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论坛》2004,(2):10-11
火塘酒在少数民族地区,居家饮酒,几乎都离不开火塘,火塘文化和酒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是两种相伴共生的重要文化质点,展示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迷人的民族文化光彩。与豪气万丈或欢快活泼的少数民族酒文化主流相比,火塘酒在整个饮酒礼仪上显得庄重拘谨得多,整体气氛表现出更多的理性成分。火塘酒的座次排列是有讲究的。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火塘“上座”是指背墙面门离供桌最近的位子,这是家庭中男性长者的专座;纳西族摩梭人则正好相反,火塘上座是当家妇女的当然座位。在父权制度牢固确立的民族中,居家围坐火塘饮酒,斟酒人一般是家中的长子…  相似文献   

2.
2000年刚刚到来,兴致勃勃的我又进了怒江大峡谷,来到傈僳族人家里。叶负整今年73岁,身体健康,是福贡县鹿马登乡欧巴底村较有威望的人,善猎,喜歌舞。见到他之前,许多人这样介绍着。过溜、爬山……约两个小时后,我在乡长和玉祥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老猎人的家。以何为生老猎人的房子是建盖在斜坡上的经过改进的“千脚落地”房。房屋一层围一圈栅栏,饲养家畜。进门的第一间设火塘,火塘上置三脚架,用于烹菜做饭。火塘的南北面是招待客人和全家人的活动场所,角落置粮柜和生活用具等。在这屋中最显眼的要算是南面竹蔑笆墙上挂着的各种动物的…  相似文献   

3.
人老心红     
阿夫洛子,这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宝石乡洛度社的一位老人.其实,他原名叫阿夫格火.只因小时候,父母给奴隶主去干活,没人看管跌进火塘,把手烧成了残废,人们就把他叫成了"洛子"[注].民主改革后,阿夫洛子翻身了,有人对  相似文献   

4.
今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狭窄的山路,深入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进行调研,并作出了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等重要指示。总书记给苗寨人民带来了什么?身临其境,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是洋溢在村民脸上的笑意,因为笑是苗族人民快乐幸福的最真、最美的符号。不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的笑意、笑脸,还在述说着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上个周末回家,妻子告诉我:前两天阿不都热音大叔到家里来了,邀请我们6月去他家做客。妻子回答他说:有时间我们一定去。阿不都热音是一位77岁高龄的维吾尔族老人。我和他交往已经8年了,是忘年交的朋友。  相似文献   

6.
春节期间,我和河西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韩杰夫妇来到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双海子村的钟玉珍老人家里,因为她是韩老师爱人的婶母,这为我们的走访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我们一到家就见到了老人。今年已经77岁高龄  相似文献   

7.
寿星佬儿们     
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被人们誉为“长寿山乡”。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县百岁以上的老人有三十五人,其中瑶族寿星就有二十位l我有幸到巴马,特意去拜望了几位。我到西山公社大卡峒生产队的罗卜布家,刚巧他从山上割牛草回来。一见之下,使我惊奇不止。我原以为,已经是一百一十八岁的老人,虽然还健在,恐怕也是扶出扶入了。谁曾想,竟然还能上山劳动。于是我向他请教长寿的秘密。这位瑶族老人听了,笑着说:“哎呀呀,我没有灵丹妙药,家里穷,从小干活,爬山种地。天天上山下山,百年来从未间断过。  相似文献   

8.
傍晚,苗岭山象个羞怯的少女,在云缠雾绕中悄悄隐去。估计苗族社员们收工回家了,我们便跟着苗族营业员龙国秀,打着手电,上了雄角寨。杨大爷刚到家,正坐在火塘边吸旱烟。见我们来,诧异地望着。龙国秀用苗语告诉他,我们想借借他家姑娘们佩戴的银腰牌。老人十分犹豫,面有难色。我们忽然明白了,“文化大革命”扫“四旧”,把他搞怕了,就连忙解释:“我们不是搜银器的,而是借样品,给你们生产银器的。”老人望望龙国秀。“是啊,人家尊重咱苗家习惯,给咱打制更多更好的银器哩!”苗家最信得过的营业员替我们消除了老人的疑虑。他让老伴从最秘密的地方把银腰牌拿出来了。它有三寸长,上面刻着一朵肥硕的牡  相似文献   

9.
我国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中 ,多设有集炊煮、取暖、照明等功能为一体的火塘。火塘不仅是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人们的日常起居饮食密切相关 ,而且还被赋予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成为具有多种文化寓意的实体  相似文献   

10.
那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金黄季节里,王建林来到苗族寨子水塘村访问。苗家子弟到苗寨,自然是分外亲热。青年人找他问长问短,老年人又拉他到火塘边上“冲壳子”。他们语言无阻,感情无隔,越谈越高兴。谈到生产,就说起苗族撒种包谷,不如汉族产量高的事。老人们说:“唉!苗家生来命苦,生产永远也赶不上汉族。”王建林问大伙怎么不学习汉族的好种法?可是他们却说:“苗家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种嘛!”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12,(3):8-8
近日,由湖南省委基层办与省民委组成的联合考核组一行,到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对省民委驻点扶贫工作进行了年度考核。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室韦民族乡,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民族乡。多年来,守在这里的边防派出所的干警们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驻地各族群众和睦相处,荣辱与共。 驻地有一位俄罗斯族杨老太太,与老伴因习惯了当地的生活,不愿意随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们外迁。随着两位老人年岁已高,独自生活面临着诸多困难,可两位老人仍不舍得离开故土,为这事可愁坏了老太太的儿女们。派出所的干警们听说这事后,主动担负起了照顾两位老人的责任,他们有空就到老人家中,帮忙洗衣拆被,看病买药,两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听说老人缺少取暖用的…  相似文献   

