连上递的黑顶木屋,房房相联,屋屋相衔,层层相累,从山凹底...  相似文献   

13.
走过死亡     
身患绝症的湘西苗族姑娘向绍英,终于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下战胜了死亡,重获新生。她的苦难遭际和坎坷经历,不仅向人们昭示了生命的坚强和可贵,而且也奏响了一曲人与人真情相助,无私关爱的动人颂歌。让我们怀着发自内心的关切和感动,走近这个苦命而坚强的姑娘,走进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汉绣吸收民间美术养分的基础上,强调本土气息及自有艺术韵味,善于把其他艺术优点吸收进来形成自己特有技法。汉绣师多数是从绣工慢慢成长起来的,兼任画师和绣工工作。现在年轻人从业稀少,手工老艺人渐渐老龄化,口口相传的技艺出现青黄不接的境遇,需要实施抢救性保护,加强接班人培养,整理收集汉绣流传下来的珍贵资料,绘成绣谱,确保汉绣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摄影,光与影成像的艺术,评论家们却多乐道于其表现的味道、神韵、灵魂。可能,也应了类似定律。因为"湘西民间技艺摄影"的由头,我们坐在了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武吉海先生的办公室,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听其谈摄影,而我们却处处看到了这位生在湘西并从湘西走出来的政府官员的家乡情怀。放松里的学习劲头武吉海,湘西吉首人,苗族,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吉首市、湘西州、常德市和省直部门任职,现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用武吉海先生自己的话说,"以前主要在湘西做基层工作"。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具体复杂,千头万绪,要让这根针刺  相似文献   

16.
我离开宾馆,匆匆去赶开一个会议。在即将走出大门时,我不由再次回头,只见日本女孩乾真弓还站在那里朝我挥手。“明年再见!” 她说。 赴会途中,这位日本女留学生的身影总在我脑际闪现。她的苗族情结,让我提笔写下了我们这段相识的经历。 [初识乾真弓] 陪同青年影视剧女作家张丽萍到苗寨采风归来,刚回到县城一家饭馆坐下不久,我们单位的领导便带着一名女孩找到了我。当时我们单位的领导告诉我,这女孩是个日  相似文献   

17.
认识福兰克和苔是在小城的枫叶情酒吧里,他俩都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 那天晚上,外事办的英语翻译倪春小姐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有几位外国朋友等着见我,要我到枫叶情酒吧会面。 我知道,要见我的这几位老外,还没有来小城之前,倪春就已通知我,他们是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专家,热心民族文化教育,此次是专程到苗寨考察研究苗族文化教育的。因我在民族部门工作,又  相似文献   

18.
当你走近大寨时,会有一群姑娘将你拦在寨前,递上一杯杯热情的“拦门酒”;喝过“拦门酒”,就会有年轻小伙吹奏着欢快的芦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着出来迎接客人。客人们一边喝着香喷喷的油茶,一边欣赏着姑娘小伙子们表演的歌舞,身后是距今1600多年的东晋占杉群随风轻摆……这就是“醉寨”——城步苗族自冶县长安营乡大寨村。  相似文献   

19.
下面是广西大苗山苗族兄弟们的四种风俗:赶坡这是在正月初五、正月十六、八月十五等苗族节日里举行的一种盛大集会.这一天,男人们都换上新衣裳、新头巾,妇女们也穿上绣着花边的外衣和百褶裙,从四面八方赶到预定的广场——大都是一个宽敞的山坡上.广场上耸立着许多芦笙架台,上面支架着芦笙,有时轮流比赛,有时齐奏和鸣,笙声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古籍和碑刻材料,对苗族的姓名历史和现在,作一探讨。 一、古代苗族有支名无姓氏 融水县北支苗族从贵州省迁入时,分为沙、分、鲁三个支系;至今已有500多年了。据苗族老人说,古代苗族只有支名无姓氏。红水乡高文村89岁高龄的贾青响说;“苗族有姓大约从我祖父那一代开始,以前是没有姓的。我们小的时候,见到汉人进村就说汉官来了,就跑去躲起来。只有村里的头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