13.
2002年2月5日,湖南桑植县凉水口镇鱼兰溪村黄天行家宾客盈门,鞭炮鸣响。跟黄天行一家住了20多年的孤寡老人黄斤宣迎来了他的百岁生日。面对客人们的祝福,黄斤宣老人激动地说:“没有义子天行和媳妇贵珍,就没有我的今天,只是苦了他俩……”义子从天而降1902年2月5日,黄斤宣生于桑植县沙塔坪乡分水岭村。老人一生无儿无女,勤劳质朴,即使年愈古稀,只要不生病,他都会照常下地做农活。然而,随着年纪增大,老人感觉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看到别人家有儿有女,老有所靠,而自己眼看八十了,却孤寡一人,内心感到十分凄凉。黄斤宣老人的事传…  相似文献   

14.
依孜 《民族论坛》2005,(2):62-62
◇ 壮族(1617.88万人):捡卵石、挑新水  云南壮族的春节称作“吉节”,这是壮族最隆重的岁首节庆。  除夕年饭,不仅要品种多,而且要数量充足,吃饭后要每样饭菜都有剩余,祝愿来年粮足菜丰、有剩有余。年饭后,各家各户灯火通明,一家人围着火塘而坐,彻夜不眠,说说笑笑,开始守岁,一直守到金鸡高唱、草木凝露时分。这时,青年男子争先恐后到河边烧香,燃放鞭炮。他们手里拎着鸡笼、鹅笼,在河边捡鹅卵石,家里养了几种家禽就要捡几个鹅卵石,装在笼子里。回家路上,还要模仿家禽声音学家禽叫,直到把装满鹅卵石的笼子放在家禽栖息的地方为止,祝愿来…  相似文献   

15.
2012年2月13日下午3时许,通道火灾发生时,在山上造林的乡亲们看到寨中浓烟滚滚,纷纷丢下手中的锄头、柴刀迅速向寨中火灾现场奔去,端盆提桶、上屋拆房,留在家里的女同胞们也纷纷参与救火的队伍,尽管此时大火已经冲起有十几米高,黑烟笼罩着上空,但谁也没有想到要回到自己家里去救人搬东西,他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赶快救火、赶快疏通隔火带,如果不及时将火势扑灭,那将危及整个骆团侗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四年,一个弥漫着风雪的一天。天渐渐地黑下来了。共产党员林永堂,从水站挑着满满的两桶水,迈着小步,迎着纷纷扬扬的雪花,缓缓地朝家里走去。这时,迎面有位老人,拄着拐杖,挑着两只空桶,迈着艰难的步伐,迎着林永堂,蹒跚地朝水站走来。走到跟前,老林才看清他是街邻热合买老人。  相似文献   

17.
没有前呼后拥 ,没有夹道欢迎,7月29日 ,“扶贫司令”、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彭楚政回到了家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彭副司令员首先来到了自己的扶贫联系户、河西镇河南村苗族妇女张承凤家里。十多年来 ,为了这家“穷亲戚”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彭副司令员从教育他们转变观念,到帮助他们解决技术、资金问题,方方面面为其所想、为其倾力。如今 ,张承凤一家已过上了富裕生活。正在家里喂猪的张承凤的女儿彭育群 ,见到突然出现在门口的彭伯伯 ,惊喜得一时语塞 :“彭伯伯 ,您……您这么忙 ,怎么有时间来了!”“我有空 ,就回来…  相似文献   

18.
播种与收获     
在遥远的沙漠中有一片绿洲,一位老人跪在地上,拿着铁锹在挖沙土。一个旅人经过绿洲,停下来给骆驼饮水。他看到满头大汗的老人,便上前打了声招呼:"你好呀,大爷。""你好",老人回答的同时并没有停止干活。旅人问道:"这么热的天,你在这里挖什么呢?""我在播种",老人说。"你要在这里种什么?""种椰枣",老人答道。"椰枣?!"旅人惊讶地说,那副  相似文献   

19.
邂逅查干湖     
吴迪 《中国民族》2012,(10):56-57
"数千公里之外的吉林查干湖,一批职业捕捞者等到了工作季节的开始。干燥的空气、极度的低温,使前郭尔罗斯大草原上的淡水湖早早封冻,但一场精彩的收获正酝酿在冰湖之下。……刚出水的大鱼正在石把头的家里准备迎接除夕,依照老传统,年夜饭还是一桌全鱼宴。隆重的晚宴中,鱼是绝对的主角。女婿做得一手好菜,是家里的大厨,完成全鱼宴上的14道菜,穷尽了他的全部手艺。重头戏是侉炖杂鱼,一定要用上东北的大酱调味,先炖透胖头鱼,再依次放进几种杂鱼,混搭的感觉像极了东北人的率性和直接。家里的孩子陪着老人一  相似文献   

20.
新型的一家     
这件事情发生在内蒙乌拉特前旗西山嘴公社沙拐大队大壕生产队。一天,我到一家蒙古族社员家里去串门,见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头坐在炕上,地上的一个中年妇女正给他点火抽烟。我顺便问:“你家有几口人?”“有六口,三个孩子,一个老人,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